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創業事蹟報道材料

  很多年輕人對自主創業很神往,那意味著挑戰、智慧、財富、價值。看看那些創業的事蹟,感受他們不懼艱苦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創業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5後小微幫忙創始人連建亞的創業故事

  初次見到連建亞就被他的成熟和穩重所驚訝,交流下來才發現,這份氣質源於他大學期間多次創業實踐經歷和不斷學習積累的結果。下面,讓我們來走進這位85後創業者和他的創業夢想。

  “校園小生意的經歷讓我體驗到創業獨有的那份魅力”

  來自新鄉封丘的連建亞,05年考入鄭州航空管理學院,學習物流管理專業。也許是受家庭環境影響,連建亞從小就夢想長大後走創業經商之路,走進大學校園後他沒有像大多數學生那樣安份地度過四年的學習生活,而是在課餘時間嘗試了很多創業實踐活動。從剛開始的擺地攤賣坐墊、襪子、英語詞典和報紙,到小有規模的英語四六級聽力裝置和宿舍生活用品,經過不斷嘗試慢慢開闊了視野和思路。每年大一新生開學都會催生一次生活用品生意熱潮,面對激烈的競爭,連建亞另闢蹊徑以生活用品打包的形式賣給學生,為學生省錢的同時還提供送貨上門,生意一下子火爆起來,最忙的時候請了幾十個同學幫忙配貨、送貨。

  除了經營校園內的小生意,連建亞還在校學生會擔任職務,負責外聯工作,並和學長成立了“物流採購協會”,多次組織會員到鄭州宇通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等知名企業進行和專業相關的參觀學習,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大學期間,連建亞還負責了學校“物流師”、“採購師”培訓的校園代理,組織培訓課程,幫助學生們順利考取證書。“雖然大學期間做過很多小生意,沒賺到太多錢,但這些經歷奠定了以後創業的基礎,也讓我體驗到創業獨有的那份魅力。”連建亞如是說。

  三年的穩定工作沒能撫平那顆不安分的心

  畢業前夕,連建亞還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創業方向,在家人的安排下他去了一家國營企業做採購。三年的穩定工作沒能撫平那顆不安分的心,通過和同學範興茂的兩次促膝長談,連建亞終於決定辭職來到鄭州與同學合夥創業。小微幫忙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由此誕生。

  隨著國家政策對小微企業的支援,越來越多的人走上創業之路,而小微幫忙就專注於為創業者提供專業的工商註冊、代理記賬和法務諮詢等服務。公司創立之初,由於對市場瞭解不夠,連建亞和範興茂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推廣方式,貼廣告、打電話、登報紙都進行了嘗試,忙了一段時間也不見業務量好轉。那時註冊資金需要實繳,加上啟動資金只有二十萬元,每次只能做一兩個小單子,碰到大的單子只能找別的代理去做,從中賺個差價,業務增長緩慢。資金最困難的時候向朋友借錢給員工發工資,為了省錢他們在公司樓下吃最便宜的滷麵,一吃就是一個夏天,後來再看到滷麵就會想起曾經的崢嶸歲月。

  乘著政策東風,迎來業務起飛

  “功夫不負有心人”,長久的堅持終於等來發展機遇,國家在2014年3月份實行工商體制改革,註冊公司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業務上也不再需要墊資,掃除了制約公司發展的資金障礙。寬鬆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小微幫忙很快受到客戶認可,業務量半年翻一番,現在已有400多個客戶,員工達到25人規模。“寒冬已過,春天要大幹一場”,連建亞說:“隨著團隊的壯大,業務的快速增長,管理水平、專業素質和工作效率也要隨之提高,保持高水平的服務質量才能立足市場長久發展。”

  跟隨時代趨勢,創新業務模式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獲取資訊的習慣也由PC端轉移到移動端,連建亞順勢而為,率先推出了小微幫忙的微信公眾平臺,成為中原第一家可以在線上開展工商註冊、代理記賬等服務的公司。連建亞介紹說,通過線上平臺客戶可以直接下單,清楚業務辦理流程和進度,大大提高了資訊透明度和資訊溝通效率。財務方面,平臺會把當月稅金資訊發至客戶微信,讓客戶更清晰直觀的瞭解財務資訊,實時查詢,便於監督。為了抓住工商註冊這個***,小微幫忙目前推出了免費代理註冊公司的活動,代理記帳費用也低於同行水平,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開展業務,形成了一個生態閉環。

  與大學生創業網合作,助力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經歷過大學創業的連建亞很清楚大學生創業的艱辛,為了更好的幫助有夢想的青年大學生順利的走上創業之路,他找到了11年來一直致力於服務大學生的大學生創業網,希望依託這個平臺把服務延伸的更廣,作為一種對社會的回饋。正值大學生創業網“焱琛杯”創業特訓營開展之際,連建亞代表小微幫忙積極贊助本次活動,通過活動去影響和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創業。連建亞表示,凡是由大學生創業網推薦的創業專案將享受小微幫忙免費工商註冊和優惠的代理記帳服務。2015年8月1日,大學生創業網聯合小微幫忙共同舉辦了第150期大學生創業俱樂部活動,聚合小微企業創業者,組建小微企業聯合會,並以優質企業為依託,進行經驗分享、資源對接,打造會員間學習交流、互幫互助、合作共贏的平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下,創業者們將迎來一個創業春天,作為創業服務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微幫忙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憑藉獨特的創新元素、優質的業務服務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我們目標在兩年內成為鄭州市場裡的老大,立足中原,放眼全國。”連建亞堅定地說。

