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業板市場現狀及問題分析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其對於我國創業投資體系的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以及我國其他方面的經濟改革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小編整理創業板市場小知識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

  我國創業板市場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創業板市場現狀

  1.總體現狀簡述

  2009 年10 月30 日,首批28 家創業板公司集中在深交所掛牌交易。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我國創業板市場發展迅速。截至今年10 月30 日,創業板共有134 家公司已上市交易。創業板上市公司總籌資額達988.23 億元,總市值達6112 億元之多,發行量31.11 億股,平均發行市盈率達64.52 倍,遠超中小板新股的35.78 倍及主機板新股的21.62 倍。

  行業分佈的高科技性從行業上看,創業板公司雖涉及多個行業,但資訊科技、高階裝置製造、電子、石化塑膠、生物醫藥等行業成為創業板的主要行業,佔創業板公司60%以上。其中,高階裝置製造業就有35 家,資訊科技行業佔到29 家,電子、石化塑膠、生物醫藥等行業都各在10 家以上;此外還包括部分傳媒娛樂、環保行業、現代農業等新興行業。有將近半數的創業板公司屬於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且已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中有107 家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認證。

  2.地域分佈相對集中

  在地域分佈上,134 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分佈在24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集中在北京及長三角、珠三角地帶。創業板公司的區域分佈充分體現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特徵,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司佔據創業板市場。廣東省以27 家創業板公司居全國首位,這當中深圳就佔到了14 家,汕頭3 家,而廣州與珠海各2 家;北京市也有22 家創業板上市公司, 這兩地的創業板公司就佔創業板總數的36.57%;浙江、上海分別以14 家、9 家創業股追隨;江蘇、福建、山東等省緊隨其後;山西、貴州、雲南、青海、廣西、西藏、寧夏等地尚無創業板上市記錄。

  3.融資規模差距明顯

  134 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合計融資988.23 億元,平均每家募集資金7.37 億元,其規模雖然低於主機板市場IPO,但要比中小板平均募集規模高出一倍。而從創業板上市公司自身來看,各家實際融資規模存在較大的差距。在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中,融資規模最高的是碧水源,達25.53 億元,與其相接近的國民技術、奧克股份、南都電源等幾家公司,融資規模都在20 億元以上;融資規模最小的華星創業則僅有1.97 億元,另外新寧物流、大禹節水等九家公司融資規模都在3 億元以下。

  在發行股本上,國聯水產以首發8000 萬股居首,新開源僅首發900 萬股居末,前者發行數量為後者近9 倍;發行股本在3000萬以下的佔創業板上市公司總數的80%。

  4.創業板“三高”現象嚴重

  自去年創業板剛一推出, 創業板就表現出高市盈率、高發行價和高超募資金的特點。28 家首批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平均發行市盈率就高達56 倍, 其中鼎漢技術的市盈率達到了82倍;28 家企業計劃融資70 億元,實際融資154 億元,超募84 億元資金。

  目前上市的這134 家創業板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為64.52倍,其中市盈率最高的世紀鼎利超過120 倍,近80%的公司發行市盈率都在50 倍以上。截至10 月29 日,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達71.83 倍, 不僅高於同期的中小板公司55.39 倍及主機板公司的44.47 倍,也比英國AIM、香港創業板等市場的市盈率高。

  在發行價上, 已上市創業板公司的平均發行價格在33 元以上,遠超IPO 以來的中小板新股26.81 元均值。當中發行價在30元以上的有63 只,佔總數的47.01%;低於15 元的共5 股,僅佔總數的3.73%。其中,世紀鼎利以88 元的發行價位居首位;國民技術、奧克股份發行價也都超過80 元;而金亞科技和西部牧業分別以11.3 元、11.9 元的發行價居於末兩位。

  從融資前後看,創業板上市公司首發募資普遍存在超募的現象。已上市創業板公司首發預計募資總額在300 億元左右,實際首發募資總額卻比其超出600 多億元,超募比例高達2 倍,平均每家公司超募4 億元之多。其中國民技術、碧水源及奧克股份的超募資金分別為20.44 億元、19.87 億元和18.82 億元,排名前三;而且國民技術的超募比例高達6.09 倍,居創業板超募首位,超募比例最小的雙林股份也有49.80%。

