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種植北方黃芪的基本方法

  我國北方黃芪人工栽培開發潛力大,那麼北方黃芪的種植技術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北方黃芪種植方法,一起來看看。

  北方黃芪種植方法

  一、選地整地:根據東北黃芪的生長習性選擇排水良好,有一定坡度表層富含腐殖質、中下層含有砂礫透水性強的林地腐殖土。多年熟地應採用全面深鬆機對耕地進行一次全面深鬆,深鬆深度40—50公分,以打破犁底層,創造一個有利黃芪主根深扎的耕層條件。

  為實現優質高產,畝施農家肥2—3噸,過磷酸鈣25—30公斤,施肥後將耕地打成45公分小壠以備播種。

  二、播種方法:黃芪用種子繁殖,可分直播與育苗移栽兩種方法。小面積栽培可採用育苗移栽方法其產量較直播高30—50%。

  黃芪種子具有硬實性,一般情況下硬實率可達40—80%以上,播前應對種子進行處理,方法可按兩分種子一分篩過的河砂混拌均勻後磨擦10—15分鐘,播種時可混沙播。

  播種分春播和夏伏播。墒情好的田塊可進行春播,播種應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進行。壟播可採用條播、點播均可。育苗田可打高畦,寬度以1.3—1.4米,畦田高35—40公分左右,播種也可採用撒播方法。直播田畝播種量2—3公斤,復土深度以2公分左右為宜。為實現優質高產,壟距應在40—45公分左右。播後應及時鎮壓,以防跑墒。

  移栽可在播種當年10月上、中旬進行,選根條長、粗壯、無病蟲害的優質苗進行移栽。行距40—45公分,栽苗時用鐵鍬在壟上開斜溝,斜栽苗2棵,下穴與上穴穴距15公分即可。每畝約用黃芪苗15000—20000株。栽後進行一次鎮壓。

  三、田間管理:黃芪幼苗生長緩慢,應加強鬆土除草,並間去弱苗和過密的苗子。當苗高10公分左右時,直播田按株距10公分定苗。一個生長季節內需除草3—4次。幼苗和返青期需水較多,雨季應特別注意排水,否則易爛根。定苗後,應增施一些化肥,一般畝施二銨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花期畝施二按5公斤。

  四、病蟲害防治:白粉病是危害黃芪的主要病害,一般入伏後在高溫高溼條件下易發生。可採用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劑1:120份波爾多液,以及多菌靈、託布津800—1000倍液,每隔半月左右在葉面噴施一次,多菌靈、託布津在盛夏發病期7—10天噴施一次。蟲害以食心蟲為主,常鑽入莢內食害莢果中乳熟的種子,可用敵敵畏、敵百蟲、樂果等藥劑從開花到結果期噴施2—3次。

  五、採收加工:直播黃芪一般生長三年便可採收入藥,育苗移栽的一般二年便可採收。秋季在9—10月或第二年春季在越冬芽萌動之前進行採挖。大面積種植可用全面深鬆機進行採挖,效果好,速度快,也可用人工刨挖,挖出後抖淨泥土,切去蘆頭和鬚根,晒乾分等打包出售。一般畝產乾貨250公斤左右,畝產值兩三千元。目前東北黃芪種子較貴,也可作為收種田。

  黃芪種植技術

  一、選地、整地

  黃芪是深根性植物,栽培地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地勢高燥、向陽,海拔600米以上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土壤,平地、山坡地均可種植。地下水位高,土壤溼度大,土質粘緊,低窪易澇的粘土或土質瘠薄的砂礫土,均不宜種植黃芪。

  選好地後要認真整地,深耕改土,並結合整地畝施農家肥2500-3000千克,過磷酸鈣25-30千克,餅肥100千克。實踐證明,深耕能加厚活土層,熟化土壤,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促進微生物的活動,加速有機養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利於根系生長。同時,深耕結合增施有機肥料,培肥地力,是奪取黃芪高產的有效措施。

  整地以秋季翻地為好,一般深耕50釐米左右。整後要及時耙耱,清除田間雜草,石礫及殘留物,打碎坷垃,做到地平土細。栽種前再翻耙兩遍,整平耙細後作高畦或壟,畦高25釐米,寬1.2米,溝寬40釐米,畦面整成龜背狀,四周開好排水溝。高畦栽培不但加厚和疏鬆耕作層,排水良好,而且吸熱散熱快,晝夜溫差大,利於黃芪根部發育及營養物質積累。

  二、繁殖技術

  黃芪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用根頭繁殖,但根頭繁殖形成的黃芪無明顯的主根,側根多,根細,質量差,而且繁殖材料有限,故生產上一般不採用。下面主要介紹黃芪種子繁殖方法。

