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鑑賞國畫的方法

  在收藏國畫的前提你首先要學會對於書畫的鑑賞,這樣你才可能收藏到好的國畫,有什麼鑑賞方法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看神韻

  就國畫而言,看畫一般要先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中國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是“神似”;然後再看她的筆墨趣味、畫的構圖、著色、筆力和線條等;最後才看她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就是抓住了國畫的實質。因為“神韻”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她是中國畫家們追求的目標。

  當然,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並不是一種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也要具備一定的國畫的基本知識和文化內涵,才能夠更好的去欣賞國畫。

  二、看筆墨

  在傳統“六法”中謝赫將“骨法用筆”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國畫中指的是運用線條作為骨架進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漢字書法中用筆的規律和美學原則。體現了線條的力度、質地和美感。通過不同的線條去體現筆墨動態、勢向、韻律和節奏。以寫神、寫性、寫心和寫意為目的。

  中國畫以線條構成,是與中國藝術家對線條的情有獨鍾和獨特的感受是分不開的。古代繪畫的先祖認為:以點作畫易於零散和瑣碎,以畫作畫易於模糊合平板,用線條最易於捕捉物體的形象及動感,最適宜發揮毛筆、水墨、宣紙和絹帛的特性。可以說線條是中國畫家獨到的藝術語言,是中國畫的靈魂。

  用於繪畫的線條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來,中國的藝術家們伏案筆耕,利用不同的筆法書寫著粗細、曲直、剛柔、毛澀、疾徐、虛實、順逆和繁簡等不同質地,不同感受的線條。並用這些含情線條的漸變、排列、組合、交搭、分割、呼應等,在畫面上構成諸多形式的造型,抑揚頓挫、疏密粗細、快慢虛實、濃淡乾溼,無不顯現眾多畫家的奇才和功底。

  筆韻是國畫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運筆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內在節律、情感起伏,通過氣與力的統一變化而形成。用筆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亦是國畫家們的心絃撥動。筆力、筆氣和筆韻是有機結合的統一,以氣統力、統韻,以韻助氣、助勢。三者完美的結合,方稱上佳的用筆。或渾厚蒼勁、剛健挺拔,或含蓄內斂、簡約空靈、飄逸灑脫。無不是國畫家們的千錘百煉和用心血汗水澆灌的結果。

  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是其基本特點。筆墨二字幾乎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如果說西方畫是體、面、色的交響,那麼中國畫就是點、線、水、墨的協調。墨可分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和清墨五大色階。唐代張彥遠論墨時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彩;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彩。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中國的畫家深諳繪畫要旨,認為畫面太枯燥,則有燥氣;畫面太溼,則無生氣。墨無變化則僵滯死板。因而數塊濃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濃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溼墨潤之,一片溼墨必以枯墨提醒。觀畫時往往尚未看清具體形態就已被畫面筆墨中溢位的抽象意韻所感染,在欣賞國畫時往往也從這裡入手。

  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潑墨法、積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漬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國畫無不在用筆、用墨、用線、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處。在畫面上顯現出濃淡乾溼變化。古人云:“乾裂秋風,潤含春雨”,就是這個道理。

  三、看構圖和形式

  從古到今中國畫的構圖有諸多形式,自成章法佈局。東晉顧愷之稱之為“置陳佈勢”,謝赫則稱之為“經營位置”。說法雖不一樣,但其意相同。即畫家將要表達的內容和形式加以組織、安排,構成一幅體現個性,呈現氣勢,和諧統一的整體畫面。一幅作品的境界高地,奇特平庸,構圖非常關鍵。

  構圖的法則有其自身規律,最主要的規律就是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凡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會大打折扣。構圖的來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養、是格調。構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

  因為中國畫使用獨特的散點透視法,用這種透視法來展現絢麗多彩多姿的世間萬物,給繪畫家們帶來極大的自由空間和靈活性。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求物體具象,只求構思和形象入理。

  中國畫講究穩中求奇、險中求穩、著意對並、打破對稱,形成一個富有節奏的協調整體。大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則,把主要物象放置在三七點上對打破均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易於形成韻律節奏,給觀畫者以視覺美感。

  中國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融詩書印於一爐。宋人鄧椿說:“畫者文之極也”,畫到極致談何容易。能創作幾幅與眾不同,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並非易事。因循守舊不行,不師古人不行,師古不化也不行,不師自然、不師心也不行,走捷徑,搞旁門左道更不行。

  繪畫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時代的品評標準。張懷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黃修復則強調“逸”、“神”、“妙”、“能”四格。張彥遠定了“自然”、“神”、“妙”、“精”、“謹細”五品級。不論是神先逸後,還是逸先神後,都說明中國畫家始終追逐著高品位。充滿著美學意識,自我意識,在借鑑傳統的基礎上艱難探索,力求創出個人高雅的風格,力爭呈現出更加自然的氣息。

  看畫還要遠觀其勢,近取其質。利用不固定的視距、觀其物象。遠看大勢氣韻,近看點線質量。“六法”精論,千古不移,是畫學傳統的金科玉律。在中國繪畫史上這一理論具有無法撼動的深遠作用。也是時下評價、品賞中國畫的根本法則。凡屬畫人必受這一法則的約束和檢點,用這一法則鑑賞,評價中國畫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鑑賞國畫的注意事項

  一是畫工。什麼是畫工?一幅作品,可表現出作者的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表現,我們往往主觀地評價一幅畫的優劣,主要還是受畫工的影響。

  二看書法。中國畫和西洋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中國畫畫面上常伴以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之筆,使畫增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良莠。

  三看印章。畫面上常見的印章有:畫家的印鑑,題字者的私章,襯托用的閒章,收藏者的印章,欣賞者的印章,鑑證者的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的內容,蓋印的位置等,都在評價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帝皇、名家、藏家和鑑賞家的印鑑,可鑑真偽。

  四看功力。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比擬的。尤其是書法,老手多蒼勁有力,雄渾生姿。在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意境亦表現出作者的功力。所以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所不同,這表現的就是功力。

  五看佈局。一幅作品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佈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洋畫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於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為留白的佈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提詩、蓋印等來補白,亦有讓其空虛,故從佈局中可見作者獨到之處。

  六看學養。功力及佈局,可於畫面窺其一二,至於作者的學養,對其作品影響至大。故中國有“文人畫”之稱。著名文人,其作品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一種“書卷氣”。畫家與畫匠之分別,學養是條件之一。

  七看人品。書畫家如果行為不檢,道德敗壞,聲名狼藉,大奸大惡者,即使其書法美術如何精美,亦無人問津,試問誰家高懸曹操、秦檜等奸臣作品,而岳飛的“還我河山”,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成為人盡皆知的好匾額,就是這個原故。

  八看詩句。字畫中的詩文詞句,往往代表作者的心聲。一首好詩,亦能表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句,亦給作品畫龍點睛。最難得的,就是作者能為自己的畫面題詩,不抄襲他人舊作,更顯獨特。至於書法亦然,抄一首古人的詩,別人看來,只觀其字,因為內容不是作者心聲,而是古人翻版而已,到底欠缺了作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