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記載了許多經典歷史的故事。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屈原沉江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裡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髒的,只有我是個乾淨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髒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裡去,也不能拿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汙泥裡,去染得一身髒。”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裡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週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裡,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託了無限的深情。後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傑出的愛國詩人。

  :秦王滅六國

  秦王政殺了荊軻,當下就命令大將王翦加緊攻打燕國。燕太子丹帶著兵馬抵抗,哪裡是秦軍對手,馬上給秦軍打得稀里嘩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遼東。秦王政又派兵追擊,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罷休。燕王喜逼得沒有辦法,只好殺了太子丹,向秦國謝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繚討主意。尉繚說:“韓國已經被咱們兼併,趙國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縣***燕王已逃到遼東,他們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國和楚國。”秦王政聽從尉繚的計策,就派王翦的兒子王賁***音bēn***帶兵十萬人先攻魏國。魏王派人向齊國求救,齊王建沒有理他。公元前225年,王賁滅了魏國,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陽。

  接著,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國。他召集將領們議論了一下,先問青年將領李信,打楚國要多少人馬。李信說:“不過二十萬吧。”

  他又問老王翦。王翦回答說:“楚國是個大國,用二十萬人去打楚國是不夠的。依臣的估計,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興,說:“王老了,怎麼這樣膽小?我看還是李說得對。”就派李信帶兵二十萬往南方去。

  王翦見秦王不聽他的意見,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帶了二十萬人馬到了楚國,不出王翦所料,打了個大敗仗,兵士死傷無數,將領也死了七個,只好逃了回來。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職,親自跑到王翦的家鄉,請他出來帶兵,說:“上回是我錯了,沒聽的話。李信果然誤事。這回非請出馬不可。”

  王翦說:“大王一定要我帶兵,還是非六十萬人不可。楚國地廣人多,他們要發動一百萬人馬也不難。我說我們要出兵六十萬,還怕不大夠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賠笑說:“這回聽的啦!”就給王翦六十萬人馬。出兵那天,還親自到灞上給王翦擺酒送行。”

  王翦大軍浩浩蕩蕩向楚國進攻。楚國也出動全國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築壁壘,不讓出戰。楚國大將項燕一再挑戰,他也不去理睬。

  過了一段時間,項燕想:“王翦原來是上這兒駐防的。”他就不怎麼把秦國的軍隊放在心上了。沒想到在項燕不防備的時候,秦軍突然發起攻勢,六十萬人馬像排山倒海似地衝殺過去。楚國的將士好像在夢裡被人家當頭一棍子,暈頭轉向地抵抗了一陣,各自逃命。楚國的兵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軍一直打到壽春***今安徽壽縣西***俘虜了楚王負芻。

  項燕得知楚王被俘的訊息,渡過長江,想繼續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戰船,訓練了水軍,渡江追擊。項燕覺得大勢已去,嘆了口氣,拔劍自殺。

  王翦滅楚之後,回到咸陽。由他的兒子王賁接替做大將,再去收拾燕國。燕國本來已經十分虛弱,哪裡抵擋得住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22年,王賁滅掉燕國,還攻佔了趙國最後留下的代城。

  到這時候,剩下的只有一個齊國啦。齊國大臣早已被秦國重金收買過去。齊王建向來是不敢得罪秦國的。每回逢到諸侯向他求救,他總是拒絕。他滿以為齊國離秦國遠,只要死心塌地聽秦國的話,就不用擔心秦國的進攻。到了其他五國一一被秦國併吞掉,他才著急起來,派兵去守西面的邊界。

  可是已經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賁帶了幾十萬秦兵像泰山壓頂一樣,從燕國南部直撲臨淄。這時候,齊王建才覺得自己勢孤力單,可是其他諸侯國已經完了,往哪兒去討救兵呢?沒有幾天,秦軍就進了臨淄,齊王建沒說的,投降了。

  六國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間互相攻打,想拿別國的土地來補償自己的損失,企圖維持小規模割據的局面,給秦國以各個擊破的機會。秦國當時不但在政治、經濟上和軍事上佔了優勢,更重要的是符合統一的歷史趨勢,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把六國一個一個滅掉了。

  自從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起,各諸侯國經過二百五十多年的紛爭,終於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