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的表現手法

  兒歌 nursery rhyme,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物件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那麼,兒歌有哪些表現手法呢?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兒歌表現手法的相關知識吧!

  介紹

  兒歌的吟唱中,優美的旋律、和諧的節奏、真摯的情感可以給兒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薰陶。幼兒唱兒歌,則是情感的外洩過程,並能從中體驗模仿成人的勞作和生活,驗證自己的經驗和記憶演變。兒歌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起興、摹狀、反覆、設問等等。

  一比喻

  這是兒歌常用的修辭手法。運用這種手法不僅可使兒歌寫得更生動、形象,而且可以幫助兒童瞭解距離他們生活較遠、不易理解的事物。喻體都是兒童熟悉的事物。如許浪的《月兒》:“月兒彎彎,像只小船,搖呀搖呀,越搖越圓。月兒彎彎,像個銀盤,轉呀轉呀,越轉越彎。”由於把彎月比作搖動的小船,把圓月比作轉動的銀盤,所以在親切而動態的描寫過程中,使月亮盈虧變化的自然現象變得趣味盎然,鮮明生動。

  二擬人

  擬人手法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和審美情趣,因此在兒歌創作中被廣泛運用。例如,李文雁的兒歌《小雨點》:“小雨點,愛乾淨,/馬路洗得亮晶晶。”把小雨點比擬成一個愛乾淨的孩子,這在兒童看來是十分有趣的事。

  三誇張

  兒歌中的誇張和想象密切關聯,而且還常常帶點幻想的色彩。如《種葵花》:“大海連青天,山高接藍天。我來種葵花,種滿高山巔。葵花葉,綠油油,葵花瓣,黃燦燦,葵花杆子如竹杆,離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盤,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顆子,漁人當小船。……”可以想見,由於誇張,這首兒歌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驚喜。

  四起興

  起興一般用於兒歌的開頭,用以造成一種氣氛。如傳統兒歌《菊花開》:“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開開。開幾朵?開三朵,爹一朵,娘一朵,還有一朵給白鴿。”開頭一句是起興句,看似和後文沒有聯絡,仔細品味,卻可以想見小主人公原先坐在板凳上搖著玩,突然見到旁邊菊花開的情景,起到了營造環境氣氛的作用。

  五摹狀

  摹狀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狀態、顏色及聲音摹擬出來,包括摹形、摹色、摹聲三個方面。兒歌中恰當地運用這種手法,會增加兒童的吟唱興趣。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嚕,呼嚕,睡得香;一個一個長得胖。”既有對形體的摹擬,也有啟發聯想的對聲音的摹擬,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六反覆

  反覆是兒歌的重要形式特徵。如西藏兒歌《雪花白,雪花亮》中“雪花白,雪花亮”這兩句,反覆了三次,既便於兒童吟唱、記憶,也增強了表達效果。

  七設問

  設問,也是兒歌常用的手法。它可以引人注意和深思,同時也能使兒歌的抒情狀物有起有伏,生動別緻。如楊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澆得紅花開一地。多少雨滴在飄落?一滴兩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澆得草兒綠又綠。滴滴雨滴落在哪?落南落北落東西……”這首兒歌,如果沒有兩個設問句式的穿插,就會顯得平板。

  兒歌的概述

  兒歌是兒童文學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兒歌是民歌的一種,全國各地都有。內容多反映兒童的生活情趣,傳播生活、生產知識等。歌詞多采用比興手法,詞句音韻流暢,易於上口,曲調接近語言音調,節奏輕快,有獨唱或對唱,如福建浦城兒歌《月光光》。兒歌中既有民間流傳的童謠,也有作家創作的詩歌;近年“彭野新兒歌”很有時代感;另有梁靜茹的歌命名為《兒歌》。

  兒歌的分類

  兒歌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兒歌按其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遊戲兒歌、教誨兒歌。遊戲兒歌是一種以娛樂為主的兒歌,簡單易懂,琅琅上口,貼近生活。相比較而言,教誨兒歌更偏重教育引導,因此又稱作啟發益智兒歌。此外,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可以看做遊戲類兒歌的雛形。

  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倖儲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按照產生時間或形式來分,可以分為古代的童謠和現代的兒歌。童謠即是古代的兒歌,只是古代的童謠流傳到,大多沒有曲調了,只剩下了歌詞。按照演唱語言,兒歌可以分為國語兒歌、客家童謠、粵語童謠、英語兒歌等。國語兒歌大多是現代作品,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採蘑菇的小姑娘》、《小螺號》等等;客家童謠廣泛流傳於客家地區,以客家話形式傳唱,如影響了每一個客家兒童童年的《月光光》;英語兒歌即是以英語為創作語言的兒歌,我們比較熟悉的如《Jingle Bells》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