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應具備的素養

  教師是一個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真知的人,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哪些?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並努力使之成為自己的事業

  雖然從職業分類上看,高校教師同屬於專業技術人員,但他卻是以培養專門人才為己任的、特殊的專業技術人員,因而社會屬性也很突出,所以我認為僅僅將教師崗位視為個人謀生手段的職業是不夠的,應該把它提升到事業的高度。既然你選擇了高校教師這一職業,就要把教書育人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同時肩負起教書和育人兩項重任,自覺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授業。所以,教書育人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就是立德樹人,這是我們首先應該具有的理想與信念。其次,要有堅強的熱愛教育的定力,因為教師這個崗位會面臨很多困難,特別是對於很多青年教師,剛參加工作不久,往往要面臨教學、科研、職稱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尤其可能經常在投稿、申請科研專案上碰壁,確實不容易。除了需要社會的理解與支援,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勇敢面對、不忘初心,在堅守中成長,在鍛鍊中昇華,在厚積中薄發。三是要有關愛學生的真心,因為我們自己也曾經是學生。師生關係是對立統一的,對立多一點還是統一多一點,取決於老師關愛學生的程度。學生求的“學”不僅僅是科學文化知識,也包括學習方法和技巧,還包括為人處事之道,是全方位的。真心關愛學生,就是要真正給學生所需要的“學”。如果學生畢業十年、二十年以後還能記得你,那你就用心了。當然,關愛學生不等於溺愛、縱容學生,而是對他嚴格要求。嚴格育人才叫關愛,才叫真心。其實,教師的關愛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途徑。

  :講課能既讓自己感動更讓學生感動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載體和形式,也是學生在高校就學期間獲取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個人能力素養的主要途徑,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是精彩高效、深受學生歡迎的?我認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作為課堂教學第一責任人的教師能否講一堂讓自己感動的課。如果一堂課下來,覺得自己都被感動了,那就真的精彩了。什麼是能讓自己感動的課?我認為關鍵有這麼幾點:一是講課內容有自己的思想,有靈魂,也就是說你對這門課的掌握已經緊緊抓住了其核心和靈魂,已經融在你自己的腦子裡了。否則,上課的過程就只是照本宣科的“播音”過程,學生完全可以自學,還需要老師幹什麼?老師的作用就是要用你的思想賦予學生以啟發,讓課堂成為師生思想碰撞的過程。二是講課中要重點突出、深入淺出,內容豐富而不亂,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內容上。我們為什麼要備課?就是為了能夠充分掌握課程的要義,能夠補充很多教材外的東西,能夠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觀點,達到超越教材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積累、總結與提高。三是講課要有激情,要與學生互動,努力使自己的講課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要在走上講臺前醞釀好情緒,把自己的能量充分釋放出來,盡情地展現出你的感染力、穿透力與引導力,讓課堂成為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欣賞的過程。四是要思考型講課,不要死板的程式化講課。我認為,教師的講課過程應該是不斷思考的創作過程,有思考就能產生激情,有激情就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課堂就能成為師生傳遞智慧的殿堂。此外,教師在課後要及時加以總結,尤其是不足之處,為改進後續課堂教學積累經驗。

  :樹立底線思維,在學生當中傳播正能量

  高校教師必須集高尚的道德、淵博的知識和進取的精神於一身,必須在課堂上傳播正能量。教師的言行如果不能得到學生尊重,課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教書育人就會受到影響。為此,教師要做到三個嚴格:一是嚴格要求自己,這是嚴格要求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有尊嚴地開展教學的前提。若教師是應付式地教,那學生一定是應付式地學。二是嚴格要求學生,要有規矩,不能放水。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我認為這是真理。當然,嚴格的方式方法應該因人而異,若能做到既親和又很嚴格,潤物細無聲,那就是高水平。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具有站穩講臺的底氣、學科專業的才氣和嚴格要求的勇氣。三是嚴格講課紀律,學術無禁區,課堂有紀律。要樹立底線思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定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各種資訊要客觀分析,不要偏信與擴散不良資訊,要傳播正能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學和科研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教師的兩大主要任務。教師的任務不只是通過教學傳授知識,同時也需要通過從事科學研究創造知識,並用以補充和更新教學內容,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這是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在教學職能和工作內容上的重要區別。雖然目前一些高校推行了教師分類考核,但科學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高校的科研不應該是純粹的科研,而是一定要與教學相輔相成:一是教師應該將在科研過程中收集到的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素材,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教師應該及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即把相關研究成果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融合,有利於學生及時分享與學習最新的科研成果;三是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科學研究方法,尤其是批判性思維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這對於高年級學生尤為重要;四是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新思路,鼓勵開展課堂討論。目前,高校中多少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或科研與教學相分離的現象,這與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目標是相違背的,我們必須努力加以糾正。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學會科學合理運用時間,使教學和科研相互滋養、共同提高。

  :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還做到全方位育人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衡量一名教師是否優秀,還應該看他課後對學生怎麼樣。我們教師對人才的培養、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還要延伸到課堂後,繼續給予必要的輔導、指導和幫助。這裡實際上包含很多內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前非常重要的階段,他們承受著來自學業、人際、情感、求職等方面的重重壓力,迫切需要教師及時傳授學習之道、從業之道和為人處世之道,不僅要解其知識技能學習之“惑”,而且要解其成長成才之“惑”。很顯然,這些工作難以全靠課堂教學去完成,很大部分需要教師犧牲課餘時間繼續無私奉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專業成才、精神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