  二:

  成都80後IT精英放棄百萬年薪投身創業大潮的創業故事

  來講述一個四川成都80後IT精英的勵志創業故事,他是成都極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鍾波,這位曾放棄百萬年薪轉而投身創業大潮的80後甚至獲得小米總裁雷軍、徐錚、羽·泉、郎永淳等知名人士的點贊。

  2012年,成都高新西區的一棟未裝修的別墅裡,十來個從深圳來的“技術男”夜以繼日地對著電腦螢幕,敲鍵盤、寫程式碼,每個月拿著3500元的工資,腦海裡卻描繪著一副只有在電影裡才能出現的巨集大設想——實現無屏投影甚至在空氣中投影。

  2014年7月,同樣是這批人,拿到了來自創東方和成都技術轉移集團等機構1億元的投資,這在國內的智慧硬體圈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十來個人將兩年前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他們推出的第三代無屏超級電視,不需要螢幕便可在牆壁等地方播放影像,畫面最大能達到180英寸,產品一經發布便備受關注,團隊也變成110多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新產品銷售額超過1個億。

  2015年4月7日,鍾波接受了記者專訪時說,“我相信無屏化是未來電視的發展趨勢,極米科技是改變人們收視習慣、顛覆傳統電視行業的領軍者,而成都也需要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

  一起來看這位成都80後小夥的勵志創業故事:

  放棄百萬年薪 30歲老男孩回蓉創業

  2012年,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鐘波做出重大決定:放棄MStar西南片區技術總監的職務,從深圳回老家成都創業。此前他在這家被譽為“手機中的高通”的電視晶片製造公司度過了9個年頭,年薪超過百萬,並拿到了公司價值500多萬元的股權。

  “使用者看的是內容,他們想要什麼,我們就應該提供什麼,而不是生產出來賣給消費者之後就到此為止了,我覺得未來電視不應該是這樣。”鍾波認為,電視製造行業傳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單一模式,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不適應消費者的需求。

  在鍾波的說服下,幾位MStar的同事辭去了如日中天的事業,跟鍾波回到成都創業。他們有的已經在深圳結婚生子,有的年薪過百萬,在他人眼中,是令人豔羨的“金領”階層。

  回成都後,由於租不起高昂的寫字樓,鍾波和團隊十來個人找到高新西區一棟未裝修的別墅當起辦公樓,在這個“一碰一身灰”的三層別墅裡,一、二層是研發、測試部門,第三層就是這個團隊的集體宿舍,而宿舍的床都是買來的上下鋪床,“讓我們幾個30多歲的技術男又感覺回到了大學時代。”鍾波笑著回憶說。

  一部iPhone視訊啟發創新靈感

  在被問到創業的緣由時,除了感到傳統電視製造行業不適應網際網路時代之外,真正啟發鍾波創新靈感的,是他一部關於iPhone的視訊。

  在那部視訊裡,iPhone輕而易舉地將影像投放出來,“當時我感覺效果非常炫,我想,為什麼不研發一款投影裝置,不用螢幕就既能看電視,又能播放電影?”在鍾波的設想裡,影像將來甚至可以直接投放到空氣中,就像經常出現在《阿凡達》、《星球大戰》等電影裡的場景。

  鍾波將這個想法跟團隊一說,大家都非常認可,隨即將設想付諸實踐。2012年11月,鍾波和團隊設計出的第一款無屏電視工程機面世,這款產品不需要螢幕便可在牆壁等地方播放影像,畫面最大能達到180英寸,還可以線上觀看,一面世便成了科技圈的“寵兒”,幾百臺工程機放到官網上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後備軍”3000人 雷軍等名人點贊

  除了團隊中有一批從業經驗十餘年的研發骨幹力量外,鍾波還有一隻3000多人的“後備軍”。

  “從我們的第一款產品問世之日起,我們會跟進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評價、建議,隨時改進我們的產品。”鍾波透露,他們通過QQ群、官方網站、論壇等渠道與使用者保持密切溝通,目前核心使用者已經有3000多人,產品新版本釋出前都會先經過這些核心使用者測試,修改後才推向市場。

  去年4月份,鍾波帶領團隊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產品釋出會,這是公司首次舉辦的大型釋出活動,在釋出會上亮相的產品,已經是他們研發出的第三代超級無屏電視,兩千多的售價一度造成超級無屏電視供應不足,直到去年8月份才恢復正常產量,當年極米科技公司的銷售額更是超過了1個億。

  在今年德國舉辦的漢諾威電子展上,鍾波的無屏超級電視成為展會上耀眼的中國智慧硬體產品,而小米公司CEO雷軍也來到極米科技的櫃檯,親自體驗了一把無屏超級電視,並對鍾波的團隊和他們的產品表示認可。

  “除了雷軍以外,徐錚、羽·泉、郎永淳也是我們的使用者。”鍾波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