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的調料應該要什麼時候放

  我們一般都會在炒菜的時候使用一些調料來令菜餚的味道可以更加的好吃,那麼你知道有哪些調料應該什麼時候放最合適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炒菜調料放置時間,希望能幫到你。

  炒菜調料放置時間

  1、醬油--出鍋之前

  醬油在鍋裡高溫久煮會破壞其營養成分並失去鮮味。因此應在即將出鍋之前才放醬油。

  2、鹽--先後有講究

  用豆油、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一般應炒過菜後再放鹽;用花生油做菜,由於花生油極易被黃麴黴菌汙染,故應先放鹽炸鍋,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黃麴黴菌毒素;用葷油做菜,可先放一半鹽,以去除葷油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量,而後再加入另一半鹽;在做肉類菜餚時,為使肉類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時放鹽最好。

  3、醋--早加為好

  燒菜時如果在蔬菜下鍋後就加一點醋,能減少蔬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促進鈣、磷、鐵等礦物成分的溶解,提高菜餚營養價值和人體的吸收利用率。

  4、酒--鍋內溫度最高時

  燒製魚、羊等葷菜時,放一些料酒可以借料酒的蒸發除去腥氣。因此加料酒的最佳時間應當是烹調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此外,炒肉絲要在肉絲煸炒後加酒;燒魚應在煎好後加酒;炒蝦仁最好在炒熟後加酒;湯類一般在開鍋後改用小火燉、煨時放酒。

  5、味精--起鍋前加

  當受熱到120℃以上時,味精會變成焦化穀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還有毒性。因此,味精最好在炒好起鍋前加入。

  6、糖--先放糖再放鹽

  在製作糖醋鯉魚等菜餚時,應先放糖後加鹽,否則食鹽的“脫水”作用會促進蛋白質凝固而難於將糖味吃透,從而造成外甜裡淡,影響其味美。

  炒菜所使用的調味料

  醬油:可使菜餚入味,更能增加食物的色澤。適合紅燒及製作滷味。

  蠔油:蠔油本身很鹹,可以糖稍微中和其鹹度。

  沙拉油:常見的烹呼叫油,亦可用於烹製糕點。

  番茄醬:常用於茄汁、糖醋等菜餚,並可增加菜餚色澤。

  醋:烏醋不宜久煮,於起鍋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白醋略煮可使酸味較淡。

  鮑魚醬:採用天然鮑魚精濃縮製造而成,適用於:煎、煮、炒、炸、滷……等等

  XO醬:大部份主要是由諸多海鮮精華濃縮而成,適用於各項海鮮料理。

  鹽***低鈉鹽***:烹調時最重要的味料。其滲透力強,適合醃製食物,但需注意醃製時間與量。

  糖:紅燒及滷菜中加入少許糖,可增添菜餚風味及色澤。

  味精:可增添食物之鮮味。尤其加入湯類共煮最適合。

  炒菜時調料的技巧

  因料調味

  新鮮的雞、魚、蝦和蔬菜等,因其本身具有特殊的鮮味,調味時便不應過量,以免掩蓋了雞、魚、蝦和蔬菜的天然鮮美滋味。而腥羶氣味較重的原料,如不太新鮮的魚、蝦、牛、羊肉以及其內臟類,在調味時,應酌量多加一些能去腥、解膩的調味品,諸如料酒、醋、糖、蔥、姜、蒜等,以便減輕或去除其惡味、異味,而增加其鮮味。

  本身無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蔘、魚翅等,除必須加入鮮湯外,還應當按照菜餚的具體要求,施以相應的調味品。

  因菜調味

  每一種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這種口味是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最後確定的。因此,在投放調味品的種類和數量的時候,皆不可亂來。特別是對於多種味道的菜餚,必須分清楚味道的主次,才能恰到好處地使用主、輔調料。有的菜餚以酸甜為主,有的以鮮香為主,還有的菜餚上口甜,收口鹹;或上口鹹,收口甜等。這種一菜數味、變化多端的奧妙,皆在於調味的技巧。

  因時調味

  人們的口味往往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差異,這也與機體代謝狀況有關。例如,在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因而喜歡食用濃厚肥美的菜餚;在炎熱的夏季,則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因人調味

  烹調菜餚時,在保持地方菜餚風味特點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人制菜。所謂的“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當概括。

  因風味調味

  調料優質原料好而調料不佳或調料投放不當,都將影響菜餚的風味。優質調料有一個含義,就是烹製什麼地方的菜餚,應當使用該地的著名調料,這樣才能使菜餚風味十足。比如,川菜中的水煮牛肉,其中要用四川陴縣的豆瓣醬和漢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鹽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這樣做出來的菜餚味道就非常正宗。當然,條件有限的話,也沒必要一定難為自己,還是解饞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