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人員創業事蹟

  創業對經濟增長的潛力尚 未充分發揮出來。中國需要進一步推動創業活動的開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她80年代畢業於省糧校,一直在我市糧食部門工作;她曾在廣州一傢俬營企業任財務經理,還有一份不錯的收入;她回鄉歷盡艱辛成功創辦蛋雞養殖場,去年又投資20萬元將規模做成全市最大,併為多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她就是糧食部門下崗職工**。

  為了生活,不惑之年外出務工

  20xx年,年近40、工齡快20年的**成了一名下崗職工。雖突然間有點難以接受,但**只是淡然一笑:沒什麼,有一雙手就能養活自己。於是,她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無奈。一箇中年女人,想找份收入高點的工作難上加難。經人介紹,**來到廣州市,在一傢俬人營銷企業當起了出納,開始月薪不足1000元,還要自己掏錢住宿、吃飯。為了立住腳,她起早摸黑,勤奮工作,總是提前上班,推遲下班。她不但認真幹好自己當天的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多做份外事。由於她工作認真肯幹、責任心強,三個月後,老闆就每月發給她1500元。半年業務熟悉後,她一人幹起了兩人的活,而且當天的事即使加夜班***沒有加班費***也一定完成。**有十多年腰背痛的老毛病,工作時間長了,疼痛難忍,她就靠著門框或“按摩”。寢室的女孩見她太勞累了,常常幫著按揉解除痛苦。由於勤奮敬業,不到一年,她的工資增加到20xx元,並從出納升任主辦會計。一年之後,月薪又漲至3000元,並升任財務經理。

  為了創業,歷盡艱辛回鄉辦雞場

  20xx年底,在廣州有一份不錯工作的**做出了一個令大家不可理解的決定——辭工回家辦養雞場。此言一出,家人和親友無一人贊成,打定主意的她誰勸也沒用。在親友處籌措了幾萬元錢,一天雞也未養過的她,靠啃書本、拜師學藝,在白楊鎮檀山村辦起了自己的企業——檀山蛋雞養殖場。

  一般人只知道養殖業髒、累、苦,苦到什麼程度,只有業內人自己知道。剛進雞苗時,幼小的生命出殼當天就運到雞場,開始要30多度的室溫。裝空調是省事,但成本太高划不來,沒錢就只有多吃苦了。開始十幾天,她吃住在雞舍,日夜與小雞相伴,因為燒柴火保溫,時刻要添柴。若想偷懶,一下子添多了,火太旺,溫度太高不行,只得日夜守護,絲毫不敢怠慢。這樣她每天被熱浪薰得口乾舌燥,半個月下來,雞是稍微長大了,可以適應自然環境了,但人卻瘦了一大圈。為了節省開支,**一個人既要購料進料,又要喂水喂料,挑糞出糞,忙得不可開交。丈夫要上班,所以她總是一個人默默辛勞硬撐著。

  更令人擔心的是進雞場的路太陡了。每逢下雨,拉料出糞的車都不敢來,所以飼料就卸在幾百米之外,靠自己一包包地扛到雞場。飼料不能淋溼,否則發黴則不能用。碰雨天她得搶著扛,有時累得直不起腰,卻仍不敢多耽擱一分鐘。

  如果說苦和累還可以頂過去的話,那麼意外風險就令人難以承受了。20xx年,由於雞苗緊張,原來一家種雞場老闆的雞苗供不應求,他就從山東進了一批雞苗給**。誰知這批雞苗品種不行,剛到產蛋高峰期,產量就急劇下降,越養越虧本。無奈之下,她只好把雞賣掉,一次足足虧了4萬多元。家人勸其就此打住,她卻堅決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為了夢想,擴大規模發展事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的夢想就是辦一家屬於自己的企業,為家庭也為社會做點事情。雖然養雞場辦起來了,並初嘗成功,但她並不滿足。20xx年,**又努力擴大養殖量,繼續她的“辛苦之旅”。這既是因為她的事業夢想,也是形勢所迫。如今辦養殖業,苦、髒、累不說,由於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唯有做大做強才能生存下去。三年的摸索實踐,她經歷了風險,也積累了經驗,在家人積極支援的同時,**為自己的養雞場規劃了一個萬羽規模藍圖。在市畜牧水產局和白楊鎮的支援幫助下,她說幹就幹,一個月就東拉西借湊了20萬元資金,並將原來的雞舍全部推倒重建。經過三個多月的日夜操勞,一個萬羽新型規模化養雞場已經建好,併成為我市蛋雞養殖業規模最大的養殖場。目前,養殖場還安置了多名返鄉殘疾農民工就業。

