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教育方式的差異區別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應的是不同的文化內涵。那麼中國與美國教育方式的差異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與美國教育方式的差異,歡迎閱讀。

  中國與美國教育方式的差異

  1、為誰而學不同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麼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而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緻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麼,學多少,什麼時候學,該怎麼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升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2、育人目標不同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才會有美國白領不會算10減6等於幾貌似“可笑”的事情發生,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願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僕,而不是在“育人”。

  3、教育手段的不同

  中國的兒童教育,表揚與批評為慣用的教育手段,教師喜歡採用橫向比較法,如利用小紅筆、小紅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勵孩子,看誰表現好。當糾正孩子不良行為時常常採取表揚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樣的方式。美國教師則不同,一般對孩子不表揚也不批評,理由是:批評了你的孩子會刺激你的孩子,表揚了你的孩子會刺激其他的孩子,他們注重兒童自身的縱向發展而避免對兒童進行相互比較。

  4、強調自制與突出自主的不同

  中國教師總是鼓勵孩子在儘可能長的時間內專門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養兒童的恆心、耐心,他們多強調兒童自我意識的社會性發展,多引導兒童逐步學會適應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國教師常常鼓勵孩子在一段不長的時間內從事多項活動,以期培養孩子的靈活性、創造性,多注重兒童自我意識自然發展,多鼓勵兒童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5、集體精神與發展個體的不同

  中國人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體要與集體保持一致,如果出現不一致則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美國人強調個性差異,教師總是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安排活動。目的是為了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別於他人的獨特個體。

  中國人在評價孩子的性情時,穩重聽話是一大優點,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國人中形成共識。學校教育強調秩序井然,用各種規章來約束孩子的行為。美國人喜歡孩子富有孩子氣,小學和幼兒園的課堂上允許孩子隨便說話,甚至相互打鬧,美國人總覺得中國孩子在課堂上太死板,沒有生氣。

  6、授課方式的不同

  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授課方式上不同,造成了學生思維能力不同。中國老師的授課會提前跟學生說好要講哪一章的內容,習慣於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今天要上什麼課,而且都做了預習,預習過程中孩子們有好多的疑問,要等等老師講課來解答,孩子們走進教室是帶著許許多多的疑問來的,隨著老師的講課的進度,這些問號一個一個地消除了,在下課前,老師問同學們,我今天講的課你們大家都明白了嗎?有沒有不懂的?於是有同學舉手,老師,我這點不懂,於是老師耐心地給解答。

  而美國老師授課是學生去上課之前是不知道要上什麼課的,甚至連老師都可能不知道今天要上什麼課。然後,隨著老師的講課的進度他的疑問一個一個地出來了,直到有的孩子按捺不住他要舉手說老師,你回答我的問題,不然我上不下去了。老師停下了,給他回答問題,一一地解答,在解答過程中,連老師有的問題解答不了了,學生就會去網上、問其他的老師去解決答案,這鍛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

  淺談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的區別

  周曾經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育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基石,是決定國際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誌,我們必須予以重視。

  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西方是以生存技能為本,強調自然性、社會性、應用性;中國是以知識為本,強調知識積累和應試教育。

  一般來說中國的教育更偏向應試,而非現實.所以與社會真正掛鉤的內容常常是有限的,以至很多人進入社會需要從頭開始學習。所以很多的大學生畢業出去工作的時候還是缺少動手能力,實踐經驗不足,以至於又要重新開始適應社會生活,就給人一種印象就是---讀書好像沒什麼用,不如早點出社會積累經驗。所以很多人都早早輟學,因為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動手能力強,有經驗的人才。而西方注重實踐的教育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人人所學的都能很好溶入於社會,但相對於東方來說還是較為先進.畢竟學歷只是敲門磚,能力才是最後的驗金石。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著極為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的態度,中國的教育表達的是對知識的靜態接受,美國的教育則表達的是對知識的動態改變。 從對成功的定義上看,中國的父母,認為孩子成績優異、特長突出,在比賽中獲取各類獎項,出人頭地,這就是成功。而且中國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較少有發言權、參與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規矩,服勸導,不能對父母的要求提出異議。而美國父母認為遵從了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事感興趣的職業,孩子幸福了,這才是教育的成功。而且美國的孩子在家中有充分的發言權和參與權,父母不會要求孩子服從某些規矩。

  美國人重在開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是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升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從考試內容來看,美國的考試大多都是主觀題,而中國的則多為選擇題。由此可見,美國更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讓學生多思考,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中國的教育則為固定的模板,學習基礎知識。講求識記,而不是運用。簡單的說就是“背多分”。美國教育則是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象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中國的教育多為填鴨式,而美國的則是啟蒙式的教育方式。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範圍內反覆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中國的教育多數為灌輸式教育,講究基礎知識的學習,缺乏動手能力。而美國教育則鼓勵孩子自己探索發現。通常是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教育他們如何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西方人講求獨立,鼓勵孩子較早脫離父母,他們鼓勵孩子自己探索發現。而中國文化注重人際關係,強調互助和依靠,所以很多孩子都依賴父母做決定。中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

  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美國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美國的教育注重廣而博,中國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嚴密、嚴謹精神。從發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學生容易偏於自我約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錯而習慣於固守規範。美國的大學教育很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善於調動個人學習研究的潛能,利於人才的發展和脫穎而出。

  中國的教育看重的是結果,而美國重視的是過程。就拿高考來說吧,高考就是一個典型的只重視結果的表現,“一考定終身”就很好的說明了中國教育重視結果。而美國教育則重視過程,通過考試不斷檢驗自己的錯誤。從教育上看,西方的評價體系是多元的,學生只要某個領域表現突出,就會得到肯定,而中國教育體制是用幾乎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注重學習成績。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於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於今後的發展。

  我認為最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給予孩子尊重,維護孩子的個體獨立性;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懲罰是很必要的;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嘗試想做的事情。過分溺愛孩子的方式不可取。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玩中學習。

  對於中國學生,應該讓他們多創新 ,他們覺得進入21世紀後,人們所要面對的是科技創新和紛繁龐雜的資訊更替,只有培養一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最大的生存保障。閱讀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途徑,人類80%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兒童早期開始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說閱讀是學習的基石,教育的根本,那麼,兒童閱讀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閱讀更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美國總統布什在“教育改革藍圖”中說:我們太多的孩子不會閱讀,閱讀是建築的基石,它必須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基礎。

  在我看來,我們應該把中國注重基礎教育跟美國的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相結合起來,既要打好基礎,又要學會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借鑑外國的教育方式,鼓勵孩子創新,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且,從今天來看,中國的教育體制在不斷的完善,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等,都體現了中國在進步。還有就是要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激發潛能,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中國教育跟美國教育各有利弊,我們要做到汲取精華去其糟粕。作為一個學生,我們更應該自覺的為提高自己而努力,勇於實踐,積極參與有益於發展的社會活動,同時兼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