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滾奏技巧

  滾奏是我國琵琶演奏中的右手技法之一。其它的指法多是由這些基本指法演變而來,基本技巧的養成除了需要老師的專業指導之外,更需要學生課外持之以恆的不斷練習,那麼有哪些?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什麼是琵琶滾奏

  滾奏方法通過控制鼓追均勻密集的擊奏形成一定的速度才稱知為滾奏。***滾奏的概念在國外一些教材上對滾奏的解釋是單擊和復擊通稱滾奏,但要求了單擊的速度和復擊的速度,有些則分開論述,但到最後還是一個速度問題。***加強單擊和復擊練習是滾奏得以實現基礎。滾奏並不是完全的腕子,有時手指也能起到很大輔助作用,甚至有時手指的功勞更多。

  

  長滾與短滾

  ***1***長滾:用來表現具有表情的旋律,其動作在弦上的變化,最直接的結果是音質與音色的改變。

  ***2***短滾:即節奏時值短暫的滾,通常稱為“撮”,短而有力,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密度與強度。

  滾奏不僅可以用在一根弦上,而且可以滾雙弦、三絃、四弦它們都是通過手指執行,幅度適當加大,進一步擴大了滾一根弦的作用,掃與拂之間不宜出現明顯的空隙,這二者的入弦深淺、過弦的速度和力度、食指與大指的觸弦角度都要儘量一致,掃和拂的動作幅度不宜過大,幅度過大會造成掃和拂之間聲音的間斷,會使聲音出現不連貫,這類滾奏用於演奏多聲部的強奏,用於演奏帶有混聲色彩的多聲部旋律,用於聲部遞增遞減,用於左手帶有較複雜音位變化的演奏中。

  臂滾奏與指滾奏

  ***1***臂滾奏:採用小臂前端的微轉動作為動態的功能部位,手指沒有主動的動作。這種滾奏用於演奏分滾***即食指和拇指各彈一根弦,食指位於下方彈外弦,拇指位於上方挑裡弦,保持交叉分離,手指對抗力穩定***,或者有特殊音響要求的掃拂滾。音響特徵是:音線由厚潤、圓實、均勻的音點構成。第一弦的弱奏有特殊的效果,其線條若隱若現、若即若離。

  ***2***指滾奏:採用手指關節的屈伸動作作為動態部位的功能,這種演奏主要用於上位觸弦,演奏特殊音響的短線條。

  手指屈伸動作在改變音點特性方面有優勢。在右手動作中,採用手指屈伸功能完成的滾奏,其感覺訊號簡單、穩定、動作幅度小,手指弦上動作積極、靈敏,由清晰的細點連綴而成的線條相當輕柔。指滾奏在動作連線和轉換方面,在觸弦位置變化方面都具有非常強的優勢。但是,指滾奏在表現功能方面受到音強變化幅度的制約,受弦序增加的制約,在一定的音強條件下,同時又會受到耐力的制約。指滾奏的音響特徵:自然清晰、顆粒細小、輕靈圓脆的音點構成線條。

  複合功能的滾奏

  最常用的動作形式為符合功能的演奏,是臂滾奏與指滾奏的基礎上構成的。在實際運用中,採用複合功能的演奏也有明顯的優勢:他的音響具有較大的適應性;複合功能滾奏的基本動作,是右手動作中最自然的,易於與其他動作進行連線或轉換。

  總結

  以上是對滾奏型別與技術方式的論述,不論何種滾奏,在音響特徵上,技術方式和運動感覺方面,都應當遵從以下基本規則:音響的線條感,動態功能部位的動作幅度宜微宜小,複合功能的滾奏只能採用靠近腕部的微旋轉與手指動作相複合。琵琶隨著歲月的推移,經歷了歷代諸多演奏家不斷實踐積累,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演奏技法,而滾奏成了琵琶眾多技法中的常用技法之一。滾奏要求保持動作的穩定、流暢、積極、靈巧和持久,具有相當高的難度。作為一種技巧,它能夠保持肌體的靈敏和良好的技術水平,促使整體水平的提高和演奏心理狀態的穩定,在使用和訓練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琵琶演奏的常見問題

