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勵志創業史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對於創業者來說更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了成功給他們帶來的光環,卻沒有看到,在成功之後,他們付出了我們不曾忍受的艱難困苦。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王永慶的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王永慶的創業故事篇一

  王永慶***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臺灣台北人,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生於臺灣日本殖民時期臺北近郊的直潭***今屬臺北縣新店市***、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為臺灣著名的企業家、臺塑集團創辦人,被譽為臺灣的“經營之神”。

  王永慶傳奇故事:第一個100萬

  王永慶年齡:逝於2008年,享年92歲。創業時間:1932年開了一家米店第一桶金:木材生意

  1916年生於臺灣新店直潭的王永慶,出身貧寒,父親體弱多病,大多仰賴母親務農維持家計。15歲的王永慶離開故鄉遠赴嘉義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學徒小工。勤奮好學的王永慶,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還處處留心老闆的經營竅門。16歲時,王永慶靠著父親四處張羅的200元資金開了自己的米店。面臨眾多競爭對手的壓力,王永慶認為勤奮工作是自己能改變困境的法寶。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點就打烊了,而他十點半才關門。

  此外,王永慶也開始運用一些自己摸索出的技巧。比如賣米時,他會主動問對方家裡有幾個人,以估算出這個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這一天快到來時主動送米上門。依靠這樣的貼心服務,王永慶的米店受到很多老顧客的青睞,他又創立了碾米廠。

  後來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從1943年開始了木材生意,由於缺乏相關經驗,不久後便血本無歸,這段時間也是他創業以來最黯淡的時期。後來朋友的再次出手幫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業立穩腳步。隨著日本戰敗退出臺灣,當地的各種基礎建設需要大量木材,王永慶由此積累起了資本。1951年,戰後起步的世界石化行業開始在東亞興盛,當時臺灣經濟部門負責人尹仲容號召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家加入這個行業。在檢視銀行系統的賬戶後,相關部門發現從開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慶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業家之一,高達千萬元。王永慶接受了尹的建議,進入塑料行業,1954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即臺塑集團的前身***。

  我幼時無力進學,長大時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人,永遠感覺只有刻苦耐勞才能補其不足。直到今天,我還常常想到,由於生活中受過的煎熬,才產生了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

  個人履歷

  1917年1月18日,王永慶出生在臺北縣新店,父親是茶農王長庚。6歲時就讀小學,學校距離住家10公里,每天必須徒步20公里往返。

  1932年,15歲的王永慶被父親送到嘉義的米店當學徒,1年後,他向父親商借200元舊臺幣創業。

  1942年,王永慶結束賣米的生意,利用10年的積蓄在新店老家購買50畝土地,成為一位小地主。

  1943年,王永慶轉向木材生意發展,在二次大戰景氣復甦下,木材生意讓他賺進5000萬元舊臺幣。

  1954年,王永慶成立福懋塑料公司,生產PVC。他曾說,禁不住一位臺灣當局官員的一再慫恿,才同意開創這個事業。當時的他就像只瘦鵝,餓到“什麼東西都可以吃”。王永慶在無知的情況下開始塑料事業。當時臺灣當局利用美援,開始推行第一次四年經濟建設計劃,福懋公司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成立。 1957年4月,福懋塑料公司開始生產,每天生產4噸PVC,隨後更名為臺灣塑料公司,簡稱臺塑,由於下游的塑料料加工業者對王永慶的產品沒有信心,曾經連1噸都賣不掉,龐大的庫存幾乎使王永慶破產。

  1958年,王永慶成立“南亞塑料公司”直接作為臺塑產品的下游加工與銷售業者。

  1960年,臺塑每月總產量增加到1200噸,並開始外銷。

  1978年,臺塑的營收業績創下10億美元新紀錄。

  1978年12月1日,林口長庚醫院開幕,為亞洲地區最大醫院。

  1980年,王永慶為解決PVC原料短缺問題,併購美國德州的一家石化公司;在他的重整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PVC工廠。

  1983年,王永慶成立南亞電路板專案組,首度跨足電子產業。

  1986年9月30日,王永慶經13年極力爭取後,“六輕計劃”獲臺灣經濟主管部門核准通過。

  1993年,臺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PVC生產業者,“南亞”成為全球最大的PVC加工業者。

  1994年,王永慶在臺灣南部投資新臺幣90億元成立石化專業區,年初破土動工。他不忘對大陸投資,但縮小投資規模,將投資地區分散到廣東與安徽。

  2000年9月2日,臺塑石化公司油品全面上市,正式供應全省加油站,成為臺灣第一家民營油品製造業者。 2003年5月,臺塑宣佈“六輕”第四期計劃啟動,預計投入新臺幣1200億元,“六輕”一至四期總計投入超過新臺幣6500億元。

