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收藏鑑定交易的方法

  作為一個初入文玩圈的小白,可能對於大多數文玩門類的收藏鑑定交易的方法都沒有什麼概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階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又如,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階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淨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鏽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鑑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鑑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紋飾的鑑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象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鑑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要忽視它。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

  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聖圖等圖 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作紋飾鑑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我們最常見的雲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雲”,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製方法。

  元代朵雲紋,其寫法基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身繪成如意頭狀,多不對稱,邊大邊小,其尾前段肥大,後半段細長,整個造型活像一條大頭小蝌蚪在遊動著。第二種,也繪一個不對稱如意頭為身,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其尾活像萌芽的種子根部,其如意頭下的兩個小頭,又似兩片小葉託著一朵盛開之 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間的朵雲,又有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雲頭下飄出一帶,有的在雲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一條雲帶,有的還在前者的繪法上在雲頭部再長出一帶;所繪如意頭豐滿肥壯,飄帶瘦長,變化多樣。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如意雲,飄帶較長,是如意雲頭長度的兩倍,尾部的飄帶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塊,和前期一條帶狀有所變化,雲頭又似露齒的獸面。到明代中期,萬曆時的朵雲,又有三種形式:***1***有飄帶的朵雲,飄帶加粗,雲頭縮小。***2***把雲頭拉成一塊長雲,朵雲無頭無尾、畫工簡單。***3***繪一如意頭雲頭,全身繪飄帶數條,不分頭尾。發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時期,朵雲頭拉長,左、右飄帶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狀。原來的雲頭沒有了,在雲頭上端、左右兩邊和尾部的飄帶均變成了雲頭。再發展到乾隆年間,朵雲頭不是一個,而是幾個相連在一起,形成“一串雲”。朵雲的雲頭寫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飄帶活像一撮須,或者把如意雲頭拉長,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雲繪法藝術最高,給人以美的享受。總之,我們鑑定陶瓷紋飾時,必須對 它的民族性和時代的特殊性有所瞭解,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陶瓷鑑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 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後,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後,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

  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脣口,短頸加 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脣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於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麼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後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

  筆筒是文房四寶之一。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平底無釉,胎厚體重。到康熙年間,體形略為降低,這時筆筒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塗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們稱之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後筆筒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因此,認識、熟記各個時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晉朝、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式碗”,則應該知道是明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果是“觀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葉瓶”等等,這些都應是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器物。所以說,型制對古陶瓷鑑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裡,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製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製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讚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鑑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識,應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銅器上銘紋和徽號已經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陝西咸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現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現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官方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國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 的。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關的記年款。 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普遍書寫皇帝的年號。對於這些年 號,我們在鑑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最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鑑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型、風格、每一筆劃的特徵,這樣,才能準確的判斷出真偽。 明清的記年款有一定的規律性。絕大部分的記年款,都寫上國號和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僅有“隆慶”一朝寫“年造”而不寫“年制”。明代最早寫款從永樂開始,但它的款識也僅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制”從未有楷書款,若有則是假款。從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慶、道光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由咸豐至宣統三年,這四朝又恢復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了。這是明清款識的規律性。例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我們鑑定時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作品的真偽多打幾個問號了。

  收藏古玩的方法

  1、收藏古玩“四有”

  有識:收藏者要多研究相關資訊,對古玩年代、材質、工藝、流派、真假進行深入細緻的瞭解和考究。

  有閒:收藏古玩是靠日積月累的,才最終形成個人的風格,因此收藏者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並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有膽:俗話說,“古玩無價”,保值增值的古玩大多都是珍品,價位偏高。這就要求購藏者有超前意識,有足夠的膽量。

  有緣:一件讓人愛不釋手的古玩珍品,往往可遇不可求。這就要求購藏者必須善於把握時機,多與古玩市場的攤主交朋友,及時瞭解市場行情。

  2、收藏:心態最重要

  收藏愛好者應該對自己的收藏有一個定位,收藏自己喜歡的,價位能夠承受的。而且在收藏初期要多博物館去學習,有一個逐步學習、提高的過程,慢慢進入實戰階段。一定要有自己的鑑賞能力。

  3、收藏古玩:系列化、專業化

  錢少有錢少的玩法,錢多有錢多的玩法;收藏不只限於古玩,“今玩”同樣可納入收藏視野,關鍵在於“用心”。只要走系列化道路,便大有文章可做。即使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玩家,也不要見什麼買什麼。可以投資一些大件,得鑽研透,努力向專業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