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描述烏鎮的散文作品

  走近烏鎮,我們逐漸看清“烏鎮真面目”。我們沿著河岸,這河岸是青石板鋪的道路,寬約2-3米;這河叫東市河,河寬約10幾米,河水綿綿的、悠悠的樣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烏鎮,烏鎮

  夏雨淅瀝之中,烏鎮,我們來了。

  2008年,隨著新編《紅樓夢》在烏鎮的開拍,這個千年古鎮,逐漸為人們所熟知、所喜歡,並逐漸成為旅遊勝地。

  烏鎮另一個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在於它是共和國第一任文化部部長茅盾即出生於此。沈家大院,也成為來烏鎮遊玩的人們必去造訪的地方。只是,斯人已去,獨留下木屋、石橋、巷陌,彷彿依稀可見當年的樣貌,恍惚間好似青年的茅盾疾步行走在橋水之間。

  早年的茅盾,在家塾中受教於父母親,如果不是後來有新興學堂的開辦,年輕的茅盾想必是會在家塾中完成他的學業吧。家塾的旁側,是沈傢俬廚,人全的時候,同時就餐的就有二十二人之多。

  在那一方淨水之中,茅盾的石像靜躺在石臺之上,他的身上,覆蓋著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那,是德高望重的茅盾重病之下最後的遺願——加入中國共產黨。而石像前方的牆壁上,鐫刻著的也正是他臨終前寫下的、要求加入共產黨的申請書。祠堂四周,蒼翠的松柏圍了一圈,它們陪伴著作家已經數年。

  正趕上南方多雨的季節,夏雨一直纏纏綿綿,下個不停。

  撐著傘,一行人走進了沈家陵園。八十五個臺階,拾步而上,就來到了茅盾的墓前。八十五個臺階,也與作家的生辰相符,足見當初造墓者的匠心所在。旁側,沈老夫人的墓靜默在一片夏雨之中,周遭是蔥蘢的翠柏。通往憶思亭的小徑邊,由賈平凹、賣家等四位作家於2008年3月親手植下的青松,如今早已高過一人了,它們靜靜守護在沈家園陵裡,寄託著晚輩們對前輩的敬仰、懷念和哀思。

  水在身邊流,人在水邊行。水,成了烏鎮最最靈動的靈魂。河上,偶爾也可見捕魚的小船緩緩行來,烏黑的鸕鶿,慵懶地停在船舷之上,在細雨中用喙細心梳理著羽毛。看來,無論是什麼顏色的鳥兒,也不失那一顆愛美的心。

  有水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花花草草。隨著烏鎮知名度的日益提高,如今的烏鎮,已然成了商業一體化。古樸的石板路,蜿蜒前行,將你帶入一個又一個無限旖旎的美景之中。

  目光所及之處,花朵似乎比比皆是。屋簷之下,小河之側,紅花綠樹,讓人彷彿置身於人間天堂一般。民宿裡,基本上是一樓就餐,二樓住宿。清晨,在鳥語花香之中,推窗望去,河水就在樓下靜靜流淌著。窗下,盆花在雨中盡情怒放著。河對岸,已有早起的遊人漫步在街市,清翠的桂花樹、香樟樹……次第排開,隱約點綴在木樓之中。

  遠處,高塔聳立。登塔而上,及到塔頂,放眼望去,整個烏鎮盡收眼底。一邊,是千年古鎮的舊貌換新顏的模樣;一邊,是樓群林立的現代建築,舊與新,古與今,竟然如此和諧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橋下,一尺有餘的各色金魚,聚集在那兒,張大了嘴,等著遊人去喂。你看,人去多的地方,就連魚兒也不怎麼怕人了。反而,當遊人一旦停下來時,金魚們就聚攏過來,張大了嘴等待著美食從天而降。

  也許,是南方多雨的緣故吧,烏鎮裡,盡是木質結構的亭臺樓閣,竟是象極了成都的民居,使人不經意間產生剎那的恍惚。沿著石板路,遊人三三兩兩地漫步在雨中的烏鎮。各種精緻的鏤空木刻門窗,將烏鎮襯托得更具魅力。走進烏鎮,彷彿整個烏鎮都被籠罩在一片檀香之中。

