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種植技術

  茯苓,真菌界,擔子菌門傘菌亞門,傘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屬,茯苓,分佈區域:大別山嶽西產量最大、質量最優,湖南主供南方使用,產量居次。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茯苓的種植,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如何種植茯苓

  土茯苓為攀援灌木,長1-4mm。莖光滑,無刺。根狀莖粗厚、塊狀,常由匍匐莖相連線,粗2-5cm。葉互生;葉柄長5-15***-20***mm,約佔全長的3/5-1/4,具狹鞘,常有纖細的卷鬚2條,脫落點位於近頂端;葉片薄革質,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狹卵狀披針形,長6-12***-15***cm,寬1-4***-7***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鈍,下面通常淡綠色。傘形花序單生於葉腋,通常具10餘朵花;雄花序總花梗長2-5mm,通常明顯短於葉柄,極少與葉柄近等長,在總花梗與葉柄之間有1芽;花序託膨大,連同多數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寬2-5mm,花綠白色,六稜狀球形,直徑約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圓形,寬約2mm,兜狀,背面中央具縱槽,內花被片近圓形,寬約1mm,邊緣有不規則的齒;雄花靠合,與內花被片近等長,花絲極短;雌花序的總梗長約1cm,雌花外形與雄花相似,但內花被片邊緣無齒,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8mm,熟時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本種粗厚的根狀莖入藥,稱土茯苓,性甘平,利溼熱解毒,健脾胃,且富含澱粉,可 用來制糕點或釀酒。

  筐條菝葜及其近緣種的體態很象本種,有時易相混。但本種葉柄不具披針形的 耳狀鞘,葉背通常綠色,花六稜狀球形等可以區別。

  暗色菝葜本種與土茯苓的區別在於:葉片卵狀披針形,背面無白粉,干時不呈青灰色,葉脈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總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圓柱狀。

  值得注意的是茯苓與土茯苓是二種不同的藥物,茯苓生長的營養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幹中蔓延生長,土茯苓是常綠攀緣狀灌木。

  出自《滇南本草》;陶弘景:“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1]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雲白餘糧也。生池澤。”《本草拾遺》:“草禹餘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飢。”《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

  茯苓的培育方法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氣候,耐乾旱和廕庇。砂質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為宜。土壤以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黃砂土為好,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且不宜連作。選好地後,深翻時要除淨雜物,有白蟻危害的地區需用殺白蟻藥進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種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塊,徹底除淨雜物。

  二、備料

  茯苓茯苓菌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樹為材料。在生產上主要分為幹段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

  1.幹段木備料法 選擇直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徑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樹砍倒***或取材後留下的頭尾***,砍去其部分枝條,留下樹尾的樹葉,然後用剷刀按樹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以鏟至木質部為宜***,鏟面間要留下兩指寬的樹皮4~5條,從上至下不宜有斷痕,留下的樹皮稱為引線***俗稱“留筋”***。經10~15天,待樹幹晒乾至出現有裂口後將其鋸成長70~80cm的小段,並按“井”字形堆垛於乾燥向陽處。段木垛上蓋草料,垛的四周開好排水溝,地面上撒殺白蟻藥。

  2.樹蔸備料法 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時,選擇直徑12cm以上的樹樁,將其周圍1?5m範圍內的雜草、表土剷除乾淨,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鏟去4面樹皮,留下4條兩指寬的引線。露出地面的樹根最多留4~6條,將其餘的根截斷。對樹根也要鏟皮3面,左右側各留1條手指粗的引線,留根長度1~1.5m。上述各項工作,宜在上年冬季進行

  知識介紹

  土茯苓根莖呈不規則的塊狀,具短分枝,有結節狀隆起,長5至22釐米,直徑2至5釐米。表面黃棕色,凹凸不平,突起的尖端有堅硬的鬚根及殘基,分枝頂端具芽痕,質堅硬,難折斷。斷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狀及多數小亮點,水燭後粘滑感,氣微,味淡、澀。以斷面淡棕色,粉性足者為佳。

