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愛門神的原因

  門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其主要作用是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門神可分為捉鬼類、祈福類、道界類、武將類和文官類。

  

  在我國,門神的傳說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有首民謠描繪了門神的形象: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我國最早的門神形象是螺獅,後來變成了飛到哪裡就把幸福帶到哪裡的朱雀和威風凜凜的龍虎犟牛等猛獸形象,大概是因為這樣的門神比小小的螺獅更有保護力吧。

  古代的人們從世代相傳的古老傳說中選擇了最受黃帝信任的兩位神作為自家的門神,一個叫神荼,是哥哥,另一個叫鬱壘,是弟弟,他們倆守在鬼門邊,發現害人的惡鬼就抓去喂老虎。

  《西遊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生病,經常聽見涇河老龍鬼在呼叫,太宗又怕又惱,這時,他手下的兩位將軍,一個叫秦瓊,一個叫尉遲敬德,自願為太宗把守宮門,老龍鬼再也不來了。於是唐太宗命畫匠畫了這兩位將軍的像,懸掛在宮門上,從此平安無事。這個故事傳到民間,秦瓊和尉遲敬德就被尊為門神,與神荼、鬱壘並駕齊驅了。後來,唐明皇夢見一個小鬼偷了他的玉笛,正要逃跑,一個大鬼跑來,抓住小鬼吞了下去。唐明皇忙問大鬼的來歷。得知他叫鍾馗,生前受人陷害,死後立志掃除一切惡鬼。明皇醒來忙叫畫工按夢中所見,畫出了著名的《鍾馗捉鬼圖》,並要求老百姓以鍾馗像來驅鬼,從那以後,一對神,一對人,一對鬼共同享受著門神的尊位。

  宋代以後,門神的題材範圍更廣泛了,到明代,門神除了驅邪護門,更突出了節日吉祥喜慶的色彩。許多歷史和神化傳說中的人物也被畫成門神,例如關羽、趙雲、岳飛、穆桂英、姜子牙等。此外,描繪文宮、仙女、章子的門神也大量湧現,如麻姑獻壽、天女散花等。

  貼門神的風格不僅在民間盛行不衰,在宮廷時也是年節活動的重要內容,不管怎樣改朝換代,貼門神的習俗卻都一直沿襲下來。到清朝,宮廷門神的形象、題材都比較固定了,一般分將軍***武門神***、福神***文門神***、仙子、娃娃四種。各種門神也都代表了一定的寓意,武門神可以驅鬼避邪、守護家門;文門神則代表著五穀豐登;仙子門神寓示著福壽雙全;活潑可愛的娃娃門神則象徵著吉祥如意。

  門神代表了我國人民幾千年來一直所盼的一個願望:吉祥平安,歡樂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