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的栽培技術

  地黃在栽培條件下,莖紫紅色。它是常用的中藥,那麼它要如何栽培呢?下面小編帶你瞭解。

  

  栽培準備

  地黃喜溫和稍微有點溼潤的氣候,喜光、喜肥、忌積水, 載培時易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粘土地根莖瘦細、質量差,不宜重茬,連作要在三年以上,前茬作物忌蘿蔔,油料等。

  種植方法

  地黃

  亳州地區以根莖繁殖為主,秋季採挖時,選指頭粗細的種根沙埋貯存,到來年開春後大地化凍,施足基肥,整平土地,將種根截成3至5釐米的小段,以行株距30×30釐米開穴,每穴大根時放一段,小根放兩段,撒少許草木灰***石灰亦可***復土6釐米,15--20℃時10天可出苗,一般畝用種量40至50公斤。苗高5釐米時,結合除草,間苗,每穴留一棵,如有缺苗斷壠者可補載,畝留基本苗4000至6000株,土地肥活者,可適當稀些,貧瘠土地可稍稠些,8000到1萬也行。試鬆土、深中耕、苗旁淺鬆土,壠間深中耕,植株封行後,不宜中耕鬆土,要施以追肥,以稀人糞尿為主,畝用硫酸銨20公斤,餅肥50公斤,分兩次施用,第一次在立夏前後,第二次在處署前後,因處署前後地下根莖正在膨大,所以施肥要及時,施肥後,如遇天氣乾旱,要急時澆水。切忌大水灌漫,不然要爛根,影響產量,夏季雨水較多,在植株封行前要結合鬆土培根,以免根部積水。如發生抽苔現象,要急早去苔除蕾,促使養分集中於地下根莖生長,如管理得當,畝產鮮地黃2000--5000公斤。

  採收及加工

  秋季10月份,地上葉片逐漸枯黃,選晴天挖出根莖,抖淨泥土,除掉鬚根,如用鮮地黃,即可沙埋貯存待用,乾地黃生晒,火烘均可,邊烘晒邊發汗,至根塊無硬心,質地柔軟為止。熟地制法:將生地黃洗淨涼幹,泡入黃酒中,約3至5天,然後放鍋內加清水烘煮,每百斤鮮生地用黃酒10斤,清水30斤,待酒味浸入地黃後,一般需2至3小時,然後撈出地黃稍涼後放太陽下曝晒,甚至乾燥即為熟地,一般折幹率30%左右。如遇陰雨天不能晒用急火快烘,邊烘邊將地黃塊莖壓扁,小心切勿壓爛,以防漿汁外溢,影響產量,降低藥材質量。壓時要輕,切忌獨壓,一次壓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時間再壓,三次五次均可,以後慢慢乾燥。因生地含糖性較高,乾的成度以擋手不粘,手摸為乾硬為主,否則將為溼貨,不為擴幹計算,切記勿用硫磺燻蒸。

  採收儲藏

  秋季採挖,一般10~11月間,採挖根莖,除去蘆頭、莖葉、鬚根,洗淨泥土,

  即為鮮地黃。乾地黃***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緩緩烘焙,須經常翻動,至內部逐漸乾燥而顏色變黑,根烘焙至八成幹,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即可取出,捏成團狀,為生地黃;生地加黃酒蒸至黑潤,為熟地黃。亦可用晒乾法。

  常見病害

  地黃的病害主要有葉斑病,輪紋病,發病前要用代森鋅或波爾多液葉面噴施2至3次,退菌特800倍液灌根一次,蚜蟲、紅蜘蛛、蠐螬等可按常規方法防治。

  地黃的藥材鑑定

  呈不規則的圓形或長圓形塊狀,長6~12釐米,直徑3~6釐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體皺縮不平,具不規則的橫曲紋;細小的多為長條狀,稍扁而扭曲;質柔軟,幹後則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面平坦,紫黑色或烏黑色而光亮,顯油潤,具粘性;氣微香,味微甜。以肥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者為佳。主產河南、浙江、河北、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產,以河南所產者最為著名。河南栽培者,稱懷慶地黃B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F。 Hueichingenis ***Chao et Schih*** Hsiao,其主要特點為植株較大;根莖較肥大,呈塊狀、圓形或紡錘形;花不密集於莖頂,成稀疏的總狀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