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名稱的起源是什麼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那麼,?

  關於烏龍茶名稱起源有幾種傳說:

  ①該茶原產福建沙縣呂華山,因此山終年雲霧繚繞,形如烏龍盤踞,故所產茶就叫“烏龍茶”。

  ②烏龍將軍狩獵偶得。據傳當年福建安溪駐軍參將勇猛善戰,肌膚黝黑,人稱烏龍將軍,素喜狩獵、製茶。有一次出獵發現了一種新的茶樹,就採了一些放在揹簍裡。經過一天的狩獵,揹簍裡的茶葉也隨著顛簸了一天。回家後他又忙於處理獵物,茶葉到了第二天才製成幹茶。一試但覺此茶香濃甘醇,回味無窮,於是將此茶種以及製作方法傳授當地茶農。後人為紀念他的貢獻,就把該茶命名為烏龍茶。如今在安溪還有他狩獵的塑像呢。#

  ③ 獵戶栽培精製而成。據傳安溪獵戶胡良在一次打獵時因天氣炎熱,就隨手採了路邊的野茶遮蓋獵物,回家後忙於處理獵物的他忽然聞到一股清香隨風而來,令他神清氣爽,追尋之下發現異香來自遮蓋獵物的野茶。他就取少許茶葉泡水喝,只覺滿口留香,口舌生津,飢渴疲勞頓消。過後他專門去採野茶,卻發現茶湯苦澀難以***。經過苦思,頓悟初次茶葉經過一整天曝晒,並在揹簍中顛簸摩擦,於是他模仿這種條件再製,終於獲得如第一次所喝的茶。後來他大量種植該種野茶並完善製作方法,然後教給了當地鄉親,鄉親們就叫這種茶為“胡良茶”。因閩南語中“胡良”與“烏龍”發音相近,後人便傳為“烏龍茶”。

  烏龍茶泡茶器具

  名茶與茶具總是珠聯璧合的。範仲俺的“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阪中翠濤起”;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都是用讚譽茶具的珍奇來烘托佳茗的優美。歷史上品飲烏龍茶的茶具十分考究,備有一套小巧精緻的茶具,稱為“茶房四寶”,即潮汕爐--廣東潮州、汕頭出產的陶磁風爐或白鐵皮風爐;玉書碨--扁形薄磁的開水壺,容水量約250毫升;孟臣罐--江蘇宜興產的用紫砂製成的小茶壺,容水量約50毫升;若琛甌--江西景德鎮產的白色小瓷杯,

  一套四隻,每隻容水量約5毫升。當今泡飲烏龍茶的茶具仍然脫離不了這“茶房四寶”,只是有所變化,更趨實用化、方便化。普遍使用的“茶房四寶”有小電爐、鋼質開水壺***也有電爐與開水壺配套稱為“隨手泡”***、鋼質茶盤***或塑料茶盤***,“白瓷蓋碗”***鐘形,高5.5釐米,口徑8.2釐米,底徑4.5釐米;這種蓋碗放茶葉、嗅香氣、衝開水、倒茶渣都很方便***和小茶杯,這樣才具備泡飲烏龍茶的條件。三、泡飲技藝

  烏龍茶的泡飲具有獨特的技藝,在泡飲的過程中也別有一番情趣。其泡飲技藝共有8道程式。

  首先是燒開水,水溫以“一沸水”***即剛滾開水***為宜。水燒開時,要把蓋碗***或茶壺***、茶杯淋洗一遍,這樣既衛生又能加溫,然後把烏龍茶放入蓋碗***或茶壺***裡。用茶量蓋碗為5-10克,茶壺視大小而定,小茶壺約佔茶壺容量的四五分,中茶壺約佔三四分,大茶壺約佔二三分。這些動作包含著蘭道程式,即“山泉初沸”、“白鶴沐浴”和“烏龍入宮”。

  接著提起開水壺,自高處往蓋碗或茶壺口邊衝入,使碗***壺***裡茶葉旋轉,促使茶葉露香;開水衝滿後,立即蓋上碗***壺***蓋,稍候片刻,用碗***壺***蓋輕輕颳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淨。這是第四、五道程式,稱為“懸壺高衝”、“春風拂面”。

  泡一二分鐘後***泡的時間要適當,太短,色香味出不來;太長,會產生苦澀味***,用拇、中兩指緊夾蓋碗,食指壓住碗蓋,把茶水依次巡迴斟入並列的小茶杯裡。斟茶時應低行,以免散香失味。斟到最後碗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裡。這樣,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也蘊含著主人的深情厚意。這是第六、七道程式,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茶水一經斟入杯裡,應乘熱細吸,以免影響色香味。吸飲時,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喉底回甘,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是第八道程式,稱為“品啜甘霖”。

  衝第二遍茶時,仍要用開水燙杯,泡二三分鐘後斟茶。接下去衝第三遍、第四遍……泡飲程式基本一樣,只是泡茶的時間逐道加長些,但要根據茶的品質優劣而定,好的烏龍茶如鐵觀音,沖泡七八遍仍有餘香。

  人們的生活節奏雖然已經加快,如能在工作之餘,閒暇之隙,沿習傳統,品飲佳著,不僅可以調適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無限的生活樂趣,達到絕妙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