  回首過去,**十分感慨。展望未來,她更加信心滿懷。下一步,她將用心把養殖場辦好,為事業做大做強、為瑞昌科學發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篇二

  聽說麼學紅的故事,緣於在太平區高德街道西城社群的一次採訪,社群主任告訴記者,在西城社群有一位敢闖敢拼、執著頑強的奇女子,一個城裡的下崗女工,到農村包地種樹,如今她已成為那片“綠色銀行”的女當家,她的創業故事足以感動身邊的每一個人。4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麼學紅創業掘金的地方——阜蒙縣於寺鎮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機盎然的林地。

  見到麼學紅,果然如社群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語,性格爽朗潑辣,渾身充滿了朝氣和活力,當我們交談的時候,她的臉上寫滿自信,還有成功的喜悅。

  自強自立,做命運的主人

  38歲的麼學紅說,10多年前自己下崗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當時的她,一畢業就到海州礦交換臺工作。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孩子剛畢業就捧上了“鐵飯碗”,真是令人羨慕。然而,天有不測風雨,1995年,企業正式宣佈破產,此時的麼學紅感到萬般的失落與無奈,前方的路在哪裡,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輸的麼學紅,不甘心閒在家中無所事事,決心靠創業改變命運。她做過服裝生意,還擺過攤賣過菜……但是幾年闖下來,她始終也沒有找到一條成功的道路。麼學紅想,樹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沒有自己的路!換一種思路,就是換一種活法。城市無路可走,去農村搞種養,也許是一種出路。於是,2001年,她說服了親友,大膽承包了阜蒙縣於寺鎮八里卜村的200畝林地,走上了艱苦的創業之路。

  難忘最初的“帳篷歲月”

  到農村創業,想法雖好,但談何容易?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麼學紅,對農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別是提起那段“帳篷歲月”,麼學紅每次都是眼淚圍著眼圈轉。2001年6月,麼學紅和丈夫帶著帳篷,正式“駐紮”在林地。當時,除了一大片樹林和他 們作伴,周圍十幾裡內一個人影都沒有。到了晚上,風穿過樹林發出嗚嗚的響聲,彷彿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沒有水電,麼學紅就買來汽燈照明,每天早晨起來,整個臉被薰的黑黑的。最難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對林地來說,是絕好的滋補品,但對住帳篷點汽燈的麼學紅,實在是種考驗。有時候累了一天剛剛入睡,睡夢中覺得渾身冰涼,醒來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溝。眼看著雨越來越大,麼學紅和丈夫把洗臉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場,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時,雨稍小了些,可此時麼學紅再也抑制不住心裡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創業的艱辛和對家人的思念一齊湧上心頭,接著淚水伴著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歸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麼學紅的脾氣。第二天,麼學紅照樣早起,和請來的技術人員們一起打井找水源,蓋房子。餓了,壘幾塊石頭支一個鍋,大家一起煮麵條吃。三個月下來,水井打出了水,林地邊也蓋起了一間不算大,卻能遮風避雨的磚房。麼學紅卻累瘦了,白皙的面板被晒得黝黑,連親朋好友都不敢認了。

  勇闖難關,苦盡甘來

  麼學紅的創業之路似乎並不平坦。2002年,秋天臨近,這是樹木最為繁茂的季節。遠遠望去,近200畝的林地裡一片鬱鬱蔥蔥,一排排楊樹挺拔茂盛。麼學紅象往常一樣在林子裡巡查,這時,她竟意外地發現,在林地西南角幾棵楊樹的葉子已經泛黃,有的部分脫落。麼學紅意識到可能是遭遇了蟲害,於是,她立即請來技術人員對樹進行對症下藥。經過及時“診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場蟲害,麼學紅也鬆了一口氣。