  建議在彈奏琵琶時,最好能對著鏡子練。這樣,就可以看清自已演奏的姿勢,指法是否有錯,便於糾正,可使我們少走彎路,在相同的時間內,更有利於演奏水平的提高。

  1、按弦中常見問題

  按弦是左手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指法。在按弦中,最容易出現按弦不實、不準的現象。尤其是初學者,因手指無力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按弦時,左手四指關節應自然彎曲呈孤狀,不宜作平直的姿勢。尤其中指和名指三個指關節,在按弦時必須要向外突出,不可作平按作平凹狀。在按弦時指端觸弦的部位也應嚴格要求:食指的按弦觸點在指端中部的偏下側,中、名、小指在指端中部的偏上側,拇指按弦觸點在指甲的右側。這樣,在按弦時方不至於碰到相鄰的弦而發出雜音。

  按弦的準備動作是“抬指”。抬指是以指根關節為基點,將按指迅速抬至一定高度,然後向按音點用一定的垂直彈性衝力打在弦上,將弦按實稱為落指。落指的位置即觸弦點必須準確,正確位置應在緊挨相、品的上方,遠了則弦不易按實,音準也難以把握。若直接按在相、品上端或下端,則發出的是一種不明亮的而帶“木”的音色,就不是樂音了。落指時左手指所用的力度***按力***,不宜過重或過輕,也不可將弦向左拉或向右推。按力過輕時,弦不易按實,由於弦未與相品密切接觸而會產生噪音;按力過重或向作拉按或推按時,由於弦身與相品位按觸後又作了向內的“縱起”,或弦身離開了原來的垂直弦位,弦身都已增加了一定的緊張度,&127;絃音會相應地增高,樂音就不準了。

  子、中、老、纏四條弦的粗細並不一樣,它們的張力亦不相同。子弦最細,張力最小;纏弦最粗,張力最大。所以按力在每條弦上各不相同,由子弦到纏弦張力相應要增大。

  在按放動作上,應注意左右手的合作關係,一般應在右手彈弦前瞬間,左手指先將弦按好;又在下一音的右手彈弦前之瞬間,左手指方可離弦。在按弦後,應根據所按樂音的長度,來決定應在什麼時候離放。如所按樂音的長度較長,按指按在弦身上的時間亦須較長;反之則短。因在按彈發音之後,按指仍然將弱按在品或相位上進,會有餘音流出。如果不管所按勻音的長度如何,都是按後即放,就會使所按的樂音都變成斷音,而且還會帶出輕微的空絃音來。

  按指要求左手各指關節的活動非常靈活有力,無琴時可作模擬練習:即先把左手腕部固定在桌面或大腿上,然後將左手各指次第作打下、提起的動作,動作須慢用力須強。還有,在換把、跳把時,很容易產生按音不準的現象,平常練習時應多作換把、跳把的練習。

  嚴格的按弦需從抬指落指、指端觸弦點、觸弦點同相、品正確位置三方面去認真訓練。但是在演奏中要使按弦得到良好撥絃音質的重要關鍵還在於左手按弦與右手撥絃在時間上能否做到同步配合。即左手的按弦準備與右手的撥絃準備能否在同一瞬間完成。左右手的互相配合只有在同步進行條件下,嚴格正確的按弦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

  彈挑常見問題:

  彈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指法,琵琶二字的命名,亦出自彈挑。“推手前曰枇***即彈***,引手卻曰杷***即挑***”。右手的某些其它指法與匯組指法均由彈挑衍變而來。

  初練彈挑時,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彈出時前臂向下移動,挑進時前臂向上移動。一彈一挑前臂的活動一上一下形如切菜,既難看又彈不好,對彈挑在演奏中的運用和發揮侷限極大。另外對彈挑的派生指法會產生聯鎖反應,後患無窮。

  練習彈挑指法時要注意手形姿勢:手腕背面呈小量外突,手背面與面板呈斜狀即小指側處的腕關節作向外前方稍稍抬出***這時為了使拇、食指甲與弦身接觸時,在橫的角度方面易於相仿之故***;拇、食兩指的指甲尖端要一般齊***拇指短而食指長,要使兩指一般齊,食指須呈微彎***;不要把食指放在下面作左下方彈、拇指放在上面作向右上方挑***這種姿勢叫“雞眼”,兩指發音量與音色差異很大***,而要把拇、食指端捏成“鳳眼”,因為用鳳眼姿勢演奏彈挑時,易於使拇、食兩指指甲端在弦身的同一點上觸彈,發音量及音色易於一致。

