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是哪個時期

  在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發展史上,元明清是一個重要階段,無論是在茶葉的消費和生產,還是在飲茶技藝的水平、特色等各個方面,都散發著令人陶 醉的文化魅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在唐代。

  ***1***茶文學興盛

  大唐是文學繁榮時期,同時也是飲茶習俗普及和流行的時期,茶與文學結緣,造成茶文學的興盛。唐代茶文學的成就主要在詩,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詩 人都寫有茶詩,許多則是膾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錢起、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韋應物、孟郊、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無不撰有 茶詩。尤其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千古絕唱,為古今茶詩第一,“盧仝七碗”成為茶文學的經典。

  ***2***煎茶道形成與流行

  中國茶道的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形成於中唐的煎茶道,陸羽《茶經》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礎。“茶道”首見於陸羽的至交、詩人、茶人釋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 君》詩,“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楚人陸鴻漸為《茶論》,……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 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煎茶道形成於八世紀後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廣泛流行於九世紀的中晚唐,並遠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3***茶書的創著

  茶書的撰著肇始於唐,現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廙《十六湯品》、毛文錫《茶譜》。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溫庭筠《採茶錄》。

  陸羽《茶經》的問世,奠定了中國古典茶學的基本構架,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茶學體系,它是茶葉百科全書,是茶學、茶藝、茶道的完美結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繪畫、書法的出現,茶館也在中唐產生,茶具獨立發展,越窯、邢窯南北輝映。唐代文化發達,宗教興盛,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終於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並在中晚唐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茶文化的延續發展期

  元代雖然由於歷史的短暫與侷限,沒能呈現文化的輝煌,但在茶學和茶 文化方面仍然承續了唐宋以來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創新。原來與茶無 緣的蒙古族,自入主中原後,逐漸接受茶文化的薰陶。蒙古貴族尚茶,刺激 了茶葉的生產,促進了茶藝的提高。元代茶文化特色主要有兩個方面。

  元代已開始出現散茶。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民間則以散茶為主。 由於散茶的普及,茶葉的加工製作開始出現炒青技術,花茶的加工製作也形 成完整系統。漢蒙飲食文化交流,還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飲茶方式,開始出現 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這些為明代炒青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 礎。這是其一。

  元代對知識分子不尊重,很長時間停辦科舉,仕途也很險惡,許多文人 以茶詩文自嘲自娛,還以散曲、小令等借茶抒懷。如著名散曲家張可久棄官 隱居西湖,以茶酒自娛,寫《寒兒令•春思》言其志;喬吉感慨大志難酬,“萬 事從他”,卻自得其樂地寫道“香梅梢上掃雪片烹茶”。茶入元曲,茶文化因 此多了一種文學藝術表現形式。這是其二。

  明代飲茶風氣鼎盛,是中國古代茶文化又一個興盛期的開始,其特色主 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形成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歷史上正式以國家法令形 式,廢除團餅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 十六日下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從此向皇室進貢的只要芽葉形的 蒸青散茶。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自然蔚然成風,並且將煎煮法改為隨衝 泡隨飲用的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從此改變了我國千古相沿 成習的飲茶法。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發展高峰。紫砂茶具始於宋代,到了明代,由於受 到橫貫各文化領域潮流的影響、文化人的積極參與和倡導、紫砂製造業水平 的逐步提高和即時沖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種原因,而逐漸走上了繁榮之路。

  宜興紫砂茶具的製作,相傳始於明代正德年間,當時宜興東南有座金沙寺, 寺中有位被尊為金沙僧的和尚,平生嗜茶,他選取當地產的紫砂細砂,用手 捏成圓坯,安上蓋、柄、嘴,經窖中焙燒,製成了中國最早的紫砂壺。此後,有 個叫龔***供***春的家僮跟隨主人到金沙寺侍讀,他巧仿老僧,學會了制壺技 藝,所制壺被後人稱為“供春壺”,視為珍品,有“供春之壺,勝如白玉”之說, 供春也被稱為紫砂壺真正意義上的鼻祖,第一位制壺大師。到明萬曆年間, 出現了董翰、趙樑、元暢、時朋“四家”,後又出現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 大壺中妙手”。明代人崇尚紫砂壺幾近狂熱的程度,“今吳中較茶者,必言 宜興瓷”,“一壺重不數兩,價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可見明人 對紫砂壺的喜愛之深。

  三是為茶著書立說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中國是最早為茶著書立說的 國家,明代達到又一個興盛期,而且形成鮮明特色。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 朱權於1440年前後編寫《茶譜》一書,對飲茶之人、飲茶之環境、飲茶之方 法、飲茶之禮儀等作了詳細的介紹。陸樹聲在《茶寮記》中,提倡於小園之 中,設立茶室,有茶灶、茶爐,窗明几淨,頗有遠俗雅意,強調的是自然和諧 美。張源《茶錄》中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這 句話簡明扼要地闡明瞭茶道真諦。明代茶書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以整 理、闡述和開發,其創造性和突出貢獻在於全面展示明代茶業、茶政空前發 展和中國茶文化繼往開來的嶄新局面,其成果一直影響至今。

  到了清代,其茶文化的主要特點:

  形成了更為講究的飲茶風尚。清朝滿族祖先本是中國東北地區的 遊獵民族,以肉食為主,進入北京成為統治者後,養尊處優,急需消化功效大 的茶葉飲料,於是普洱茶、女兒茶、普洱茶膏等,深受帝王、后妃、吃皇糧的貴 族們喜愛,有的用於泡飲,有的則用於熬煮奶茶。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一 生與茶結緣,品茶鑑水有許多獨到之處,也是歷代帝王中寫作茶詩最多的一 個,晚年退位後,在北海鏡清齋內專設“焙茶塢”,悠閒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