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筆觸的歷史由來和變化

  說到油畫想必大家都會想到藝術,油畫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油畫世界傳達出來的藝術氣息讓我們為之震撼。下面就讓我們從來欣賞油畫吧!

  在浩蕩的繪畫歷史長河中,如果翻開繪畫史,我們不難可以感覺到繪畫其實是人類的一種語言,一種形象的語言。畫家在繪畫作品中運筆的痕跡,我們稱之為筆觸。繪畫中,任何形象的誕生必然依賴於某種痕跡的筆觸來完成,從開始到結束,可以說就是一個運筆的過程,也同時是畫家抒發感情的過程。筆觸構成了一幅作品不可迴避的語言詞彙。

  畫家運筆時,藉助顏料的厚薄、調合劑的濃淡、落筆的輕重、運筆的快慢及點染的氣韻等等在塑造形象的同時還體現了豐富的情緒變化。筆觸作為一種塑造形象的藝術手法,本身也具有某種審美的因素。從古典繪畫中筆觸的無痕狀***廣義上也是一種筆觸***到印象派、現代派的種種富有運動的點、線、面,我們可以清晰地領悟到畫家的個性魅力。當然,筆觸的歷史演變與材質的變化有關、與文化的發展有關、與時代的審美有關……等等。至此,觀照整個繪畫史,揭示筆觸的演變軌跡,有助於我們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助於藝術創作水平的提高。

  繪畫筆觸的歷史演變。通過比較許多畫家作品中的筆觸運用,我們發現不同畫家筆下的痕跡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如我們在安格爾那光潔、平滑、細膩的畫面中,幾乎找不到運筆的痕跡;在蒙特裡安的《構圖》系列方塊內似乎也看不見筆觸的痕跡;而我們從德庫寧的畫面中則能看到明顯的外露的筆觸運動;從蘇丁的作品中看到了近似狂暴的筆觸流動。畫面中這些明顯的或不明顯的筆觸,我在這裡把它們劃分為顯性筆觸和隱性筆觸。我認為從這些顯性、隱性的筆觸中,可以看出畫家當時的內心狀態,冷靜的或激動的情緒,以及畫家不同的藝術風格。

  談到油畫藝術筆觸的歷史演變,我們首先要從材質的發展變化說起。油畫產生於十五世紀北歐的弗蘭德斯***Flanders***,被世界上普遍公認為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油畫是凡·愛克的作品《根特祭壇畫》,他使用蛋彩顏料***Tempera***畫在打磨得非常光潔的白色素底上,用褐色的印第安墨水做特別精細的草稿,賦彩用軟筆不見明顯的筆觸,用透明油料調色***那時的顏色是礦物質研磨調製好,放在豬膀胱做的小袋子中儲存***,在此底子上罩染多次,得到豐富細膩的色彩效果,這就是最初的透明畫法,傳播開來成為西歐的代表畫種。這種畫法沿用了相當一段時間,中間經歷義大利、西班牙和北歐的文藝復興,出現了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提香、委拉斯貴茲等大師。

  從凡·愛克的早期綜合技巧油畫開始到魯本斯時代,甚至到十八世紀,雖畫派紛呈,手法各異,但絕大多數畫家皆以多層畫法為手段,故可統稱為古典透明畫法或間接法油畫,其筆觸多具內隱性。古典繪畫完整得幾乎找不到筆觸的缺口,這是與當時的材料、工具的特性分不開的。十五世紀義大利繪畫出現“直接法”一詞,但僅作為次要的從屬手段,用於繪畫非重要部分,或是設計草稿時的即興畫法。我們可以從十七世紀畫家魯本斯的畫中看到這一點,魯本斯已經注意到筆法的生動性,其畫面富有生氣的感覺,和他大膽而巧妙的筆觸去表現溼潤和塑造臉孔與頭髮是分不開的。他的油畫不再是用顏色細緻塑造的素描。與魯本斯同時代的荷蘭第一傑出的繪畫大師弗朗斯·哈爾斯***Flans Hals***,採用的直接畫法給他的肖像畫帶來了栩栩如生的效果。從他那大膽、自由、不落俗套的運筆技巧,使他能夠迅速抓住轉瞬即逝的印象。在他之前的肖像畫,畫得顯然很有耐心。我們有時感覺到,為了讓畫家小心畫下每一個細節,模特兒一定坐了很久,可哈爾斯似乎從來不讓他的模特兒疲勞過度,我們好像看到在他那奔放而巧妙的筆法下神奇畫出的蓬鬆的頭髮……

  十七世紀西班牙大師委拉斯貴茲賦予“直接法”以獨立品格,使之成為繪畫造型的主要手段。我們從《紡紗女》中看到,委拉斯貴茲已經擺脫了“漸暈法”創造出“筆法分割”的方藝術家自由地發揮個人想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