  練習彈挑時,保持手形基本不動,初練時,尤其不要用前臂及腕部運力,而僅靠拇指和食的指關節運動。所以彈挑時必須首先練好拇、食指的指關節的運動與用力。因為彈挑時是用指甲尖端來觸彈弦身,指關節離指甲尖端較近,手指的運動幅度較小,每作一次彈或挑所耗費的時間可以縮短,易於作快速的彈挑。同時,在練好指關節的用力方法後,也能在動作非常快速、運動幅度極小的情況下作出強弱的變化來。特別是“滾”指,是在弦上作連續而均勻迅速的彈挑,產生一種類似長音的效果,對彈挑音色、音量的一致性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在初練彈挑時,一定要做到音量一致,節奏均勻。

  輪指常見問題:

  輪指是右手指法中另一重要指法,幾乎沒有一個曲子不用到它。由輪指匯成的指法特別多,如帶輪、掃輪、滿輪等。白居易《長恨歌》中所敘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並非藝術誇張,指的就是輪指的演奏效果。在演奏和音時,輪指更是發揮了它獨特的作用。

  輪指較其它指法來說,相對要難練一些,因為它要克服我們手指生理上的種種侷限。有很多人放棄琵琶,大多是因為輪指難練。練好輪指,對錶達一個曲子的內涵至關重要,初學者則要在一接觸琵琶就要開始練輪指。

  在吉它演奏中,有不少技巧與琵琶類似,其中之一便是輪指。只是吉它的輪指一般是三指輪***即用食、中、無名指***,半輪時方加入小指,且用的是“勾”,大拇指一般不參與輪,只用來彈低音以求得和聲效果,所以吉它的輪指相對要容易些。

  琵琶輪指是用五指輪流去觸弦,共得五聲,且要求這五聲發音量相仿,節奏均勻。我們五個手指的長短、粗細、掌指關節間的寬度等都不一樣,而且在觸弦時,它也不象平常我們習慣的把手指向內勾,而是要一個一個地把手指向外彈出去,且觸弦的部位要集中在五市分內。所以,練好輪指是要費一定的功夫的。

  輪指常見的問題是各指發音不均勻,不連續。一般是大、食指音重,中、名、尤其是小指發音輕;大指、食指之間,大指、小指之間不連續;輪的整個間量較弱;輪的發音伴有較大噪聲等。

  輪指主要是靠手指的關節運動發聲的。而我們的手指一般大、食指關節較粗,力度大,而中、名、小指相對要細些、力量也小,尤其是小指,更是如此。所以,可先將中、名、小三個手指的指關節作頻繁的屈伸動作,以使增強各指關節的運動靈活度與力度。中、名小三個手指指甲在與弦身接觸時所成橫的角度要小些;彈弦時各手指儘可能向面板方向作內壓。

  各指發音的時值不均勻,中、名、小三指彈弦速度較快而音量小,可將中、名、小三個手指用極慢的速度和較強的音量,使其糾正太快的習慣。拇指挑與食指彈這音的時值較其它指之間長,大都由於在輪的開始時只會用食指起輪之故,可改用拇指起輪的方法。而對於大、小指間時值長的現象,則多是因為只會用拇指起板之故,可改用食指起輪的方法。

  輪的整個音量較弱,多是因為手指不靈活,力量小。平時要加強手指的靈活性及力量的練習。可隨時將各指作單獨而頻繁的屈伸運動,以增強各指關節的靈活性與力度。在輪的過程中,要注意用各指的關節來運動。

  輪的發音伴有較大噪聲,尤其是拇指挑時噪音特別大,在練習時,先將拇指的兩個關節的運動都練得非常靈活;次將拇指養成運轉到名指處然後挑弦的習慣;再注意拇指甲與弦身在觸弦時的時間要愈少愈好,觸弦面積要愈小愈好。

  統而言之,在輪指練習中,要特別注意手指的靈活性與力度。一開始練輪指時,可默唸“一二三四”的節奏,每一節奏開頭要重彈,由慢速開始練,到練到一定程度時,手指自然會加快,長此以往,輪指就練成了。

  為了加強指關節的靈活度,在不練琴時,也可進行模擬練習,方法如下:

  把腕關節固定在桌面上,即手掌根部與腕關節相連的部位靠在桌面上***手背向上***,將要練習的手向手掌方向彎屈,再將彎屈著的食指向前方用力彈出。在作上述的伸出運動時,須強迫第二、第一指關節運動和用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作伸出運動時,先將指甲用力抵靠在桌面上,然後用力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