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銷售有什麼策略

  現今,進入多倫多市場的大陸土特產品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品種上都已今非昔比。以往在華人超市只有大白兔糖、花生牛軋等為數不多的東西,現在各類土特產品應有盡有。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土特產銷售策略:土帽子”和“土掉渣”

  土特產品雖然以其“土”、“特”吸引消費,但包裝的外表、品質的標準不能“土”,也就是土其“味”而不能土其“形”。有很多消費者反映,自己十分渴望一些帶有地方風土人情的產品,但現在的土特產品需要在外表形象上提升層次和品牌效應。所以土特產也應該摘掉自己的“土帽子”土特產的賣點不僅僅就一個“土”字。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前兩年火暴異常的“土掉渣”燒餅,核心賣點就是土,因此在市場上出現了井噴現象,這就是一種新的以土為核心的創意,恰恰相反它不是把燒餅做的更土,消費者吃燒餅時,並沒有感覺到有多土,相反造成了一種時尚。

  土特產銷售策略:家鄉的感覺真好

  實際土特產更能讓很多人產生對家鄉的感覺和回味,如今在城市裡的“農村人”很多,或者和農村有些關聯的人很多,所以土特產更能讓人產生對家鄉的記憶,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家鄉風光和風味的回味……

  你可能去過很多地方,吃過許多地方的土特產品,但很難,或者說基本吃不到地道的家鄉土特產品,其中去除一些深加工特產,去除一些假冒原產地的土特產,更沒有機會品嚐到真正地道的鄉土產品。

  所以,真正的土特產品宣揚對家鄉的情結也是土特產的一項明確的具體的打動消費者的利益,也是一張最佳的感情牌。

  土特產銷售策略:土特產區域牌

  十大名茶之首的龍井茶,黃土高原的紅蘋果,國酒之稱的貴州茅臺,景德鎮的瓷器……正是獨特的地理來源賦予了它們獨一無二的特殊品質,土特產的地理標誌很大程度上就是土特產的“保護傘”。

  地理標誌既是產地標誌,也是質量標準,是推動土特產走向市場的重要工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可以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茶葉、花生、調味品、蘋果、茶葉、榨菜等土特產聲名遠播,身價倍增,成為創收的“金字招牌”。比如陝西的蘋果、河南信陽的毛尖茶葉、重慶的涪陵榨菜等等。

  我國曆史悠久的土特產品很多很多,這些土特產品應該抓住這個地理標籤,讓更多的名優特產走出地方,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但同時要謹記不能因為數量而犧牲質量,不能因為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利益,龍口粉絲、金華火腿因部分企業粗製濫造、以次充好導致自毀信譽的典型案例就是前車之鑑。

  土特產銷售策略:產品創新

  兵馬俑穿著花襯衫,一聽你就會在心裡產生一種好奇。在西安,出現彩繪兵馬俑,分別繪有民間剪紙、安塞腰鼓、皮影等圖案,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生動展現了陝西的文化元素,也再現了兵馬俑的時尚價值,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和稱讚。

  對於土特產來說,也可以打破固有的單一的概念,實行新的的嘗試和改進,像這樣進行產品創新的土特產還不多,不能說土特產就不能創新,只要你是商品,就得先具備商品的屬性,土特產也不例外。如果有好的載體,獨特的思路,土特產也可以活靈活現起來,增強土特產的核心價值。

  土特產銷售策略:包裝提升

  既然是土特產,在以前,就談不上包裝。要適應現代的商品競爭,在包裝上就得下大工夫,人的形象很重要,產品的形象也很重要,我們要研究在消費者心目中,對某一特產的形象應是什麼樣的,以此來確定我們的形象設計,就像這個姑娘喜歡的是紳士,那我們就不要穿牛仔一樣。

  同時要儘量避免雷同,比如要表達綠色,就簡單的搞一片綠色,看現在超市裡的土特產品就能看出來,紅棗的包裝就是一片紅,獼猴桃乾的包裝就是一片綠,如此大的雷同跟沒有特色的包裝是一樣的效果,而現有的土特產品,普遍對形象力的研究不透徹,達不到讓消費者一看就覺得是最好的土特產品的感覺,不能用視覺很清晰的表達產品的風格,達到了讓人一看眼前一亮,彷彿回到鄉間田園的感覺。

  土特產銷售策略:品牌建設是土特產發展的一項任務

  國內的土特產基本具備濃郁的地方特色,有些特產已經婦孺皆知,被全國人民所接受,有些則困於一隅,瀕臨滅絕,被人遺忘。

  區域特產目前大多是中小企業和手工作坊,有幾家甚至有數十家同樣的企業提供同樣的產品,造成行業混亂、市場分散。大多企業在一個地區,使用統一地域名稱,銷售著相同的產品,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區分。同質化是這幾年來市場競爭中提及率最高的一個詞語之一,在特產領域,只有樹立品牌才能讓消費者辨別清楚,產生信任和忠誠。而不能和其他魚目混雜的小作坊共享品牌,低劣競爭。山東的龍大粉絲就做的相當好,佔盡地理優勢,“龍大”一度成為龍口粉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