  土茯苓營養分析

  解毒散結,祛風通絡,利溼洩濁。主治梅毒、喉痺,癰疽惡瘡,瘰癘、癌瘤,筋骨攣痛,水腫,淋濁,洩瀉腳氣,溼疹疥癬,汞中毒。

  土茯苓補充資訊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未切片者,大小分檔,洗淨,浸泡,潤透,切薄片,乾燥。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茯苓土茯苓適合人群

  肝腎陰虛者慎服。

  土茯苓食療作用

  味甘、淡,性平。有毒。歸肝、胃、腎脾經。開散降洩。

  用該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現臨床上主要用於溼熱瘡毒,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蔘等配伍同用。此外,該品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有一定療效。

  土茯苓食物相剋

  服時忌茶。

  土茯苓做法指導

  凡治梅毒,可單用該品大劑量煎湯頻服,或與生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等配伍。凡溼熱淋濁,小便赤澀者,可與木通、蒲公英、扁蓄等配伍,以利尿解毒洩濁。

  材鑑定

  性狀鑑別

  乾燥根莖為不規則塊狀,略呈扁圓柱形而彎曲不直,多分歧,有結節狀隆起,長約5~ 15釐米,直徑約2~5釐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傷切口及側根殘餘部分,上端具莖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氣微,味甘淡。

  土茯苓片為長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約1~3毫米,邊緣不整齊,淡棕色或淡黃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中間略具維管束點,仔細觀察時可見砂礫樣的光亮。縱切片常見花紋。導管不規則,富粉質,微有彈性,用水潤溼後,手摸之有光滑感。以淡棕色、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

  下列幾種同屬植物的根莖在少數地區亦作土茯苓使用:

  1.暗色菝葜 Smilax lanceaefolia Roxb. Var· opaca A·DC·,產四川,又稱白土苓。

  2.無刺菝葜 S·mairei Levl.,其根莖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雲南則為紅萆薢,參見“紅萆薢”條。

  3.防己葉菝葜S·menispermoidea DC·,產西藏。

  顯微鑑定

  粉末:淡棕色。

  1.澱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8-48μm,臍點裂縫狀、三叉狀、十字狀或星狀,大粒層紋明顯;復粒由2-4分粒組成。

  2.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40-180μm。

  茯苓3.石細胞矩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長方形或類三角形,直徑25-128μm,壁厚8-48μm,有的厚薄不均勻,孔溝大多細密並分枝。

  4、纖維梭形,短者似石細胞,大多一端鈍圓,另端尖細,直徑22-72μm,壁極厚,約至35 μm,有的壁厚薄不勻或一邊稍薄,孔溝短而較密,胞腔寬狹不一。

  5.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48μm,具緣紋孔大多橫向延長作梯狀排列。另有螺紋及具緣紋孔管胞。此外,鬚根中內層細胞時可察見,長條或長方形,直徑約至50μm,壁三邊極厚,木化,一邊菲薄,孔溝長而不規則分叉。

  產品質量:成品以足幹,去淨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

  理化鑑別

  1、取該品粉末1g,加水10ml,在60度水浴上加熱10min,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

  ① 取濾液2ml,置帶寒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多數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不明顯減少。***檢查皁甙***

  ② 取濾液2ml置試管中蒸乾,加醋酐0.5ml,再沿試管壁加濃硫酸,兩液麵交界呈紫紅色環。***檢查皁甙***

  2.薄層色譜取該品粉末5g,加乙醇50ml,於水浴中迴流1h,放冷,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殘渣加稀硫酸20ml,迴流水解3h,放冷,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併氯仿液,用少量水洗去殘存的酸,脫水後,蒸去氯仿。殘渣加少量已烷溶解,作供試液。以薯蕷皁甙元、替告皁甙元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7.5%硝酸銀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9:1***展開。用飽和磷鉬酸的乙醇溶液噴霧後,於110度烘5min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