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三個高峰期和特徵

  中國茶文化有三個高峰期,那麼你們知道茶文化的三個高峰期是什麼朝代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唐代時期: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會環境:其主導旋律是積極向上、奮發進取、自信心十足。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下出現一位重要人物陸羽,他提倡以“和”為哲學的中國茶道打下了基礎。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表現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現如:***以茶供祖、以茶釋經、以茶養生、辦茶會、寫茶詩***並精心研究製茶枝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

  宋朝時期:中國茶道興於唐朝後,到宋朝發展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鼎盛時期。中國茶葉生產的規模和質量,在宋朝都要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其茶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歷代當權者對茶都情有獨鍾,宮廷嗜茶的風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極尊顯的聖壇,茶道也成了高尚娛樂。

  二、民間鬥茶的興起。鬥茶又稱為“茗戰”,通過比賽來評比茶葉質量的優劣。鬥茶源於唐代的宮廷,到了宋代民間廣為流行,並發展成為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人人樂此不疲的時尚。鬥茶、競藝、鑑水、賞器從實踐中發展了中國茶道,鬥茶的藝術至遲在南宋末年傳到了日本。

  明朝時期:明代是茶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時代,也是因襲與創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規範異彩分呈的時代。

  茶文化的高峰期介紹

  唐代時期: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會環境:其主導旋律是積極向上、奮發進取、自信心十足。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下出現一位重要人物陸羽,他提倡以“和”為哲學的中國茶道打下了基礎。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表現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現如:***以茶供祖、以茶釋經、以茶養生、辦茶會、寫茶詩***並精心研究製茶枝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

  宋朝時期:中國茶道興於唐朝後,到宋朝發展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鼎盛時期。中國茶葉生產的規模和質量,在宋朝都要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其茶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歷代當權者對茶都情有獨鍾,宮廷嗜茶的風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極尊顯的聖壇,茶道也成了高尚娛樂。

  二、民間鬥茶的興起。鬥茶又稱為“茗戰”,通過比賽來評比茶葉質量的優劣。鬥茶源於唐代的宮廷,到了宋代民間廣為流行,並發展成為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人人樂此不疲的時尚。鬥茶、競藝、鑑水、賞器從實踐中發展了中國茶道,鬥茶的藝術至遲在南宋末年傳到了日本。

  明朝時期:明代是茶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時代,也是因襲與創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規範異彩分呈的時代。

  中華茶文化的第三個高峰的概述

  ***1***泡茶道形成與流行

  明太祖朱元璋罷貢團餅茶,促進了散茶的普及。但明朝初期,延續著宋元以來的點茶道。直到明朝中葉,飲茶改為散茶直接用沸水沖泡。明人文震亨《長物志》雲:“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試之法,亦與前人異。然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明人沈德符的《野獲編補遺》載:“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並流行,一直流傳至今。

  ***2***茶書的大量撰述

  現存明代茶書有三十五種之多,佔了現存中國古典茶書一半以上。他們是朱權《茶譜》、顧元慶《茶譜》、吳旦《茶經水辨》、吳旦《茶經外集》、田藝蘅《煮泉小品》、徐忠獻《水品》、陸樹聲《茶寮記》、徐渭《煎茶七類》、孫大綬《茶譜外集》、陳師《茶考》、張源《茶錄》、屠隆《茶說》、陳繼儒《茶話》、張謙德《茶經》、許次紓《茶疏》、程用賓《茶錄》、熊明遇《羅岕茶記》、羅廩《茶解》、馮時可《茶錄》、聞龍《茶箋》、屠本畯《茗笈》、夏樹芳《茶董》、陳繼儒《茶董補》、龍膺《蒙史》、徐勃《蔡端明別記》、徐勃《茗譚》、喻政《茶集》、喻政《茶書全集》、黃龍德《茶說》、萬邦寧《茗史》、程百二《品茶要錄補》、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馮可賓《岕茶箋》、鄧志謨《茶酒爭奇》。其中嘉靖以前的茶書只有朱權《茶譜》一種,嘉靖時期的茶書五種,隆慶時期一種,萬曆二十二種,天啟、崇禎六種,僅萬曆年間茶書就超過明代茶書的一半以上。

  ***3***紫砂茶具勃興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說:“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

  明中期至明末的上百年中,宜興紫砂藝術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紫砂壺造型精美,色澤古樸,光彩奪目,成為藝術作品。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一砂罐,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名貴可想而知。

  從萬曆到明末是紫砂器發展的高峰,前後出現“四名家”、“壺家三大”。“四名家”為董翰、趙樑、元暢、時朋。董翰以文巧著稱,其餘三人則以古拙見長。“壺家三大”指的是時大彬和他的兩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時大彬在當時就受到“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豔說大彬壺”的讚譽,被譽為“千載一時”。李仲芳制壺風格趨於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漢方、提樑卣等。

  此外,李養心、惠孟臣、邵思亭擅長製作小壺,世稱“名玩”。歐正春、邵氏兄弟、蔣時英等人,借用歷代陶器、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紋飾製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廣為流傳。

  明代的茶事詩詞雖不及唐宋,但在散文、小說方面有所發展,如張岱的《閔老子茶》、《蘭雪茶》,《金瓶梅》對茶事的描寫。茶事書畫也超邁唐宋,代表性的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丁雲鵬、陳洪綬的茶畫,徐渭的《煎茶七類》書法等。在晚明時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猜你感興趣:

1.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在哪個朝代

2.茶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3.一些茶文化公園的介紹

4.茶文化和茶道的歷史是什麼

5.高二地理期中試卷文科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