  時光總是在人感覺最忙碌的時候,走得最快。多少個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麼學紅的近200畝林地裡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楊,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長勢喜人。“我的林地還是阜蒙縣林業局的樣板林呢。麼學紅自豪地說道。

  飲水思源,不忘眾鄉親

  初嘗成功甜頭的麼學紅,並沒有忘記在創業之初曾經幫助過她的鄉親們。麼學紅說:“鄉親們曾經幫助過我,我也希望給大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出來打工賺錢不容易,在我這幹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處愉快。”她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麼學紅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時拿到工資,從來沒有拖欠過。幾年來,林地先後安置就業500餘人次,只要是麼學紅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報名。

  村裡人都說,麼學紅不僅在事業上精明能幹,是個好當家人,還生就一副菩薩心腸。村裡一個姓陳的村民,以前在麼學紅的林地裡打過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類風溼,他不得不辭工回家照看妻子。因為生活困難,無錢看病,陳某十分著急,萬般無奈之下,他報著試試看的態度,向麼學紅借1000元錢。麼學紅得知情況,二話沒說,將1000元現金交給了他。陳某感激得泣不成聲。管護林子的老薑頭,每次看到麼學紅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個夏日的晚上,麼學紅的電話突然響了,是村民老薑頭打來的。電話裡得知,老薑頭的二兒子與人發生口角,一時想不開,要自殺。麼學紅結束通話電話,立即開車趕往老薑頭家中,將他的二兒子送往醫院,並墊付了500元的住院費。經及時救治,他的兒子轉危為安。

  面對如今的成就,麼學紅說,創業苦,也有甜,一個人只有親自經歷了才會真正體會到苦在哪裡,甜在何方。我喜歡現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艱難也要一直做下去。希望下崗的姐妹們挺起腰桿,自主創業,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

  篇三

  她叫楊文豔,2003年因為國有企業改制而面臨下崗考驗的她不甘命運的擺佈,從下崗的苦悶中挑戰自我,勇闖出路,並重新找回了自己人生座標。一起來看看這位女性創業者的創業故事。

  楊文豔原來的工作單位是盤錦市九化公司招待所。從得知企業要改制,招待所要買斷那天起,姐妹們像斷了線的風箏,六神無主,四處尋求出路。38歲的楊文豔下決心要做事情,要把招待所租下來,帶著大家一起幹。

  接下來創業的艱辛是楊文豔始料不及的,年久失修的室內設施、管線老化、燈線短路、石棉瓦房蓋的餐廳、腐爛的木質窗稜、地面不時往外返水,常常看不到乾爽的地方等等。經過深思熟慮後,楊文豔決定重新裝修,要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顧客的面前。她拿出了買斷工齡的錢和家裡所有的積蓄,連兒子積攢的過年壓歲錢都摳了出來。但錢還是不夠。只好把父母存的養老錢也拿來。得知楊文豔的行動後,姐妹們很受感動,也紛紛提出集資,共度難關。大家自願拿出自己下崗買斷工齡的錢,雖然錢不多,但此時這些有數的資金,對於挽救這個瀕臨癱瘓的招待所無疑是“及時雨”。

  為了節省資金,許多活都是大家自己幹:粉刷牆壁、刮大白、貼木紋紙……實在忙不過來,姐妹們就把自己的愛人和朋友帶來一起幹,改暖氣管線、改線路等等,兩個多月的時間,幾乎沒有人休息過,大家還商量給企業起了一個和諧的名字叫“祥和”,每天帶著灰塵下班的姐妹們,還都樂樂呵呵的,那些感人的場面深深地感動了楊文豔。有這麼多好的姐妹支援,不把企業搞起來,能對得起大家嗎?於是。楊文豔和大家同甘共苦、集思廣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由於地理位置偏僻,“祥和”招待所重新開業後,一時間生意不好。連續兩個月虧損,快要到月底了,不僅工資沒有著落,流動資金又短缺。楊文豔著急了,上火了,牙齦腫了,嗓子也說不出話了。丈夫看見她這個樣子說:爸臨終時還交給我一萬元買墓地的錢,你先拿去用吧!她含著眼淚接過錢。後來,區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街道來到招待所調研,讓她們享受到了下崗失業人員重新再就業的優惠政策,有了政府的扶持,大大鼓舞了她和姐妹們,讓她們看到了希望。

