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惇精美書法賞析

  黃惇先生的書法作品中,有著什麼樣的書法世界。蘊藏著什麼樣的書法藝術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黃惇精美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黃惇精美書法欣賞

  黃惇精美書法圖片1

  黃惇精美書法圖片2

  黃惇精美書法圖片3

  黃惇精美書法圖片4

  黃惇個人概述

  黃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47年生於江蘇太倉,祖籍揚州。198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 術系,師從陳大羽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85年6月獲文學碩士,畢業後留校。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全國篆刻藝術展評委、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鑑定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等。 黃惇教授注重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並重,篆刻作品1983年曾獲《全國篆刻徵稿評比》一等獎,書法作品1993年曾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其作品曾參加歷屆《全國書展》、歷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歷屆《全國篆刻藝術展》。並曾多次參加國際展覽,如《日本海外總合書展》、《韓國第十一屆國 際藝術展》等。作品曾為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及海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十多年來,他曾撰寫書法、篆刻史論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刊登於《書法研究》、《中國書法》、《中國篆刻》等多種專業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國際書法研討會,如“國際書法史研討會”、“韓國漢陽大學96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97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等。並應邀講學於中央學院、山東工藝美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高等院校。著有《中國書法全集--董其昌卷》、《董其昌書論注》、《中國古代印論史》、《中國書法全集--金農、鄭燮卷》***與周積寅教授合作***、《中國書法通史--元明卷》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黃惇主編的《書法篆刻》教材,至今已重印逾十萬冊。他所著的《中國古代印論史》,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秦漢魏晉南北朝書法史》96年被定為文化部藝術院校重點教材之一。

  書法章法區域性分析

  章法是從整體上看書法作品的印象與效果。它包括了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係處理。但是,作為整體效果是由區域性的、單個的字與線條構成的,如果單個的區域性的字與線條不美,那麼整體的美也就無從談起。應該說“單個的線條是美的,組合得好,就達到了更高的美”。在這裡把“區域性分析”分字法、筆法和墨法三個方面來談:

  1、字法:字法即字的結構安排,也就是“集點畫成字”。通過違與和、正與斜、疏與密、增與減、向與背、鬆與緊、平與險、避與就的處理構成美的漢字形體,這就是理想的字法。歷來書家都把字的結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章法再美,只是一個形式感的問題,而字的結體不好,也難稱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孫過庭說:“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其精妙處,指出了每個字都應遵循一個規律:那就是“違”與“和”。“違”即變化,“和”即統一,要在錯綜複雜的結體變化中求得整體上的統一。

  2、筆法:從字面上看是用筆的方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講,應該是以正確的用筆寫出形態規範的點畫。點畫自然因書體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來的書評中都認為“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線條或點畫***都應是有力度的”。這種力度,在傳統書學中稱為“筆力”。判斷點畫有無“筆力”——也就是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主要是以“圓”和“澀”為標準的。圓,是一個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圓的線條飽滿、結實,具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勁的力度。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即古人所說“令筆心在點畫中行,令筆心自點畫中出”寫出來的筆畫。“映日視之,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筆偏側***指一偏到底***,寫出的線條***點畫***則扁、薄、浮、弱,拋筋露骨,就無美感可言。構的分析,瞭解字型組合間架要領,觸類旁通,逐漸契入書學的無窮妙境。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一個重要課題。“字本與筆,而成於墨”“肉生於墨,血生於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唐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點出了用墨的關鍵處。“燥”、“潤”、“濃”、“枯”又是矛盾的法則。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溼度太大會肥濁不清。杜甫詩云:“墨氣淋漓幛猶溼”,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過許多年,也好像剛寫出來的一樣,精氣神采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

  墨大致可分為濃、淡、幹、溼、焦五種,但也不能過分懸殊,應在看似變化不大的墨色中,寫出使人感到變化極為豐富而又保持“潤”的特點,才是理想的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