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思維的十大營銷經典案例***3***

  營銷案例7、關鍵詞:星巴克,中信,9分享兌

  不知是出於什麼誤會,在不少消費者眼中,星巴克成了咖啡中的“高富帥”,甚至在央視記者眼裡,星巴克的“暴利”比房地產的“暴利”還要值得被批判。

  在國慶期間成功地策劃了愛國選題後,央視痛批星巴克似乎是將愛國情懷落實為行為的一個典型案例。報道以北京星巴克為例:咖啡豆1.6元+牛奶2元+一次性用品1元=4.6元,每杯354毫升的星巴克拿鐵物料成本不足5元,國內售價27元。相比之下,同樣的一杯咖啡,倫敦售價是24.25元、芝加哥售價是19.98元、孟買的售價則只有14.6元。

  儘管時不時被拋到風頭浪尖,但星巴克始終都以一種安靜不失淡定的姿態出現在公眾的視線。在這種淡定姿態的背後,有著與各大“土豪”的穩固合作,中信的9分享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9個積分就能免費喝一杯星巴克,這無疑讓星巴克面對“暴利”的指控底氣十足。

  點評:這個案例在線上並不算出名,但其線下參與人數已高達數百萬人次,累計兌換權益超過三百萬個。從2012年起中信就開始累積客戶,在與高階商戶合作方面不斷髮力,穩住老客戶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少新客戶,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讓合作雙方都沉澱了活動品牌,讓星巴克在風頭浪尖也能以一個優雅的姿態出現。

  營銷案例8、關鍵詞:可口可樂,個性定製

  2013年的夏天,仿照在澳大利亞的營銷動作,可口可樂在中國推出可口可樂暱稱瓶,暱稱瓶在每瓶可口可樂瓶子上都寫著“分享這瓶可口可樂,與你的_________。”這些暱稱有白富美,天然呆,高富帥,鄰家女孩,大咔,純爺們,有為青年,文藝青年,小蘿莉等等。這種暱稱瓶迎合了中國的網路文化,使廣大網民喜聞樂見,於是幾乎所有喜歡可口可樂的人都開始去尋找專屬於自己的可樂。

  點評:可口可樂暱稱瓶的成功顯示了線上線下整合營銷的成功,品牌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網友線上下參與購買屬於自己暱稱的可樂,然後再到社交媒體上討論,這一連貫過程使得品牌實現了立體式傳播。當然,作為一個獲得了2013年艾菲獎全場大獎的創意,可口可樂暱稱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證明了在品牌傳播中,社交媒體不只是Campaign的配合者,也可以成為Campaign的核心。

  營銷案例9、關鍵詞:小米,飢餓營銷

  說起小米,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簡單補充一下背景知識:小米公司是2010年4月份成立的年輕公司,他的第一款手機是2011年8月釋出的。創業不到4年時間,年銷售額做到280億元人民幣,公司估值已超過100億美元。更令人不解的是,小米幾乎“零投入”的營銷模式,通過論壇、微博、微信等社會化營銷模式,凝聚起粉絲的力量,把小米快速打造為“知名品牌”。

  小米創業不到4年,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上嘗試著顛覆,也漸漸地形成一套自己獨特的理論。比如雷軍的“小餐館理論”,即最成功的老闆是小餐館的老闆,因為每一個客戶都是朋友。再比如網際網路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再比如,不計成本地做最好產品,讓使用者尖叫。

  點評:也正是通過種種顛覆,小米成立不到4年,以獨特的模式換來年銷售額280億元的奇蹟。小米模式是一個漸漸形成的過程,或許還有更多的顛覆發生。所幸小米在飛速發展中保持著冷靜,黎萬強坦言:“我們現在的挑戰就是要保持清醒,控制慾望,控制節奏。”

  營銷案例10、關鍵詞:三隻松鼠,顛覆傳統

  “三隻松鼠”是由安徽三隻松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於2012年強力推出的第一個網際網路森林食品品牌,代表著天然、新鮮以及非過度加工。僅僅上線65天,其銷售在淘寶天貓堅果行業躍居第一名,花茶行業躍居前十名,發展速度之快創造了中國電子商務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2012年天貓雙十一大促中,成立剛剛4個多月的“三隻松鼠”當日成交近800萬元,一舉奪得堅果零食類目冠軍寶座,並且成功在約定時間內發完10萬筆訂單,創造了中國網際網路食品歷史突破。2013年1月份單月業績突破2000萬元,輕鬆躍居堅果行業全網第一。

  因為網際網路極大縮短了廠商和消費者的距離與環節,三隻松鼠定位於做“網際網路顧客體驗的第一品牌”,產品體驗是顧客體驗的核心,網際網路的速度可以讓產品更新鮮、更快到達,這就是“三隻松鼠”堅持做“網際網路顧客體驗的第一品牌”和“只做網際網路銷售”的原因。

  點評:傳統企業被顛覆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三隻松鼠創始人章燎原認為,線下好一點的企業,在網上評分反而最低,它們不受歡迎是因為根本不瞭解使用者,這是傳統企業被顛覆的原因,但不要低估這些對手,2014年會出現傳統企業的集體上線,這會對純粹的網際網路品牌會形成真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