  2004年 8月1日,王永慶創辦的明志技術學院改製為明志科技大學。

  2006年6月5日,王永慶指示成立臺塑企業行政中心,以90歲高齡正式宣佈交棒。

  2008年5月,發生四川汶川大地震,王永慶慷慨解囊1億元人民幣協助四川成都與汶川等地區的震後重建工作。

  2008年6月,福布斯公佈王永慶身價68億美元,位居臺灣第二。

  2008年王永慶在美國時間10月15日上午於美國過世,享壽92歲。

  王永慶每天晨跑,不論風雨從不間斷,每年在臺塑集團員工運動會中親自率領企業幹部跑5000米,成績和毅力都相當驚人

  人生觀念

  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王永慶尊為“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更是備受推崇,很多臺灣企業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慶其人其事20多年,蒐集了近40年來王永慶的演講稿和報紙、雜誌、電視等相關報導,寫出了一本書,名為《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這本書歸納出王永慶做人做事的根本態度和起碼原則。有書評這樣寫到,“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道理雖然淺顯易懂,卻是他數十年從不斷挫敗中累積出來的寶貴心得,可謂句句珠璣,發人深省”。

  第一堂課:刨根問底,也就是面對問題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則決不罷休。

  第二堂課:務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問結果;事事追求點點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課:瘦鵝理論,這是王永慶時常提及的人生奮鬥理念,說的是學習瘦鵝忍飢挨餓,用刻苦耐勞的精神面對困境,並以堅毅態度等待機會到來。

  第四堂課:基層做起,必須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從基層做起,還必須在選定目標後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課:實力主義,學歷不等於實力,只有從實實在在的經驗才能培養出令人信服的實力。實務經驗愈豐富,成功機會就愈大。

  第六堂課:切身感,企業的管理制度若能讓員工產生切身感,他們的潛能才可發揮到十成。王永慶經常對員工說:“雖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警覺,一種良好的習慣。”

  第七堂課:價廉物美,只有建立在價廉物美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夠蓬勃發展,在這一點上,王永慶堅持供應價廉物美的原料給下游客戶。

  第八堂課:客戶至上,買賣雙方脣齒相依,懂得維護客戶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還有文章指出,王永慶從多年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實用理論,其中最為精闢的是“壓力管理”和“獎勵管理”兩件法寶。

  所謂壓力管理,就是在人為壓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體地說,就是人為地造成企業整體及所有從業人員存在緊迫感。“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始終對此深信不已,他認為承受適度的壓力,甚至主動迎接挑戰,更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無論對人還是對己,王永慶都提倡嚴格要求。

  據說,臺塑集團的主管人員最怕“午餐彙報”。王永慶每天中午都在公司裡吃一盒便飯,用餐後便在會議室裡召見各單位主管,先聽他們的報告,然後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細微的問題。主管人員為應付這個“午餐彙報”,每週工作時間不少於 70小時,他們必須對自己所管轄部門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對出現的問題做過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順利“過堂”。王永慶本人每週工作100小時以上。由於堅持事無鉅細的工作方針,再加上習慣於刨根問底,龐大的臺塑集團完全在王永慶的掌握之中,他對企業運作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都能瞭如指掌。

  當然,獎懲分明是臺塑集團的一貫作法,王永慶對員工的要求雖然苛刻,但對部屬的獎勵也極為慷慨。據報道,臺塑的激勵方式有兩類:一類是物質的,即金錢獎勵;另一類是精神的。有關臺塑的金錢獎勵以年終獎金與改善獎金最為有名。王永慶私下發給管理人員的獎金稱為“另一包”,即公開獎金之外的獎金。對於一般職員,則採取“創造利潤,員工分享”的做法。臺塑員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得到相應的報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慶的“獎勵管理”制度造成了“1+1=3”的效果。

  王永慶曾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表示,他認為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是選擇“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為企業的目標。他說:“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

  王永慶的創業故事篇二

  王永慶***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臺灣台北人,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生於臺灣日本殖民時期臺北近郊的直潭***今屬臺北縣新店市***、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為臺灣著名的企業家、臺塑集團創辦人,被譽為臺灣的“經營之神”。

  被譽為臺灣的“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在臺灣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學工業界他居“50強”之列,是臺灣唯一進入“世界企業50強”的企業王。他的“臺塑集團”發展成為臺灣企業的王中之王,在臺灣,與臺塑集團企業有著存亡與共關係的下游加工廠超過1500家。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臺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麼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揹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開啟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專案等於是一項創舉。

  一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裡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面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斗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賺一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願冒著這麼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溼透了。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裡。如果米缸裡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裡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裡。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閒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裡,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裡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