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發展歷史脈絡

  普洱茶是我國雲南地區的名茶,普洱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普洱茶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普洱茶的發展歷史

  雲南是茶葉的發源地,其茶葉種植歷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時期。由東晉常璩所著的地方誌《華陽國志》可知,商周時期雲南茶葉的種植傳播到巴蜀之地。到了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開發西南,使得雲南的茶葉生產得到較大發展。雲南當地至今仍有茶樹乃“武侯遺種”的傳說。在當地的原始森林中也的確發現了多株i000多年曆史的老茶樹,甚至在雲南思茅地區鎮沅千家寨還發現了一株有2700多年樹齡的老茶樹。這些都證明了雲南茶葉種植的歷史十分悠久。

  兩晉、南北朝、隋朝三個時期,茶葉貿易都是當時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各王朝對茶葉種植都十分重視。到了唐代,樊綽寫了一本<蠻書》,提到了雲南產茶之事,這是普洱茶第一次見諸於歷史文獻中。不過當時不叫普洱茶,而叫“銀生茶”,因為當時的思茅屬,_j南詔國的銀生府管轄。唐貞元‘十年***794***,南詔國在古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設定“利潤城”,普洱茶成為南謂重要的經濟產業。唐乾符六年***879***,南詔國在現在的寧洱縣設定瞼治,取名“步日瞼”,管轄包括“利潤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內的瀾滄江區域。同時,茶隨文成公主進藏,傳入藏區,為以後滇藏茶馬貿易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南宋人李石的《續博物志》中記載.“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時。”

  五代十國時期,大理取代南詔開始統治雲南。大理國將“步日瞼”改為“步日部”,先屬威楚府,後劃歸蒙合鎮管轄。由於兩宋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時常征戰,對戰馬的需求日益擴大,促進了大理一吐蕃一宋三角貿易的發展,也使得茶葉的種植進一步擴大,據《瀾滄縣誌》稱:“班崴大茶樹為北宋栽種。”

  元代,蒙古統治者改“步日”為“普日”,所產茶被稱為“普茶”。由於蒙古族為遊牧民族,並不缺少戰馬,因此茶馬貿易衰落,普茶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元代中期,普茶隨蒙古人西進,傳入俄羅斯。

  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改“普日”為“普耳”,劃歸車裡軍民宣慰使司管轄,後“普耳”改稱“普洱”。萬曆年間,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此後普茶定名為“普洱茶”,一直沿用至今。明人飲普洱茶蔚然成風,明代方誌學家謝肇涮著《滇略》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由於明代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邊疆貿易異常繁榮,普洱茶發展迅速,思茅和普洱成為茶葉的加工和集散中心,並以此為中心向外輻射形成了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原地區、西藏地區及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地區、東南亞,甚至歐洲。

  清代是普洱茶發展的一個高峰。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正式設立,管轄包括現今普洱市及西雙版納州在內的大片地區,並將普洱茶納為貢茶,由此開始了普洱茶的大發展時期。乾隆時期,普洱茶行銷天下,名動海內,成為官府的重要稅收來源。據《普洱府志·食貨》記載,“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納茶六七千馱***每馱60公斤計,合36萬-42萬公斤***,如山作茶者***指茶商及工匠***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普洱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再次興旺起來。

  20世紀前半期,普洱茶因國內戰亂連連,幾度興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再次步入發展正軌。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普洱茶都是作為出口創匯商品銷往東南亞以及港澳臺地區,內銷很少。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內普洱茶熱漸漸興起,品飲普洱茶成為時尚、養生之選,普洱茶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帶動了整個普洱茶產業的發展。

  普洱茶由來的傳說

  普洱茶作為歷史悠久的名茶,關於它的故事和傳說長期流傳不休。“武侯遺種”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個。

  雲南民間傳說,古六大茶山的茶樹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武侯諸葛亮所種,古六大茶山的名字也是武侯留物賜名所得。傳說諸葛亮南征之時,蜀國軍隊進入倚邦、易武等地時,將士不時患眼疾,藥物供應不上,軍隊戰鬥力漸漸喪失。諸葛亮為此憂心忡忡。某日,諸葛亮登高嘹望,隨手將隨身攜帶的手杖插於土中,手杖竟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青枝綠葉。鐲軍將士採其枝葉煎水飲用和洗眼以後,眼疾痊癒。那手杖長成的樹就是茶樹,人稱茶王樹。還有一溉為,諸葛亮班師回朝時,部分將士不願北歸,因此諸葛亮將他們安置在古六大茶山區域內,並教他們種植茶樹,以茶換物,以維持生計。民間傳說認為,茶樹是諸葛亮遺留下來的,因此當地人民將諸葛亮視為“茶祖”,將古茶樹視為神樹,並經常以酒水祭祀。據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記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磚、六日曼撤,閣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山有茶王樹,較五茶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

  至於古六大茶山的來歷,據清代古籍《普洱府志古蹟》記載,六大茶山的名字是因諸葛亮遺器而得:“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悠樂,置銅鉧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蹬,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名其山。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雲南茶葉種植的歷史遠早於三國時期,因此“武侯遺種”之說難以成立。而且文獻表明諸葛亮南征並未到達思茅、寧洱地區,因此這個傳說多為虛構,是後人穿鑿附會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