  大家一門心思辦好這個剛剛創立的招待所。這些心中充滿愛的姐妹,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那些素不相識的客人,有一次,一位客人突然在大廳暈倒,大家在第一時間把他送到了醫院。併為他交納了住院費,又輪流護理到他的家人從外地趕來。拾金不妹的精神,在招待所也時有體現。一次,服務員在打掃房間時,發現枕頭底下有一個信封,開啟一看,裡面有一千元錢,服務員迅速跑到樓下去追,而此時,卻已不見客人蹤影,後來根據客人住宿登記情況,聯絡到失主,把錢及時交到客人的手上。有時也會遇到個別酒後鬧事的人,她們都好言相勸,以禮相待。在其他酒店賓館,一般服務人員都是年輕人,而在她們這兒,看到的是一幫老大姐,平均年齡40多歲,但賓館靠良好的服務態度和誠實的服務熱情開始有了生機。姐妹們都自豪的說;我們有了創業的領路人,不僅重新上了崗,而且還實現了我們人生的價值。

  九化祥和招待所站住了腳,楊文豔並沒有止步。2007年4月,又成立了"祥和餐飲技能培訓學校"。開設了"廚師、麵點師、服務人員等專業培訓,迄今為止,為社會培訓了下崗失業人員2000餘人,讓他們學到了一技之長,併為部分人員安排了就業崗位,在社會上得到了一致好評。2008年在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又購置了一座面積為1700平米的樓房,成立了祥和服務中心,和社群一起為社群居民服務。2012年6月又成立了有40多個房間的"嘉和商務賓館",開業以來經營良好。經過10年的艱苦創業,滾動發展,目前企業已初具規模。從最初的虧損發不出工資,到現在年營業額近200萬元,實現了盈利,從最初的政府免稅到現在年繳稅10萬餘元。企業員工從最初的26人發展到60多人,而且絕大部分是40多歲的下崗女工。

  經過10年的艱苦創業,滾動發展,楊文豔和她的企業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認可,企業被評為“省級信用單位”、“遼寧省最佳誠信企業”、“省政協經委重點扶持單位”、“盤錦市最佳示範戶”、“盤錦市就業再就業安置基地”、“區三八紅旗集體”、“區文明誠信企業”等稱號,楊文豔也先後被評為“遼寧省工會促進就業工作先進個人”、 “遼寧省五一巾幗先進個人”、“盤錦市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盤錦市青年創業導師”、“區優秀青年創業之星”、“區十大女傑”、“區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並被選為區人大代表。

  楊文豔告訴記者,沒有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扶持,她一事無成。幾年來,她先後為汶川災區,為婦聯、工商聯、民革組織捐款捐物6萬餘元。

  楊文豔創業始終保持有激情,碰到挫折不氣餒。創辦企業之初,虧損開不出工資,頻臨絕境也沒打退堂鼓。在招待所有了起色後,又不失時機創辦餐飲培訓學校,祥和服務中心,嘉和商務賓館,兩三年一大步,始終保持有不斷創業,擴大規模的激情。創業需要夢想更需要實幹,她創辦的企業能一個個取得成功,都是一步步打拼出來,為節省資金,她常常早三點就去市場批發蔬菜。楊文豔曾兩次動大手術,但她出院還未康復,就到單位瞭解情況,處理問題。她的企業能有今天,得益於有一群與她一起打拼的下崗姐妹。她們與楊文豔同呼吸共命運,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楊文豔愛護她的姐妹們,姐妹們也誠心誠意待她。企業難時,她們把親人動員來幫企業,把自家錢借給企業。在企業經營中,她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兢兢業業,打造了一個凝聚力強的團隊。楊文豔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她說,學習才能開闊視野,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她利用各種機會向他人學習,也向書本學習,還積極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各種社會活動。現在她又有了新的設想--- 創辦敬老院,多為社會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