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收藏交易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的古玩、字畫等藏品,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家,我國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趨紅火。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古玩又稱古董,其內容包羅永珍,五花八門,陶瓷、奇石、玉器、銅器、書畫、票據、老舊傢俱、今古錢幣、竹木根雕、古舊書籍、日用物品……總而言之,凡今天以前的東西,只要你覺得有意思收而藏之的,似乎都叫古玩,沒有一個特別的定義。茶餘飯後,閒暇時節,或獨自一人,或邀上三兩知己好友,細細把玩品評,便可使人恍然間彷彿穿越了時空,遨遊於歲月長河中。

  古董之所以珍貴,主要在於其自身的古董收藏,其中包括品質的精妙,做工的優良,後世無法仿造等特點。古董在作為可欣賞、玩味的高雅藝術品的同時,還具備文物價值,是考古學家研究古代歷史、人文藝術的重要依據。

  然而,在商業買賣場上,古董收藏吸引人之處,不僅僅在於它們的欣賞與研究價值,而主要在於其稀有性。所謂“物以稀為貴”,因而古董的製作年代越久遠,留存於世的數量越稀少,其價值也就越高,這正是人們紛紛購買、投資古董以求保值的原因所在。作為專業的古董鑑賞公司上海長昊拍賣有限公司提供專業的古董鑑賞服務,為古董收藏投資者解決了很多的困難和障礙。在古董投資過程中,具備這種心理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最根本的武器還是人們應具備一定的鑑賞水平和技能。

  古董收藏交易知識

  一 、原料類

  高嶺土——製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顏色白中微帶灰色或黃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樑***今景德鎮***東鄉高嶺村,故名。“高嶺”一詞最早見於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樑縣志》記載,國標上音譯Gaolin,成為國際性專用名詞。

  麻倉土——元、明景德鎮制瓷原料,是產於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的一種高嶺土,故名。

  瓷石——製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絹雲母為主體的巖狀礦物。顏色白中微帶黃色、綠色、灰色或淺紅色,我國很早就用來製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經過加工,製成磚狀泥塊,稱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獻上普遍採用這個名詞。

  釉漿——即釉料,施於瓷坯的表面。據文獻記載,景德鎮制瓷用的釉漿由釉果和釉灰配製而成,主要由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鈉等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鳳尾草燒煉而成。

  鈷土礦——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種類頗多,古代大體分為兩種:一種含錳量高含鐵量低,為國產鈷土礦;一種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為西亞地區產鈷土礦。

  蘇泥麻青——又稱“蘇麻離青”、“蘇泥勃青”,是一種從波斯進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這種青料。其特點是髮色凝重濃豔,並有黑色似鐵鏽斑點,經化驗,料中含錳量低含鐵量高,與國產青料顯然不同。

  平等青——又稱“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鎮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產於今江西樂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種進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時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這種青料。其特點是髮色藍中泛紫,與蘇麻離青、平等青色調不同。

  石子青——又稱“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鎮民窯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種色料。產於今江西上高,髮色濃中帶灰。

  珠明料——產於雲南,由鈷土礦煅燒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鎮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髮色鮮明青翠。

  二、工藝類

  拉坯——把坯泥置於轆轤***即輪上***,借轆轤旋轉之力,用雙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這是我國陶瓷器生產的傳統方法,這一工藝過程稱為拉坯。盤、碗等圓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乾時,置於轆轤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潔,厚薄均勻,這道工序稱為利坯。

  挖足——圓器拉坯時器底留下一個3寸長的泥靶***柄***,然後挖成器的底足,這道工序稱為挖足。

  泥條盤築——陶器成型的一種原始方法。製作時先把泥料搓成長條,然後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向上盤築成型,再用手或簡單的工具將裡外修飾抹平,使之成器。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陶器,內壁往往留有泥條盤築的痕跡。

  輪制——用輪車製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製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於土內,上有樞紐,便於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施轉,利用輪車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製法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製作的器物器形規整,厚薄一致。

  仰燒——瓷器燒成的一種方法。匣缽內放置墊餅或耐高溫的細砂,器物正裝焙燒,稱為仰燒。

  疊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即將多件器坯疊在一起裝燒,器物間隔以墊燒物。可分為:***1***支釘疊燒,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疊燒,如定窯。***3***重合疊燒或刮釉疊燒,即在器物內心***以盤碗為多***颳去一圈釉,然後將疊燒器物 颳去一圈釉,然後將疊燒器物底足***無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層重疊,金代產品盛行此法。它的優點是產量高,成本低;缺點是器物內量一圈無釉。