  二、我國創業板市場存在的問題

  1.上市公司良莠不齊、成長性不高

  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多為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不但規模有限,資金缺乏,在經營管理方面也存在結構不規範、內部控制薄弱等諸多問題。而且由於創業板上市門檻較低,發行監管制度不夠完善,導致部分質量較差公司也進入創業板市場,這些並不具備高成長性的公司在進入創業板後就會出現業績“變臉” 現象。存在問題的創業板公司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在創業板市場中存在著寄生公司。這類創業板公司的業務絕大部分依附於其他家公司,一旦其他家公司中止該項業務就會影響這類創業板公司的業績,如神州泰嶽、恆信移動等都是屬於此類。

  其次,有些創業板公司不屬於成長型公司。我國推出創業板本意是為處於發展期的創新型企業提供發展資金,但現在上市的公司並非都符合這一條件。像首批上市的28 家公司實際上就都屬於成熟企業,後幾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也不乏這種情況,例如今年9 月初上市的嘉寓股份公司早在1987 年就已成立。這些公司早就過了成長期,其業績基本上難有高成長性。還有些創業板公司在成長性不夠的情況下,利用各種“專利”進行包裝以期實現上市,但真正能夠給公司帶來效益的含金專利並不多,因此這類公司上市後也並不能表現出高成長性。而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後主營虧損、利潤下降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此外有些創業板公司在公司治理、內控制度、籌資使用、資訊披露、財務管理等方面存在多項問題,甚至有個別公司連最基本的公司運作都不規範。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當屬愛爾眼科公司,該公司在董事會、薪酬考核委員會和股東大會運作方面都存在嚴重管理問題。

  2.市場機制不完善

  首先,表現在創業板市場的發行制度不夠市場化。我國創業板市場之所以會出現“三高”現象,一個主要原因是創業板的發行制度沒有貫徹市場化原則,沒有實現在價格市場化的同時推行規模市場化。雖然創業板企業的上市發行都遵循了市場詢價原則,但由於上市企業的數量完全沒有市場化, 上市指標供不應求,因此市盈率一直居高不下。隨著首批上市的28 家迎來上市流通“解禁”, 創業板公司的高市盈率將必然導致二級市場盈利空間很小,炒作可能性強,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會承擔很大風險。

  其次,創業板市場的監管體制薄弱。創業板市場是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而我國風險投資發展還不成熟,相關法規正在探討之中;另外,創業板市場的上市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股本規模較小,通常處於創業期和產業化初期,使得市場蘊含著極大風險,需要加強監管和引導。目前不少創業板市場為了爭奪上市資源而降低發行標準, 如果對上市企業稽核不嚴的話,極易導致大量僅僅依靠包裝或概念炒作而缺少實質性業務的企業進入市場,從而加大創業企業自身的風險並影響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而當前創業板市場上出現的業績變臉、虛假資訊披露、內幕交易、寄生公司等現象,都說明首屆創業板發審委在發審過程中的把關不嚴問題相當嚴重。最典型的例子是創業板首家被取消上市資格的蘇州恆久公司的首發申請竟然順利過會。

  同時,相關保薦機構在保薦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對創業板公司的資質調查不夠深入、核心環節把關不嚴、申報檔案不齊備、估值報告不嚴謹等,從而造成部分不符合發行條件的企業混入創業板市場。

  另外創業板上市公司相繼迎來流通“解禁”, 當前我國證券市場上採取的交易制度可能也會給流通市場帶來新的問題。創業板上市公司大多資產規模偏小,經營年限較短,無力承擔較大的市場風險,而市場上流通股份又較少,那麼現有的競價制交易制度將無法保證市場的流動性和穩定性。而且作為保證市場高效執行以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制度———退市制度還遲遲未出臺,這也會使投資者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