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畢業論文範文參考

  職校機械專業應該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著力開展專業理論的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機械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機械畢業論文範文一:農業機械保養及維修

  一、農業機械的保養

  無論是何種機械,要想延長農業機械的使用壽命,提高其應用效果,都必須注重保養。目前,人們普遍遵循“保重於修”的原則,嚴格按照機械的保養說明,定期進行相關專案的檢查,如動力、燃油性等。要確保農業機械處於正常的執行狀態,且狀態良好。在保養時,除了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保養之外,還要按相關管理部門規定的內容進行,並最好是去規定的地點進行保養。農業機械的高階保養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在室內進行詳細的檢查,辨別其工作狀態好壞,比如,是否漏油、是否漏氣、封閉性如何、是否零件缺損或者鏽蝕等,從而充分保證機具的運轉良好。只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才能保證機具保養的效果。

  二、農業機械的維修

  雖然良好的保養可以大大延長農業機械的使用壽命,但是,在農業機械日常的使用中,也會出現突發故障,這時要及時進行故障排除和維修。

  1.預知維修。根據機械出現的故障診斷稱之為預知維修。這種維修方式是伴隨著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而出現的。這種維修方式降低了維修的盲目性,減少了機械引起的次災害的發生和維修時間,增加了運轉時間,節省了財力和人力外,提高了生產率。但是,如果缺乏確定缺陷或故障的檢知方法,或者裝置診斷所需的費用大於裝置診斷所得到的收益,則不宜採用預知維修的方法。

  2.維修要以經濟壽命為依據。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更新只能以經濟壽命為依據。經濟壽命是指裝置還具有一定的生產能力,但由於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使裝置的使用經濟性下降,如果繼續使用這種裝置,將會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應在合理費用支出下保證裝置的正常運轉,否則,則需要考慮更新裝置。

  3.通過分析評論,為維護決策提供依據。農業機械的維護需要藉助詳細的分析,確定其最佳使用壽命,並對裝置的修理、改造和更新進行分析,選擇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方式,為維修決策提供依據。

  三、農業機械維修中常見事故原因分析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量急劇增加,農業機械事故隱患也隨之增多。我國農業機械事故在一段唐山市機車車輛廠高階技工學校 李 超 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董麗麗時期內仍處於高發、易發和多發期。通過建立農業機械實地安全檢驗制度,規範農業機械安全檢驗工作,可以有效排除各種事故隱患,預防和減少農機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農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農機的常見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除錯、修理或排除故障時不切斷電源動力。這類事故佔維修事故總數的25%。未切斷動力就進行維修作業,實際上是一種嚴重違反農機操作規程的行為。雖然農機監理部門反覆強調,但是不少機手仍我行我素,導致此類事故不斷出現。比如,有的機手在收割作業中,因碰到割刀纏繞雜草、輸送或脫粒等部件堵塞、皮帶脫落等小故障時,為了搶時間,在未切斷動力的情況下,直接排除故障或安裝,常常造成傷亡事故。

  2.維修技術不熟練。由於機修工維修技術不熟練,未弄清機械部件結構,不懂拆裝竅門,盲目硬拆硬裝,憑力氣蠻幹,其後果一是損壞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於用力過猛滑脫,常造成修理工受傷。如,某修理工在安裝一臺拖拉機電機時,由於擰螺絲時用力過猛,將螺絲擰斷,人從發動機上掉下,臉部被摔傷。

  3.維修不徹底,修理關鍵安全部件時敷衍了事。目前,農村的農業機械都歸私人所有,不少機手貪圖眼前利益,修理時能省則省,平時不注意檢查、保養,農忙時一旦出現故障,維修時只求快,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往往會造成事故。

  4.機手沒有使用經驗。農機具在銷售時大部分都是沒有加機油的,銷售人員在銷售時也會提醒機手們買回去使用之前要加油,但有的機手卻往變速箱體里加食用油,結果造成機具損傷,整個箱體的齒輪都要進行更換和保養,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和浪費。

  5.維修裝置不完善。完好的修理裝置是維修質量的重要保證。有的鄉村維修網點沒有起碼的維修裝置,照樣進行大修業務,造成修理事故隱患。如,某機手修理一臺拖拉機,到廠裡買了配件,不聽勸阻,用小千斤頂將拖拉機頂起,人躺到拖拉機下面去修理,結果千斤頂滑脫,拖拉機掉下正好砸到頭部,當場死亡。

  四、結語

  保養與維修在農業機械的使用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筆者就農業機械使用管理中的技術保養內容與維修注意事項進行了分析,並就農業機修維修過程中的事故原因進行了探討,為農業機械的保養與維修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機械畢業論文範文二:農業技術人員需求研究

  1調查方法和調查人員情況

  1.1調查方法

  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桐鄉市農業經濟局農業技術人員42名***其中男性34名、女性8名***,共發放調查問卷42份,回收問卷42份,有效問卷4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