  覆燒——瓷器裝燒的一種方法。即將瓷器覆過來裝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狀支具匣缽內焙燒,始於北宋定窯,景德鎮及東南地區青白瓷窯系也多用此法。優點是產量高,變形小;缺點是器物口沿無釉,使用不方便。

  素燒——指需二次燒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窯以低溫***750~950℃左右***將器坯燒一次,稱素燒,然後,施釉再次入窯燒成。可增加坯體強度,提高正品率。

  澀圈——瓷坯疊燒前,將器物內心颳去一圈釉,無釉處即稱“澀圈”,流行於金代和元代。

  浸釉——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稱“蘸釉”。將坯體浸入釉中片刻後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漿附著於坯上。釉層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漿濃度、浸漬時間進行控制。適用於厚胎坯體及杯碗類製品施外釉。

  隨著收藏市場的日益升溫,通過收藏渠道來參與投資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和其它的市場投資一樣,在藝術品的投資上同樣是存在著風險的。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夠升值。不少人常常通過拍賣會的渠道去購買收藏品,但當前國內的拍賣還不十分規範,拍賣品的真品率也問題不少。據報道,廣東有一次陶瓷拍賣,真品率僅百分之一。現在好多人都看好國外迴流藏品,可是,在迴流藏品中同樣存在著真贗混雜的狀況。有一位藏家花了百萬巨資從英國買回一批瓷器,後經專家鑑定,全部是贗品。因此,為了躲避風險,在投資藝術品時,自己能懂得識別真假就顯得十分重要。

  我國的瓷器生產,如果從商周時代算起,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綜觀歷朝以來瓷器生產,都是在發展之中又有著各個朝代不同的時代特色。因此,瞭解各朝瓷器在歷史發展中的演變過程,瞭解各朝瓷器生產的不同時代特點,就可以比較準確地去鑑識歷朝歷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說來,瓷器的形制、紋飾、款識等,後人都是可以仿製的。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鑑別真偽的首要因素並不是這些。當然,這些條件,在斷代上是必須要考慮的。比如,歷代各朝在瓷器上繪龍的圖紋都是各有特點的。以清代為例,順治朝的龍俗稱雞爪龍,龍爪畫得猶如雞爪;康熙朝多見弓字龍、夔紋龍;雍正朝的龍頭常畫得猶如鱷魚,此外多見螭龍紋;到乾隆朝,龍頭畫得像長鬚老頭一樣;嘉道以後,多見帶魚龍,龍身很長,像一條在遊動的帶魚,弓起像蝦弓;光緒多見點睛龍,龍眼之處像是剛點上去一般,特別有神。知道了這些畫龍特點後凡見有龍圖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結合其它特徵,準確斷代了。但在確定真偽之前,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參考因素。

  瓷器四要素

  要確定一件瓷器的真偽,首先要考慮的是它的以下四個要素,那就是:一要看胎質;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沒有真正的老舊之氣。

  首先,中國瓷器的胎質構成,可以說每個朝代都是不一樣的。

  唐代以前,是屬於瓷器的初創時期,器物的胎質構成比較粗疏。像唐三彩的胎質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較粗鬆。如果你見到的“唐三彩”胎質製造非常精細堅緻,那麼,這個東西肯定就是不對的。再如,宋元時代吉州窯黑釉盞的胎質也是比較粗鬆的。而且,當時工人在製作拉坯工藝時做得快速利落,每個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顯,很粗糙。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窯碗修胎講究、工細,胎質又是很堅硬、精細,那麼,不必看其它方面,這個碗必定是後仿品無疑。

  現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關注。識別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蘇麻離青”,色澤濃翠,有鐵斑等等的特點外,在胎質上也有一些明顯的特點。一般元青花瓷胎體都較為厚重,大器燒成後底部常有開裂。胎質細白堅緻,胎釉結合處常有淡紅色火石紅形成,這種火石紅,在器身的白釉較薄之處也會泛出一種肉紅色來。如果“元青花”器釉面乾枯,胎質粗鬆,又沒有火石紅,釉薄處也看不到肉紅色泛出,那麼,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對待。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質是精細白晰又堅緻,但制瓷風格較為粗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細也存有雜質,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點點黑疵。如果你碰到的東西寫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潔,沒有旋痕和黑疵的話,十有八九是後仿品。

