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栽培技術要點

  萵筍為菊科萵苣屬1-2年生作物,根淺而密集,多分佈於20-30釐米的土層內。萵筍喜冷涼氣候,短日照、適當低溫有利於萵筍生長髮育;長日照、高溫易抽薹開花。萵筍組織脆嫩、含水量高,整個生長期要求均勻而較充足的水分供應。萵筍應該怎麼栽培?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一、品種選擇

  夏、秋萵筍,選用耐熱的早熟品種;越冬萵筍、春萵筍選用耐寒、適應性強、抽薹遲的品種,如耐寒白葉尖、耐寒二白皮、苦馬葉等。

  二、播期確定

  春萵筍,12—3月大棚育苗,2月中旬至3月下旬露地育苗。夏萵筍,4—5月上中旬露地栽培,5月下旬至7月利用遮陽網覆蓋,直播或高密度栽植。秋萵筍,7—9月利用遮陽網覆蓋播種,育苗移栽。越冬萵筍,10—11月露地育苗。

  三、培育壯苗

  3.1 整土。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苗床,播前5-7天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後深翻,整平整細,蓋上塑料薄膜等待播種。

  3.2 種子處理。在5—9月播種的,由於炎熱高溫,種子發芽困難,播種前需低溫催芽。方法一即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6-7小時 後用溼布包好在20-25℃處催芽至80%種子露白。或用涼水將種子浸泡1-2小時,用溼布包好,置於井下離水面30釐米左右,每天淋水1-2次,3-4天即可發芽;方法二將種子放在冷水中浸泡6-7小時,撈出甩幹多餘的水後,放入冰箱的冷藏箱,每隔4小時拿出,置於常溫下4—6小時,交替進行,連續2—3天,然後將種子置於陰涼處1—2天即可出芽;方法三也可將種子浸泡24小時後,用溼布包好,放在冰箱或冷藏櫃內,在-3—5℃下冷凍***藏***24小時,然後放在涼爽處,2—3天即可發芽。

  3.3 播種。一般每66.7平方米苗床用種子50—100克,可以定植667平方米大田。

  春萵筍,大棚育苗播種時,先揭開苗畦上薄膜,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摻在少量的細沙或細土中拌勻後撒播。10平方米苗床播種子25—30克。播後覆土3—5毫米,蓋嚴薄膜,夜間加蓋遮陽網或草苫保溫。露地育苗加蓋小拱棚。幼苗出土前,晚揭早蓋覆蓋物,不通風,提高床溫。幼苗出土後,適當通風,白天保持床溫12—20℃,夜間5—8℃。遮陽網早揭晚蓋,2—3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4—5釐米。移栽前5—6天,加大通風煉苗。

  夏萵筍選陰天播種。4—5月上中旬播溼籽蓋薄膜,出苗後撤去薄膜。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至出苗或2片真葉。大雨天用遮陽網覆蓋防雨水沖刷。10平方米播種5—10克。2片真葉前間苗1次,4—5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10釐米。健壯苗還可按株行距10釐米左右高密度栽植。每次間苗、定苗和移栽緩苗後,結合澆水施腐熟稀糞水。雨天清溝排漬,定植前15天左右澆1次0.50%尿素水。定苗或移栽後25天左右,可陸續採收嫩株上市。

  秋萵筍播前先將床澆溼澆透,播後澆蓋1層3—4成濃度的腐熟豬糞渣及覆蓋1層薄稻草,或覆蓋黑色遮陽網,播發芽籽或溼籽。出苗前雙層浮面覆蓋在苗床土上,出苗後蓋銀灰色遮陽網。早晚澆水肥,保持床土溼潤,及時除草間苗。

  四、定植與田間管理

  定植時,選擇排水條件好的壤土,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4000—5000千克,深翻整平,做成1.2—1.5米寬的高畦。起苗前,先將苗床澆水。

  春萵筍,苗齡25—30天,5—6片葉時定植,株行距20×27釐米,深度以埋到第一片葉柄基部為宜,栽後澆壓蔸水。以葉上市,株行距15×20釐米。地膜覆蓋栽培的,底肥一次施足,並蓋好地膜,雨天排水防漬。大棚和露地栽培,選晴暖天氣中耕1—2次,適時澆水追肥,前期淡糞勤澆,保持畦面溼潤,植株基本封壟時,可嫩株上市。以莖為產品的,每畝澆施尿素15千克1—2次。