  1、種子特性:黃芪種子具有硬實性,硬實率一般在40%-80%,播種後出苗率低,播前必須進行種子處理,打破種子的不透氣性,提高播種出苗率。

  2、精選種子:黃芪播種用種子宜選擇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所結的種子為好。要求選用品種純正、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優良單株作母株。在秋天果莢下垂且黃熟,種子變褐時立即採收,隨熟隨採。果莢採回後脫粒晒乾貯存,播種前經水選和風選,除去雜質、癟粒和蟲蛀的種子,選擇顆粒飽滿、褐色有光澤的種子用於生產。

  3、種子處理:方法有三種,可任選一種。***1***水溫變換浸種:在播種前幾天,白天用40℃溫水浸泡,晚上再換冷水,連續處理三個晝夜,撈出後裝入瓦罐內,上用溼布蓋住放在溫暖的地方催芽,3—4天便能發芽,即可播種。也可將種子放在沸水中急速攪拌一分鐘,立即倒入冷水中,水溫準卻至40℃,再浸泡2小時,將水倒出,加蓋溼麻袋悶12小時,待種子膨脹或外皮破裂時播種。***2***機械損傷:按1份細河砂與2份種子均勻混合,放在中等大小的碾子上,鋪3—4釐米厚,碾至種皮起毛刺時為止。碾好後篩取種子,在20℃溫水中浸泡一天,堆漚在溫暖的地方,5天左右發芽,即可播種。注意勿使種子碾搓過度,否則會使胚受傷,種子易受病菌侵染,播後爛種多,出苗率不高。***3***硫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鐘,取出後迅速置流水中沖洗半小時,或用清水多次洗淨種子上殘餘硫酸,稍幹即可播種,發芽率可達90%以上。

  4、播種:播種要搶墒播種,墒情不好的要澆好底墒水。

  ***1***播種時期:黃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種。根據黃芪的生長髮育特點,春播在“清明”前後進行,最遲不晚於“穀雨”,保持土壤溼潤,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6—7月進行,播後7—8天即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後進行。各地氣候條件不同播種時間有差別,應靈活掌握。如南方氣溫高,秋播在9月播種,冬前出苗;北方氣溫低,幼苗抵抗力差,易受凍害,秋播宜在凍前播種,翌春出苗。風沙乾旱地區,春、秋播難保全苗,且春季出苗時易招致害蟲為害,因而採用夏季6—7月播種,則出苗整齊,幼苗生長健壯。

  ***2***播種方式:分直播與育苗移栽兩種方式,直播具有田間管理方便的優點,當前生產上採用較多。但此法用種量大,生長不整齊,影響商品質量和採挖。育苗移栽可以節約用地,移栽後植株生長健壯,根莖生長整齊,便於收穫,而且商品質量好,產量高,近年在生產上應用逐漸增多。①直播:一般採用穴播或條播,也可撒播。穴播的在起好的種植地畦面上按行株距33釐米×27釐米開淺穴,每穴播入種子4—5粒,覆土厚2釐米,畝用種量1—1.5千克;條播的在畦面按行距45釐米開橫溝,溝深3釐米,播種時將種子與草木灰、人糞尿拌勻後,均勻撒入溝內,播後覆蓋細土1—2釐米,稍加壓實,畝用種量2千克左右。②育苗移栽:按行距20—25釐米在育苗地畦面上開橫溝,溝深3釐米,播幅10釐米,將種子與草木灰拌勻後均勻播入溝內,覆土厚2釐米,稍加鎮壓,澆透水,畦上蓋草保溫保溼。氣溫在14—15℃,溼度適宜時,10天左右即可出苗,畝用種量10—15千克。春季育苗時,為提溫保墒,最好用小弓棚覆膜進行育苗,氣溫低時可加蓋草簾保溫。夏季育苗在幼苗出土後為防止日晒及保持苗床溼度,須架設棚簾或用黑網進行遮蔭,廕庇度以50%左右為好。陰雨天及夜間,需將蔭簾揭去,使幼苗接受露水。

  幼苗出土後,要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適時拔除過密和瘦弱的幼苗。當苗長至13—15釐米,根長15釐米時即可移栽。移栽前最好將大小苗分開,以防止大苗欺小苗,然後按行距20—24釐米,株距12釐米開穴,每穴栽苗1—2株,主根受傷後易形成雞爪芪,影響商品質量。栽時要整根挖出、勿傷根,使根部自然展開,不宜彎曲,回土壓實。移栽宜在陰天或晴天的午後和傍晚進行,雨後移栽成活率較高。幼苗移栽或定植後,應立即灌水或噴水,以利成活。一般每畝栽苗2萬株左右。

  三、田間管理

  1、間苗、定苗、補苗:

  無論是直播或育苗,苗出齊後,都要進行行間定苗。間苗要早,以免植株擁擠互相遮蔭,爭肥奪水。黃芪一般間苗2—3次,第一次在苗高6釐米時進行,第二次在苗高10—12釐米時進行,然後進行定苗。穴播的每穴留苗3—4株,條播的每隔10—12釐米留壯苗1株,育苗每2—3釐米留苗1株***可將間出的大苗移栽,讓小苗繼續生長***,剔除弱苗、小苗、病苗,留壯苗。定苗時,若有缺苗,應進行補植,補苗需在陰天或晴天的午後或傍晚進行,用苗可事先培育或從間下苗中選用。栽後注意澆水。補植之苗多分枝,故缺苗過多時,最好用催過芽的種子重新播種。

  黃芪以根入藥,其產量由單株根重和單位面積上植株數量兩個因素構成。近幾年栽培實踐表明,適當密植可以增加葉面積指數,能適當提高黃芪產量,但根重有所下降,黃芪品質有所降低,綜合考慮,黃芪畝種植密度應以1.8萬—2萬株左右為宜。肥水條件好,土壤肥沃,養分充足的可適當密植;肥水條件差,養分不足的應稀一些。

  2、中耕除草:

  黃芪幼苗生長緩慢,出苗後往往草苗並長,若不注意,很易造成草荒,因此應及時除草。除草一般結合中耕進行。中耕可疏鬆土壤,切斷土壤毛細管,防止水分蒸發,起到防旱保墒的作用。大雨和久雨之後,中耕又起到散墒除澇的作用。民俗“鋤頭有水”、“鋤頭有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中耕一般每年進行3—4次。苗高5釐米左右時結合間苗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高7—8釐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定苗後進行第三次中耕,以後視田間雜草情況進行。第二年以後於4月、6月、9月各中耕一次。中耕深度一般按苗期淺,成株深,苗旁淺,行中深的原則進行,做到不傷苗,不埋苗,不傷根,不留草。鋤細、鋤勻,不漏鋤。

  3、追肥:

  黃芪喜肥。除了施足基肥,為了滿足不同生育期對養分的需要,提高產量,在生長第一、二年,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一次追肥結合第二次中耕除草進行,要輕施和偏施,小苗多施,大苗少施,以促小苗趕大苗,變弱苗為壯苗,達到苗齊、苗勻、苗壯的目的。一般畝施人糞尿1000千克或用硫酸銨15千克兌水澆施。第二次結合第三次中耕除草進行,每畝用堆肥15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銨10千克混合均勻後在行間開溝施入,施後覆土。第三次在入冬苗枯後每畝用廄肥2000千克加過磷酸鈣50千克、餅肥150千克後混合拌勻施入田間,施後培土防凍。

  4、灌溉排水:

  黃芪苗期耗水量少,為促進根系下扎,增加根部長度,提高黃芪產量,在足墒播種的情況下,可以不澆水。若底墒不足,天氣乾旱,應用小水或隔行灌溉,切勿大水漫灌。在結果種熟期,如遇高溫乾旱,也應及時灌水,促使種子正常成熟,降低硬實率,提高種子質量。雨季土壤溼度過大,會導致根部腐爛,易積水的地塊應注意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溼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長。

  5、打頂、摘蕾打頂摘蕾可以打破主莖頂端的生長優勢,抑制黃芪株高,控制地上植株生長,減少養分消耗,促進根部生長,提高黃芪產量,是黃芪高產栽培的一項重要內容,據生產調查,一般可增產15.4%左右。

  摘蕾一般於6月中旬出現花蕾時,將其摘除,通常每年摘蕾3—4次。打頂則要“適時”,打頂過早,會影響地上部分生長,降低葉面積係數,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產量,打頂過晚,則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根據黃芪生長髮育特點,適時的打頂時間宜在7月下旬。

  6、越冬期管理:

  黃芪是多年生植物,從地上部枯萎,根頭越冬芽形成到第二年返青前需要經歷180—190天左右,搞好這一階段的管理工作對黃芪第二年生長髮育至關重要,生產上要採取必要措施,做好黃芪的越冬管理工作。

  ***1***清理田園:冬前黃芪地上部枯萎後,要及時清除枯枝落葉,並集中燒燬或堆漚,消滅越冬病蟲源,減少翌年病蟲害的發生。

  ***2***施肥培土:冬季枯苗後,每畝用腐熟廄肥2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餅肥150千克混合拌勻後平鋪在根頭上,再深挖理通溝道,將溝泥覆蓋於肥料上,以防止根部受凍。

  ***3***灌水防凍:因水的比熱較大,灌水可提高土壤的熱容量,有一定的防凍作用。灌水宜在立冬前一次灌透。

  7、適時採收:

  黃芪長到第3年便可以收穫。收穫過早,黃芪質量差;年久不收,極易黑心或木質化。採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時進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發前進行,因此時根生長充足,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黃芪產量高。採收時要深挖,不要傷根,防止挖斷主根,影響藥材產量與質量。南方多雨地區,為減少爛根損失,最好當年收穫。

  黃芪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