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文化的關係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茶文化的故鄉,中國人飲茶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那麼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呢?它與中國儒釋道文化的關係又是什麼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之性——靜

  茶葉常年生長在寂靜的山坡上,靜乃茶之本性。茶的這種本性恰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強調的靜不謀而合,而大受人們推崇。

  儒家是以“靜”為本,強調以虛靜之態作為人與自然萬物溝通的渠道。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審美觀就是主張“閒和、嚴靜、趣遠”的高逸境界;理學家程顥也寫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指出:“茶之為物”其品性和功效之一就是“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即沖淡閒潔的茶性和高雅的神韻會將人匯入“靜”的境界。儒家的藝術觀也就由此而注入到了茶道的精神中去了。

  道家把“靜”看做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特徵。靜虛則明,明則通。比如《老子》中說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莊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境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入虛靜的狀態就能洞察一切。因此,道家特別重視“入靜”,將它視為一種功夫、一種修養,並將這種虛靜與茶葉自然屬性中的“靜”相融,將道家的思想融入到茶事活動中去。

  佛學中的“靜”也有重要的地位。“禪”字的本意譯成漢文就是“靜慮”,禪宗就是講究通過靜慮的方式來追求頓悟,即以靜坐的方式排除一切雜念,專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間領悟到佛法的真諦。高僧淨空法師曾經指出:“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大智大覺而已,要怎麼才能恢復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靜下來,要定下來,才能夠恢復。”而人們在品茗的過程中所追求的恰恰是這種融佛家於一體的空靈靜寂的禪境。

  茶之魂——和

  “和”是品茶的靈魂,是茶社會功能的核心內容。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茶敬客、以茶定親、以茶睦鄰、以茶贈友、以茶聯誼、以茶求愛、以茶祭祀的傳統。這種“和”的傳統做法與儒釋道強調的“和”是一致的。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中”是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和”是指不同事物或者對立事物的和諧統一,儒家強調中和、和諧、和平、和易、和緩、和煦、和暢、和光、和好、和解、和美、和睦、和氣、和洽、和善、和順、和悅等。

  “和”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經》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法天順地”,將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追求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道家在發現茶葉藥用價值的同時也注意到了茶葉的平和特性,具有導和、致和的功能,於是道家之道也就與品茗之道和諧地融在了一起。

  “和”在佛家思想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佛學強調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倡導和誠處世的理論,勸導世人和睦相處、和誠相愛。佛門飲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漢晉時期許多寺廟就開始種茶、飲茶。僧人們發現茶性平和、沖淡,具有令人清心寡慾、雜念不生等諸多特點,與禪宗的哲學思想有相通之處,有助於他們坐禪悟道。

  茶之韻——雅

  雅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它是在“靜”、“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氣質,所呈現的一種神韻。

  雅是儒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雅的本意包括高尚、文明、美好、規範、正確的內容。儒家的許多著作經常喜歡取名為雅,也喜歡用雅來形容人和事物,如將文人稱為雅士,將高尚的情意稱為雅意,將高雅的興趣稱為雅興,因此也將品茗藝術稱為雅尚。《大觀茶論》就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也說“以茶可雅志”。儒家發現茶道正是“雅志”的一種理想途徑,以茶之雅來培育人志之雅,使茶性與人性相契合,使茶道與人道相交融。

  道家和佛家也講雅,道家的“清”和佛家的“靜”呈現的風韻都與雅密切相連。道家通過“心齋”、“坐忘”來修身養性,佛家則通過“入定”和“靜慮”來修身養性,茶則通過茶藝的實踐活動來修身養性,這些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正是雅的形成過程。可見,儒釋道之雅與茶之雅是驚人一致的。

  如果說,可口可樂是歐美文化的象徵,那麼茶文化則是東方文明的一朵奇葩,它凝結著中國人的基本人性,是一種來自幽深歷史的中庸、含蓄、溫綿和柔韌,它把泱泱大國的文明和智慧集於一葉、溶於一杯,潤澤著世世代代龍的傳人。它是佛、是道、是儒,是書、是詩、是畫,它的神祕、幽智、空靈、淡定、含蓄和執著永遠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

  “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

  “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癒***、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

  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