  1.2調查人員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調查人員均為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人員年齡在28~58歲,其中正高職稱2人、副高職稱20人、中級職稱15人、初級職稱5人,表明本次調查技術人員層次比較高,是單位的技術骨幹,能力較強,反映情況代表性較強。

  2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2.1渴望體現自身價值

  2.1.1樂於承擔社會責任。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科普宣傳是農業技術人員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調查顯示,88.4%的農業技術人員表示,非常樂於並會盡可能地參與農業技術培訓和科普宣傳活動,切切實實地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介紹給更多的農民朋友。資料顯示,隨著年齡和職稱的增升,農業技術人員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意識和願望越來越強烈。表明農業技術人員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很高,希望通過服務社會、承擔社會責任來體現自身價值。但目前我國社會公益事業的運作機制尚不完善,如本市的農業科普宣傳和技術培訓工作全部由市科協操作,一般一年僅組織7~8次,且規模偏小,形式單一,影響力有限,造成很多農業技術人員雖有參與熱情,但實際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機會卻很少。

  2.1.2希望提高自身能力。在選擇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上,59.4%的人選擇進行學歷深造、24.8%的人選擇參加專業技術講座、15.8%選擇進行學術交流,可見本市科技人員十分注重專業技術的提升和更高學歷的深造,普遍希望通過各種途徑、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工作需要,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並且把接受繼續教育作為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但調查也顯示,有36.5%的人反映職業培訓機會少、缺乏交流平臺,特別是中低職稱農業技術人員反映尤其強烈,認為機會太少。因為一般高層次的培訓,參加人員除了領導就是有高階職稱的技術人員。可見,如何緊貼廣大農業技術人員的實際需求,開展更好、更廣泛的培訓是目前各級政府、部門需重視的問題。

  2.1.3期待收入增加。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家心目中的薪酬絕不僅僅是一定數目的金錢,它還代表了身份、地位以及在單位中的工作業績,甚至代表了個人的能力、品行、發展前景等。調查結果分析得出,95.0%的農業技術人員認為,當地中等水平的年收入應在5萬元以上,而農業技術人員實際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比例達47.6%,這一比例與46.2%的人員認為其年收入未達當地中等水平基本一致。說明桐鄉市農業技術人員的收入整體上相對偏低,這與桐鄉市全國經濟百強縣第24位的排名是不相符的。與本市公務員和周邊杭州、寧波、湖州等地區農業技術人員***相同職稱***相比,桐鄉市農業技術人員年收入普遍要低2~3萬元。這說明目前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薪酬福利投入需進一步加大,同時要建立公平的分配製度,縮小差距,提高農業技術人員工作滿意度。

  2.2 期待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農業技術人員在從事農業技術研究、推廣工作期間,作為“經濟人”,獲取了利益和成就;作為“社會人”,得到了由交往、友誼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幸福感。可以說,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會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增強群體凝聚力,提高群體士氣,培養團隊精神。據統計分析,有45.7%的農業技術人員對人際關係表示滿意,35.1%的人表示不滿意,19.2%的人表示說不清。可見,桐鄉市農業技術人員對人際關係總體滿意度並不高,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希望改善人際關係。因此,單位領導應多構築順暢的溝通渠道,加強各事業站間的交流合作,創造溝通機會,同時要進一步改變領導作風,走“親民路線”,真正實現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平等溝通,進而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度,提高大家的工作愉悅度,提高工作效率。2.3期待經費配置管理更加合理

  2.3.1科研經費尚不能滿足科研需要。目前農業技術人員獲取科研經費的主渠道仍是政府財政。雖然桐鄉市農業科研經費的總量近年在持續增長,但與工業投入相比,仍比較少,且與農業科研實際需要差距很大。據調查,農業技術人員認為科研經費“能夠滿足”和“基本能夠滿足”的比例僅為36.7%,認為不足的比例達52.3%,11.0%的人不清楚。桐鄉市地處沿海地區,近幾年經濟蓬勃發展,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傾向於新農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但隨農業結構的改變和“優質、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新一代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需求日益增長,農業技術人員壓力很大,需對研發、引入的大量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試種和示範,如果沒有足量科研經費的保障,必然會限制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

  2.3.2 科研經費獲取不公平。“官本位”現象嚴重。92.3%的農業技術人員認為有一定行政職務的技術人員更易獲得科研經費,“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的現象比較普遍。農業技術人員對科研經費不能公平獲取的意見較大。

  2.4期望暢通服務渠道

  建言獻策的渠道還不夠暢通。據調查統計,57.4%的農業技術人員認為建言獻策的渠道暢通或基本暢通,但仍有24.6%的人認為不暢通,18.0%的人不清楚。農業技術人員在建言獻策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落實和反饋,造成其對現有渠道不信任,挫傷了建言獻策的積極性。民意暢通才會社會和諧,廣開言路才能政通人和,只有建立更廣泛、更合理、更便捷的溝通渠道,才能充分發揮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使他們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3結論

  農業技術人員在生活、工作、學習、參與社會等方面的需求總體上比較積極、合理,但在滿足農業技術人員需求方面尚存在一些障礙,特別是工作秩序、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成效。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機制等,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