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氣息的三種不同控制形式是指什麼

  氣息並不是簡單地吸進去,又簡單地撥出來,我們在歌唱過程中是怎樣良好的運用氣息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的資料,趕緊快和小編來看看吧。

  氣息控制的三種不同的控制形式

  ***1***氣息保持的控制形式

  聲帶發出聲音之後,能夠在與其相通的各部腔體空間產生共鳴。如果運用氣息在胸腔中保持一定的合理空間,就會對產生胸腔共鳴大有好處,保持的胸腔空間越大,胸腔共鳴的效果就越強,反之就越小。

  ***2***呼吸支點的控制形式

  運用兩側氣息的意念,控制呼吸支點的位置。根據音高的變化進行上下移動,充分發揮呼吸支點的支援功能,以調整不同聲區對共鳴部位的選擇。

  ***3***氣息動力的控制形式

  控制小腹***丹田***腹肌及腰肌、膈肌對肺內氣壓的調整,形成相適應的氣柱衝擊聲帶,運用這種控制造成的壓力,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呼吸支點,增強氣息衝擊聲帶的積極性,同時也控制著音量的大小。

  這三種不同的控制形式,雖然各自的作用不同,但有著強烈的內在聯絡,它們是一個整體,絕不可機械地分別運用或割裂開來,否則就違背了周身各部器官協調一致的原則。

  氣息是歌唱的根本

  氣息、保持的控制形式,要根據不同聲部和不同聲區調整胸腔空間保持的大小程度;呼吸支點的控制形式,要根據不同聲部和聲區調整胸部支點的高低程度;氣息動 力的控制形式,要根據不同聲部和不同聲區,調整氣息衝擊力度及支點壓力的大小程度。也可以說,不同聲部、不同聲區對氣啟、控制的方式有所選擇和側重。

  氣息與聲帶、氣息與共鳴、氣息與吐字、氣息與感情、氣息與樂感都有著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襯托的關係。

  如果輸出的氣息達不到非常流暢、達不到一定的壓力,光靠聲帶的附屬肌肉調整聲帶張力是不夠的。

  聲帶的振動頻率取決於氣息的強弱,反過來,聲帶合理振動產生好的聲音,讓氣息輸送控制上更有方向,有一個參照標準。

  聲帶必然要擋氣,但只能擋住一部分來自底下的氣,另一部分總能穿過聲門到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通過共鳴腔反射才是真正的樂音;氣息促使聲帶振動,引起各個共鳴腔的共振,於是產生了共鳴,各個共鳴腔的共鳴互相作用,又產生新一波的共鳴。

  氣息並不是簡單地吸進去,又簡單地撥出來,它是上下相通,旋轉,引起共鳴,共鳴對氣息又有反作用。

  用氣唱,用共鳴唱,達到了這兩點,標誌著這個歌唱者真正掌握了氣息這一重要的環節。

  張開口吸氣,加上面帶微笑,舌頭有所伸直、放鬆,在整個演唱過程中將這幾個要點貫穿始終。張開口,但不能過分地張開,否則使牙關周圍的肌肉緊張,喉部跟著緊張,強調“微笑”不是擺設,而是帶動開啟鼻腔、口咽腔、牙關等。

  三個支點:橫膈膜、聲帶、眉心。發聲時發現這三個支點追隨著自己,步子就不會亂,保持微笑狀態既為了開啟鼻腔,又是為了放鬆下顎,放開牙關,口咽腔保持打哈欠狀態,使喉頭開啟,略做擴胸狀態使胸腔開啟,這時底氣能直衝聲帶,發出良好的聲音。任意的狀態是找不到聲帶的,氣息地衝擊方向偏了向,與聲帶配合不起來。

  訓練吸氣,先嚐試比日常自然吸氣強一點的感受,變成有意識有目的,胸廓、丹田、腹部等部位全參與,吸三到五秒。

  吸不能離開呼,呼十到十五秒,不論是吸與呼,都要和風細雨,平穩、安靜,不慌不忙,好象在一根管道里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