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商業模式的未來

        過去十年間,一種另類的免費策略正在開始出現。眾所周知,網際網路是一片奇異的免費樂土,我們的未來有賴於網際網路;未來的商業,更離不開網際網路。免費與付費之間的對決正步入終結,商業社會正在迎接嶄新的未來。
  在過去,一種被叫做“交叉補貼”的吉列模式盛行於各行各業。這種用低價商品做引子吸引顧客購買高價商品或長期增值服務的手段已經在商業社會中屢見不鮮。但是,在這樣的商業模型下,買單的人仍然是消費者自己,只是在另一個時間和地點付賬而已。而現在,隨著網際網路技術成本的直線下降,數字化浪潮愈演愈烈,免費日益成為標準而非離經叛道,新商業模式正在崛起。

  2007年,《紐約時報》走向免費;今後,《華爾街時報》的許多內容也將免費。在遊戲產業中,發展最迅猛的就要屬廣告支撐下的線上小遊戲,以及可免費試玩的大型多人同時線上遊戲。而谷歌更是將所有產品或服務都免費,從Gmail到Picasa,再到其GOOG-411。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模式,免費經濟正羽翼漸豐。免費與付費之間的對決正步入終結。

  “免費經濟學”的興起是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下出現的。因為網際網路的一切都與規模有關;所以你得想盡千方百計吸引到最多使用者,以集約資源,將成本分攤到日趨龐大的使用者群之上;與此同時,你的技術也將變得越來越完善。資料處理的裝置成本無關痛癢,最重要的是你能拿裝置幹什麼。由於大規模消費的存在,技術的單位邊際成本漸趨於零。

  如今有兩股趨勢正在推動免費商業模式的前行。首先,吉列模式正濫觴于越來越多的產業。技術正賦予企業更強大的靈活性,他們能更廣遠的定位市場;他們還得以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將產品或服務派送給某個消費者群體,同時有償出售給另一個群體。第二個趨勢也很簡單:任何與數字網路相關的事物,都將很快感受到急速下滑的成本所帶來的影響。當谷歌從廣告轉向應用軟體,即從基於人力資本***他們一年比一年貴***的典型服務業轉向軟體產業***它們變得更為便宜***,一切產業也將從投資走向投機。當前企業的主要成本體現為高技術裝置;然而,免費並非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宿命。

  三方市場模式

  當事物接近於零的時候,人們的心理開關將發生翻轉。即使它們不可能完全免費,但隨著價格的下降,假設其成本為零也有極大的好處。並不是便宜得不用去計量,而是便宜得沒必要去計較。可是,在消費者看來,便宜與免費之間卻有著天壤之別。人們認為需求是有彈性的,一旦價格上升使用者量將直線下跌;但事實上,零價格***免費***是一種市場,其他價格的卻是另一種。很多時候,這便是廣闊市場與空無市場之間的區別。“差不多免費”和“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差距,正因為如此,微小的收費也會招致失敗。谷歌不會出現在你的信用卡賬單上,現代網際網路公司也不會對他們的使用者收取任何費用。也正因為如此,雅虎才放開磁碟驅動空間,無限量儲存時代的到來也是遲早的事情。競爭中的優勝者最初都會對產品實施免費。

  其實,對產品實施免費並不意味著你在特定時刻和場所就賺不到大把的鈔票。為了賺錢,你必須從基本的市場思維,即兩方——買方和賣方之間的博弈——轉向更寬廣的多方生態系統。

  最常見的免費模式建立在三方系統的基礎上。前兩方通過免費交換創造市場,第三方付費參與。這幾乎是一切媒體的基礎邏輯。在傳統的媒體模式下,出版商免費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廣告客戶為此買單。同樣,除了最基本的印發成本外報紙和雜誌出版商並不對讀者收取多少費用。他們並非向讀者賣報紙或雜誌,他們而是將讀者賣給廣告客戶,這便是三方市場模式。在某種意義上,網際網路所呈現的,正是媒體商業模式向其他所有產業的擴充套件。現在,整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正圍繞著這套模式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