  秋萵筍,苗齡25天定植,株行距25×***30—35***釐米,以嫩株上市,株行距15×20釐米。選陰天或下午定植後,及時澆壓蔸水,並利用大棚、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緩苗後撤去。少中耕、淺中耕,淡糞勤澆,保持土壤溼潤,在植株封壟期前後,每畝施3—4成腐熟人畜糞3000—4000千克或15千克尿素2—3次。

  越冬萵筍,苗床底肥不宜過足。苗齡40天左右採用地膜覆蓋定植,株行距***30—35***×***30—40***釐米。成活後追施1—2次淡糞水,如翌年以成株上市,越冬前應注意煉苗,不宜肥水過勤,防止苗期生長過旺,冰凍前重施1次防凍肥水。翌春及時清除雜草,淺中耕1次,追肥濃度由小到大。莖基開始膨大後,追肥次數減少,濃度降低。採用地膜和大棚栽培的,要施足底肥,注意通風管理。

  五、病蟲害防治

  霜黴病:葉面淡黃綠色圓形病斑、背面白色霜狀黴。用藥霜脲氰、甲霜靈、烯醯嗎啉、氟嗎錳鋅、施得益、銳撲等防治;

  炭疽病:葉背灰褐色病斑,後變淡紅色橢圓形斑。用苯醚甲環唑、苯甲丙環唑等防治;

  菌核病:外表正常,內莖心暗黑色,裂莖處長黑黴點,高溫多溼莖腐爛。用苯甲丙環唑、嘧黴胺、異菌脲丙森鋅、百菌清、等防治;

  白粉病:葉面黃點、背面白色毛狀菌絲。用醚菌酯、嘧菌酯、苯醚甲環唑戊唑醇多菌靈等防治。

  萵筍的蟲害發生較少,主要有蚜蟲、白粉蝨和菜青蟲,以及美國斑潛蠅。蚜蟲可用吡蟲啉、啶蟲脒、功夫進行防治;白粉蝨、菜青蟲、斑潛蠅可用阿維殺蟲單、噻蟲嗪、吡蟲啉、樂果、氯蟲、殺蟲單、殺蟲毒死蜱等藥劑防治。

  採收、採種

  在莖充分肥大之前可隨時採收嫩株上市。當萵筍頂端與最高葉片的尖端相平時為收穫萵筍莖的適期。秋萵筍為了延長上市期,延遲採收,可採用在晴天用手掐去生長點和花蕾,或蓮座期開始,每隔5—7天噴350-500毫克/千克矮壯素2—3次,或在基部肥大時每隔5天噴2500毫克/千克青鮮素2次。

  萵筍採種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為好,留種株品種間隔離1000米左右。選留生長健壯,具有本品種特徵特性的植株,間拔以後,保持株行距33釐米以上見方,去掉老葉,增施肥水、培土,促側枝生長。開花時適當摘除部分枝,插支柱防倒伏,花期不能缺水,花謝後減少灌水,開花後20-25天,種株葉片正常發黃,種子呈褐色或銀灰色,生白色冠毛時,及時採收。

  萵筍的營養價值

  青筍的營養成分很多,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灰分、維生素A原、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鈣、磷、鐵、鉀、鎂、矽等和食物纖維,故可增進骨骼、毛髮、面板的發育,有助於人的生長。多食易上火,對視力有影響。青筍莖葉中含有萵苣素,味苦,高溫乾旱苦味濃,能增強胃液,刺激消化,增進食慾,並具有鎮痛和催眠的作用。青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公元前4500年時青筍在地中海沿岸普遍栽種。青筍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較低,而無機鹽、維生素則含量較豐富,尤其是含有較多 的煙酸。煙酸是胰島素的啟用 劑,糖尿病人經常吃些萵筍,可改善糖的代謝功能。萵苣中還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鋅、鐵,特別是青筍中的鐵元素很容易被人體吸收,經常食用新鮮萵苣,可以防治缺鐵性貧血。

  青筍的食療價值

  青筍為菊科草本植物青筍除去外皮的嫩莖和葉。青筍是萵筍的一種。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分為白萵筍、尖葉萵筍、花葉萵筍等品種。冬、春季採收,剝去外皮,洗淨用。

  萵筍葉味道清新且略帶苦味,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增進食慾促進排尿和乳汁的分泌,萵苣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其所含有機化含物中富含人體可吸收的鐵元素,對有缺鐵性貧血病人十分有利。萵苣含有大量植物纖維素,能促進腸壁蠕動,通利消化道,可用於治療各種便祕。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