  走進烏鎮,即是走進了真正的小橋流水人家,卻已無法找尋最初的枯樹老藤昏鴉。觸目之下,到處都是綠樹紅花清水。去的時候,正是烏鎮的戲劇節。來自五大洲超過120組藝術表演團體以烏鎮西柵的木屋、石橋、巷陌、烏篷船等為舞臺,獻上超過500場的精彩演出。賴身川的《如夢之夢》、田沁鑫的《四世同堂》、孟京輝的《空中花園謀殺案》等在輪番上演著。只可惜,連日的綿綿細雨,終於沒有能一睹露天的演出,也是一大憾事。

  如同北方人將麵粉的用途發揮到極致一般,米,成了南方餐桌上主角。行走在烏鎮的東、西街上,到處可見青糰子、定勝糕、發糕等,都是極好吃的吃食,有豆沙餡的,也有五仁餡的。而最具烏鎮特色的,當屬姑嫂餅,至於它的典故,我卻不知一、二。印染坊裡,藍布被高高掛起,接下來,它們會被染成各種花紋的藍花布。現在,這些藍花布,被製成衣服、旗袍、錢包、手提袋、布鞋……無形之中,藍花布似乎也成了烏鎮的另一張明星片。

  真想撐一葉小舟,邀清風細雨作伴,在烏鎮的河中緩緩滑行,想象當年的詞人李清照誤入荷花叢中的情景是否可以重演。

  雨,一直下個不停,反而使烏鎮增添了幾許趣味。雨中的烏鎮,也似乎更多了一份詩意。

  車行出許久,回身望去,烏鎮靜立在一片迷濛的夏雨之中,幽靜而瑰麗。

  總有一些記憶會被珍藏,總有一些過往會令人思念,總有一些美景會被我們留戀。烏鎮,這匆匆的一次相遇,這短暫的一次停留,還無法令我對你瞭解太多太多,如果還有機會,仍願來細細品味你、感知你、解讀你。

  烏鎮,多想成為你河中的一尾魚,這樣就可以參與你的每一個晨昏定省。多想成為你岸邊的一棵樹,這樣就可以見證你的每一次四季變換。多想成為你半空的一縷風,這樣就可以親歷你的每一場花開花落,多想成為你橋上的一石板,這樣就可以感受你的每一次來去匆匆。

  哦,烏鎮,烏鎮。

  :烏鎮之美

  江南水鄉一直是我的一個夢,夢中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白牆黛瓦、還有穿著旗袍,打著油紙傘結著愁怨般的丁香姑娘,曾多次出現在我的夢裡,一幕幕如幻燈片一一閃過,是那麼的清晰與真實。烏鎮,或許就是我圓夢的地方,帶上期許我要尋它而去。

  下了飛機,一行人風塵僕僕地直赴“烏鎮”一路上輕歌飛揚,思緒飄逸。帶著神往,想一睹它的風采,揭開它那撩撥我多年的情思,那層神祕的面紗……

  到達烏鎮已是傍晚,當我們雙腳真實地踏在了這塊神聖土地時,已被它洗盡鉛華後靜謐、古樸的美,骨子透著安靜的氣質所深深吸引,我像見到了夢中情人一樣激動不已,那顆熱烈跳動的心臟如萬馬奔騰般狂野;心岸似江水波濤洶湧,熱浪滾滾;迫不及待的情緒一瀉千里,一切都是我想象中的模樣……和著天空飄著的細雨,眼角有些溼潤的液體在流動,那一刻,我不知眼角的是淚還是雨?只知道,我已深深愛上了這裡我夢中的烏鎮。

  烏鎮的西柵,夜景最有特色,燈火輝煌,一派繁榮市井。那一排排記載著歲月滄桑臨水而建的古舊房屋,那一座座鐫刻著光陰文字的古橋,街道兩旁餐館的門楣上掛滿了大紅燈籠,連水裡的木柱也佈滿了射燈,水裡的錦鯉悠然自得……河面上的河水泛著亮澤瑩潤的光輝,時不時經過的烏蓬船咿咿呀呀由遠而近,船伕悠閒搖著櫓,一篙一篙點下去,波紋慢慢暈開,散去,畫面極像一首歌詞:“阿嬌搖著船,唱起了動人的歌謠,小船悠悠飄蕩……”水是烏鎮的靈魂,水聲和燈影遙相呼應。我靜靜地憑欄眺望,仔細傾聽水的語言,偷聽它們的竊竊私語,那帶著滄桑感的歷史故事,如今還時而回蕩在我耳畔……

