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教師評職稱論文格式要求範文

  教師是沙漠中的一棵蒼天大樹,能夠使炎熱不堪的人們得到一片綠蔭;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淺談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學教師應具備與其職業相關的一些能力,如學術能力、課堂掌控能力、溝通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等,對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教師;教學能力;學術能力;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7-0021-02

  教學能力是指在具體學科教學活動中將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個人智慧在大學教學實踐活動中綜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職業素養。大學教師作為擁有淵博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工作者,應具備一些與其職業相關的能力,如學術能力、課堂掌控能力、溝通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等,這些能力構成大學教師教學能力要素。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是順利實施大學日常教學的組織能力,其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大學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才能夠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學術能力構成了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石

  學術能力即從事與專業相關學術問題研究的能力。一般而言,一個人的學術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現問題能力、收集與整理文獻能力、提出新概念和新方法能力、建立學術命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由於教學物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師角色等因素的影響,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其特殊之處,學術能力構成了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石。大學教師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是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基本前提,淵博的學識能讓教師在講授知識時能做到深入淺出,引導學生理解本專業的基本問題、基本思想和方法,對問題提出的背景、發展過程、解決方法等發表個人的見解和觀點。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照本宣科,這就要求教師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在認真鑽研教材基礎上廣泛調研與講授內容相關的一些資料,蒐集不同的觀點和學科前沿,豐富講授內容。有些課程儘管講過多遍,還是注意不斷更新備課和講授內容,經常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時俱進,及時改進教學內容與方法,做到精益求精。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需要學術敏感性,這就要求教師持續跟蹤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將最新學術成果及時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去,以避免教學內容的老化和落伍。課堂教學中討論式和探究式等先進教學形式的運用也對高校教師的學術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大學教師自身的學術能力與水平可以直接體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給學生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與心得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從而以間接的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另外,大學教師淵博的學識和豐碩的成果會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讓學生有仰慕之情,從而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心理效應。

  二、課堂掌控能力是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

  營造和諧有序課堂的能力是課堂掌控能力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組織及管理能力的體現。大學教師將預先安排的教學內容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傳授給學生,課堂是極其重要的載體。首先,大學教師在課堂上要有較強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幽默風趣、抑揚頓挫和緩急有致的語言能夠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營造良好課堂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浮想聯翩,這樣才能掀動學生的心扉,調動學生的思維,點燃智慧的火花。每次上課,教師要力爭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佳,將自己的激情充分釋放出來,用激情來感染和影響學生。比如,數學課很枯燥,部分學生對它甚至有畏懼心理,如果教師在上課時自己的情緒很低落,學生學習興趣勢必會受到影響。講授中儘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讓學生同教師一起在數學的海洋裡遨遊。活躍的課堂取決於學生思維的活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多自主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課堂學習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高昂,在這樣和諧的課堂氣氛下,掌握知識就水到渠成。其次,大學教師要能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不同的學科知識及內容藉助適當的教學技能和手段來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學課的教學中要始終把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通過啟發設疑、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親歷數學思維中觀察、抽象、探索、猜想和論證的研究過程。此外,多媒體是提高課堂資訊含量的有效工具,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是提高大學教師資訊素養和改善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大學教師課堂掌控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

  三、與學生溝通的能力是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紐帶

  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講授專業知識上,也體現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上。這方面問題的解決依賴於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學生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大學教師平時儘量利用課間休息的時間和微信、QQ等聊天工具與學生聊天和溝通,瞭解他們學習的困惑和意見。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讓教學更有針對性。在課堂上不只是注意知識的傳授,還十分注意學生思想教育和專業思想教育,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如何學習和學習什麼,給他們激勵和鞭策。而充分發揮這種交流、溝通作用的前提是教師要從內心關心學生,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好,力爭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掛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不同學生個體差異及需求方面的不同,以便能夠有針對性地與學生交流。此外,要注意嚴格要求學生,不要對問題學生放任不管,對那些表現不好的學生要嚴厲批評,瞭解他們的真實的思想狀況,搞清學生不好好學習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來做思想工作和進行有效溝通。

  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昇華

  滿堂灌是傳統大學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徵之一。課堂上大多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主要採用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桌上記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學生習慣端坐於課堂,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課外自主支配的時間和自主性的發揮都極其有限,這樣使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要讓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和多動手,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大學教學中強調探究和發現的教學思想已逐漸成為現代教學思想發展的主流,其普遍認為教育的關鍵不在於教學的內容,而在於其教學的方式及方法。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將學生科學嚴謹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而把深奧的專業知識講授放在第二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教師採用翻轉課堂等合適有效的教學互動形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外查閱資料,鼓勵學生通過MOOC課程來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要提倡和引導學生求異思維,質疑問難。鼓勵學生能用不同的語言表述同一個問題和激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敢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五、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特性分析

  1.科研性。影響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因素就是其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不僅能夠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同時還能夠帶領學生投入到科研學習活動中。從教學理念來看,大學教師不只是知識傳播者,同時還應該積極將科學研究的思想應用於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性思維和創新效能力。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為大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2.創新性。大學教師的創新能力是大學教師能力的主要特色之一。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要具備科研與教學方面的創新能力,從而才能夠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也同樣具備創新意識。大學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處理好教學內容、教學結構以及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結合性。將科研成果、日常生活實際、課堂教學三者有機結合也是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特徵之一。目前,大多數大學都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和資源裝置,如圖書館、實驗室等,大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這些便利條件做好教學與科研。大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及學科思想發展的脈絡和趨勢,要注意將學生日常生活、現代科技、生產實際與書本知識的結合,讓學生了解科技及大學知識的用處。

  4.時代性。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要與時俱進,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與學生溝通和組織教學。同時,大學教師要不斷學習新鮮的教育手段和技術,能適時地更新自己的教學語言,讓自己與學生之間沒有代溝。這樣,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會永葆青春,就會具有時代性。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大學教師應注意培養以上提及的幾種教學能力要素和特性,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自身創新能力,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認真組織高效課堂,努力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力求做到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總之,大學教師優秀的教學能力必將會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從而提升我國大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郝曉玲.關於大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2***:84-85.

  [2]莫甲鳳.MOOC時代如何提升大學教師教學能力[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129-133.

  [3]朱新武.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3,***6***:124-126.

  [4]毛洪濤.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1,***23***:35-37.

  [5]樊澤恆.提升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技術選擇及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9,***8***:89-94.

  [6]於長立,盧清麗.有效教學追求下的教師教學能力探析[J].教育探索,2012,***8***:103-10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