  第二個是看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變化著。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這種釉與胎面的粘著力不強,因此,施釉較薄,有流淌,還易剝落,這也是鑑識的一個要點。像鑑識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與色之間是否有因為流淌而產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會出現的釉面的剝落和開裂,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細小的開片,而這種開片又不可太明顯,如在一米開外就可見到,那麼,這就是個仿品。

  南宋以後,改施石灰鹼釉。這種釉粘著力強,可以施得很厚。所以南宋以後的瓷器,如哥窯、南宋官窯、南宋龍泉窯等的器物釉色就顯得肥厚滋潤,放大鏡下還可見到未熔的石英顆粒。另外,從釉面看,從中表現出來的很多特徵都有利於鑑別。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見桔皮紋,乾隆單色釉器胎釉結合處的釉面可見細小的鋸齒痕,萬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見指捺水印紋,晚清幾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見高低不平的狀況,俗稱“波浪釉”,等等,這些都是通過觀察釉面所提供的鑑識依據。

  第三是看彩料

  不同的時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說來,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礦物料,而現代仿品則常用化工料來替代,因此,凡見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鑑識時加以剔除。而礦物料在各個時期也都是不一樣的。就拿繪青花所用的青鈷料來說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時,有進口、國產兩種青料,進口料呈色鮮豔,國產料呈色灰暗;永樂、宣德兩朝官窯器多用進口“蘇麻離青”料,髮色濃豔,青花上有“鐵鏽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髮色淡雅秀氣;嘉靖到萬曆前期官窯器多用進口回青料,髮色豔美,藍中帶紫;萬曆後期至崇禎用石子青或浙料,除個別髮色鮮豔外,一般都清淡無華;在清代,順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後期多用浙料;康熙早期延續順治,青花色澤灰暗,偶有清淡。

  中期多用浙料和雲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藍,層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時,色澤不如康熙,層次也減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根據使用青料的不同情況,就大致可以判斷器物所屬的年代。其它的彩料也然,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區別的,熟悉了這些,也就可以幫助來識別和判斷。

  從彩料的外在表現也可以用以區別五彩、粉彩和琺瑯彩。五彩器除綠彩有玻璃彩外,其餘均一抹色平塗,表面相對顯得粗糙;粉彩用渲染法畫,立體感強,有粉質感,表面較平滑,但無玻璃質感。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礬紅必定是五彩。因為燒造溫度高了,礬紅要流淌,因此,若發現礬紅粉化或玻化,則必定是民國以後的現代工藝;琺瑯彩也用渲染法畫,立體感強。有油質感,玻璃質感,沒有粉質感。因為不用氧化鉛工藝,因此,絕無蛤蜊光出現。

  傳世品上應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跡,應有因歲月而留下的痕跡;出土器上應有土氣侵入的痕跡。這些痕跡,表現在器物上,一個就是因為空氣的氧化和長期存放在空間而形成的包漿。有包漿的器物上面,就會有一層類似塗了薄油一樣的溫潤的油光。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強。如果是青花器,那麼,包漿下的青花,應是下沉的,猶如上面有一層水一樣,俗稱“水頭”。

  新器的青花上是沒有水頭的。老的傳世品一定會有一些使用過的痕跡,有揩拭痕、擦傷痕等等。這種痕跡沒有規則,是在歲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現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規律性,比較生硬,仔細觀察,可以區別。如果器物入過土,也應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蝕的痕跡。新出土之物,聞之應有土香氣味。現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蝕等方法來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樣深入肌理和無規律可循,聞之則有異味。

  現在還有在燒造時通過用釉面塗鋅來作舊。因為鋅元素在高溫下比較活躍,能促使釉面氣泡爆裂,以此達到作舊目的。但塗鋅作舊的器物,也可以識別:塗鋅的器物,高溫下氣泡是一次性破裂,不像自然老化的,有時間因素加入,因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齊劃一的。另外,塗鋅件因氣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現流動,放大鏡下可見彎曲的水波紋。總之,凡是老的東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氣留存;凡找不到一點老氣的器物,必定是新物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