  沿著小巷溼漉漉的青石板緩緩前行,每一塊青石透過冰涼的表皮都帶著它們的溫度,它們的小祕密。我撫摸著它們已年老的肌膚,站在光陰的脊背上同它們一起回朔那百年、千年的已逝時光,緊握它們的雙手一同嘆息,唏噓不已……大約十點半左右,小鎮的餐館開始打烊了,店前的燈籠被店家取下一一歸位,關閉了店門。街上又恢復了冷清,行人漸少,只有昏黃的燈光閃著疲憊的光芒,無力耷拉著腦袋。腳下的青石亦整理好情緒,聽著輕緩的安眠曲慢慢進入了夢鄉,我聆聽著它們那均勻、安祥以及有節奏的呼吸聲,唯恐打擾了它們清幽的美夢,輕慢地從它們身旁悄悄離去……

  今夜,我亦困了、乏了,讓我枕著江南的手臂,聽著流水緩緩淌過猶如輕盈滑過我的心河。水,舒緩著我的神經,輕敲著我的睡眼,閉上我的思緒,站在夢的蓮臺上再會我的江南…...

  清晨,我同烏鎮的萬物一起甦醒,下了一夜的斜風細雨還未停歇。河岸,垂柳依依,水汽升騰,薄霧輕嫋,臨河水閣全都掩映在一片迷霧之中,呈現一派與世無爭的清幽與寧靜。白天的“烏鎮”極像一個清新、婉約、低眉順眼的江南女子。“烏鎮”最具特色的是“水閣”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木樁和石柱深入河床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格,世代隨水而生,伴水而眠。所謂“人家盡枕河”……烏鎮,在靜謐中美得如同一副江南水墨畫,白牆黛瓦、小橋流水,每一片綠,每一朵花都有生命的痕跡,浸透著歲月的風采。

  路過一處早餐店,是烏鎮有名的“定勝糕”於是我好奇問道:“請問,“定勝糕”有什麼由來?店家很熱情介紹,“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古時讀書人考狀元,親朋好友都要做幾箱“定勝糕”送行,表達金榜題名的良好祝願!……我吃著由香米和糯米粉製作的定勝糕,咬著裡面的豆沙餡。信步穿行,遊覽了“茅盾故居”得知“茅盾故居”是嘉興市迄今唯一的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是,對這個自古以來“江南出才子”的小鎮多了幾分敬重。

  據說:“烏鎮”是一個有著1300年建史的江南古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也較完整儲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築屋。那雕花的窗櫺、那陳舊的每扇門、每根樑,我輕撫斑駁的牆面,都透著歷史的滄桑,依稀可見歲月的痕跡以及時光的絮語……穿過一條曲折幽深的巷子,在想,能否在此邂逅一位丁香一樣愁怨的女子,輕嘆著憂愁,打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這悠長的小巷?

  天放晴了,雨也停了,烏鎮---我夢中的水鄉,真想躺在你的懷裡不願醒來。與你一起沉浮、一道清歡,把世間所有的美好完美地演繹!一生很短,我怕一生都無法臨摹你的美,靠在夕陽的臂彎中,以地為紙,以心為筆,蘸夕陽為色彩,一次又一次在心裡細細精美描繪你的模樣……

  夢,終有醒來的一天,我要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留戀、駐足、回望,亦帶走了對你深深的眷戀,這將是我一生中都無法忘卻的記憶。正如《似水年華》中所言:“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如黃昏的一簾幽夢……”

  :水鄉烏鎮

  都說到了烏鎮,就到了江南;到了烏鎮,就領略了水鄉。光陰流轉,風煙俱淨,舊時那些柔軟的光影,已是無從追尋。烏鎮因河而秀,因水而靈。小橋、流水、人家,古道、楊柳、丁香。人在烏鎮,走在青石板鋪成的小路上,領略粉牆黛瓦的神韻,聽著牌樓裡傳出的吳儂軟語,不禁,又想起了戴望舒詩句裡描寫的江南姑娘。那個雨巷裡的女郎,是不是著一襲淡紫的裙子,是否憂鬱裡有丁香的芬芳,是否也像丁香這樣美麗而憂傷?我未曾見過面的江南,到了烏鎮,我才知道這就是我夢中的江南和透著清秀而婉約的水鄉。

