古代人是怎麼洗澡的

  夏季人體分泌旺盛,出汗較多,每天應沖洗一次。而冬、春、秋季天氣不熱,洗澡的次數可因人而異。身體較胖和皮脂腺分泌旺盛者,可適當增加洗澡次數。那麼?

  酷夏時節,稍微在烈日之下活動一下就惹得滿身臭汗,於是夏天洗澡沖涼就成了我們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一來為清潔衛生;二來為消暑。現代人洗澡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洗髮水與肥皂,洗澡成了現代人隨心所欲消遣休閒的一種娛樂活動,那麼試想一下幾千年前的古代,古人在炎熱的夏天是如何洗澡的呢? 古人把洗澡稱為沐浴,按當時甲骨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沐是一個人舉著一個木盆,而浴則是一個人坐在一個器皿裡。

  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髮的意思,可浴則是洗身子之意。在等級比較森嚴、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封建社會,洗澡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盤銘文》裡的這句便是對洗澡最簡潔有力的詮釋,在古代洗澡不僅僅是祛除身體上的汙垢,更是洗淨心靈的汙垢。 相比現代人洗澡的隨心所欲,古代的繁文縟節決定了其洗澡的種種禮節。在古代,浴室稱為湢,浴盆則名杅。“浴用二巾,上締下綌。

  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屨,進飲。”《禮記·玉藻》中的這段文字簡潔而生動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個過程,準備兩條毛巾,細的擦上身,比較粗的則擦拭下身;出浴盆後要站在草蓆上再用熱水沖洗一遍,然後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後喝點東西以暖胃口。從這個過程看來,顯得科學而有序。

  如果有客人來訪,首先要提供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澡一次的環境,這樣才顯得尊重。《周禮·儀禮·聘禮第八》中記載的“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說的便是這個意思。 現代人洗澡可以用肥皂、沐浴露、各種各樣的洗髮水來去除汙垢。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來,種類也顯得很豐富。用淘米水清潔東西,現在在一些地方有時還能看到。

  澡豆是用豆粉和藥末製成的,有潤滑肌膚的作用,當時恐怕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到吧。我們今天所說的肥皂,大概就是由當時的皂莢、肥珠子這兩種東西的名稱延伸而來的,都有祛除身體汙垢、潔淨潤膚的作用。 從禮節以及洗澡的生活用品上來看,古人已經很重視洗澡這件事了。而從體制看,更能再次驗證這點。

  因男女都長髮束冠,西周時期只有沐浴之後,才能去朝見天子,以表示尊重與忠誠。漢代時期,政府還有專門為洗澡而設定的假日,時隔五日一假,這天所有的官員都回去洗澡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漢官儀》作了如是的記載。唐朝時期,由五日改為十日,稱為“休浣”日,—浣為十天。 由以上文字看來,古人在炎熱的夏天,應該更是注重洗澡了。

  延伸閱讀:

  什麼情況下不應洗澡

  飽餐後和飢餓時不應洗澡。飽餐後洗澡,全身表皮血管被熱水刺激擴張,較多的血液流向體表,腹腔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會影響消化吸收,引起低血糖,甚至虛脫、昏倒。   酒後不應洗澡。酒精會抑制肝臟活動,阻礙體內葡萄糖的恢復。而洗澡時,人體內的葡萄糖消耗會增多。酒後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時補充,容易發生頭暈、眼花、全身無力,嚴重時還可能發生低血糖昏迷。   勞動後不應立即洗澡。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後,均應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則容易引起心臟、腦部供血不足,甚至發生暈厥。   血壓過低時不應洗澡。在水溫過高時,人的血管擴張,低血壓的人易出現一時性腦供血不足,發生虛脫。

  什麼人不宜洗澡

  發燒時不應洗澡。當人的體溫上升到38℃時,身體的熱量消耗可增加20%,身體比較虛弱。此時洗澡,容易發生意外。   另外,即使沒有高燒,疾病在急性發展期最好也不洗澡。患嚴重心臟病、高度貧血、尿毒症、高壓達180毫米汞柱以上的高血壓、心肌梗死、急性腎炎、急性肝炎、外傷等患者都不宜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