  臨水而居的房屋,秉承素樸的古越建築,粉牆黛瓦,飛簷翹角。脫落的灰牆上,蒼翠的爬山虎繞上了牆頭,在輕風中讚美綠色的生機。古老的木格窗戶,帶著許多稜形和盤腸的紋樣,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靠水的碼頭,拴船的鐵墩子,鏽跡斑駁,彷彿伸手一摸,便能摸到了一把沉澱已久的水鄉故事。臺階一層層地延伸在水面,浣衣的女子穿著粉紅的衣裳蹲在臺階上,哼著溫軟的小曲,淺吟低唱在水邊。午後的陽光清閒地投射在水面上,烏篷船咯吱咯吱地搖著,遊人恣情地領略著美麗的水鄉,而清澈的河水靜觀著不同的人來船往,以平常心看待紅塵中的聚散離合。

  從東柵逢源雙橋上去,舊時男走左女走右,寓意左右逢緣,這裡也是眺望烏鎮美景之一的財神灣的極佳視點,故又有走左升官、行右發財之說。陽光溫柔地灑在青石板上,穿過悠長的小巷,靜靜地站在橋頭,只見河裡有街,街中有河。看垂柳依依,水閣逶迤,烏篷船穿梭而過。這是一條流淌了千年的車溪河,縱貫南北,橋樑橫跨,曾經迎送多少商賈客船,目睹多少王廷改朝換代。車溪河汊道縱橫,全靠橋樑相接,所謂百步一橋、十步一埠,與小鎮人家樓臺水閣形影相伴,依橋枕河,這是水鄉獨特的風韻。據說烏鎮曾擁有120多座橋,經受千百年來的風雨侵襲,如今還保留30多座,每一座橋都精雕細刻,風格迥異,淋漓盡致地展示著江南水鄉的別緻風情。古老的石拱橋,年復一年守候在那兒,迎來送往南北的過客,彷彿還在講訴著當年打著一柄花雨傘的姑娘,總是帶著那麼一點淡淡的憂傷,衣袂飄飄地走向遠方。一棵瀕河而長的柳樹守在橋邊,象水鄉清秀而美麗的姑娘,微風中婉約地甩起纖纖的髮絲,牽動起曾經纏綿的往事,多少個寒風冷雨,多少個如血殘陽,讓青春在深秋化蝶飛揚。

  沿著大塊的青石板一路向北,是窄窄長長的東大街,店鋪林立,作坊聯片,無論是古銅色的門環還是雕花的窗櫺,還是白色的馬頭牆,都讓我陶醉其中。相繼參觀花雕床展覽館,江南木雕館,餘榴樑錢幣館,公生糟房等等。無不展現古老優良的民俗傳統,勤勞智慧先賢的傑出才藝,如此深厚而珍貴的遺風餘韻,在千年的煙雨江南,薰染著烏鎮,惠澤著世人。當我走進巨集源泰染坊時,那爬滿藤蔓的高牆院子裡,一整匹、一整匹各式各樣的藍色印花布高高地晾在木杆之上垂直而下,被陽光染上金色的光彩,在微風下輕飄飛舞。走進觀前街的小衚衕,從《林家鋪子》過去,就是文學大師《茅盾紀念館》。進大門看到的是《立志書院》,這裡曾經是沈雁冰先生幼年學習的地方,穿過天井,廳堂中間是一尊握筆沉思的沈先生半身銅像,後院籋雲樓裡陳列著先生的生平事蹟,那尊手握厚厚書本,白衣翩翩站在烏鎮橋頭的青年塑像,目光中,有一種懷抱宇宙、吐納河山的堅定與從容。從後門繞過去就是《矛盾故居》,這是清代兩層木結構的江南民居,約建於十九世紀,院內有沈先生親手栽植的天竹、棕櫚樹等。站在光陰底下,緬懷一代文學巨匠,感悟“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的深刻寓意,讓我覺得多少過往的年華在流年中虛度。

  如水的烏鎮,如夢的水鄉,讓我在你朦朧的世界裡,乘著烏蓬船,獨自拂去封缸酒的塵封,讓思想微醺在昨日的記憶,惦記著從《林家鋪子》出走遠方的姑娘,徘徊在《家》、《春》、《秋》的世界,用一生的愛尋找遙遠的幸福,尋找夢中溫馨的家。就這麼地在月色中踏浪而行,就這麼地行走在詩意的水鄉,讓如夢的水鄉和夢中的姑娘,隨著烏鎮小巷深院散飛繚繞在天際之間的丁香味,沉澱在永恆的記憶中,讓摯愛如同生命,與水鄉永存不逝,美麗、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