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文章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飲茶的習慣最早起源於中國,如今飲茶更成為世界性的風尚。茶,作為世界三大健康飲品之一,足跡遍佈了整個世界。而各個地區的飲茶習俗、文化又有著爭奇鬥豔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國家的不同價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茶詩入禪

  東贏玉露甘清香,欏伽紫茸南方良。

  茶經昔讀今茶史,欲喚無涯認故鄉。

  ***說明:日本寧治產玉露茶甚佳,斯里蘭卡***古稱欏伽***產紅茶有名於世。這首詩從讚頌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蘭卡***欏伽***紫茸茶入手,佔出了中國茶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欲喚天涯認故鄉”。***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茶業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製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後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並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

  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說:“茶是中國繼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茶以人興,人伴茶名。現在五大洲有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全世界50多億人口中大多數人喜歡飲茶,茶和茶文化覆蓋了全球。

  中國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1.物態文化

  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儲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2.制度文化

  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3.行為文化

  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4.心態文化

  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髮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於經濟史學科研究範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於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範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2

  茶道的步驟看茶道文化發展

  中國茶道文化發展從茶道的步驟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①煎茶。②鬥茶。③功夫茶。他們都是從不同時期的茶道的步驟而反映出來中國茶道文化發展路程。

  煎茶茶道的步驟: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煎茶這個詞起初是表達一個製造食用茶的一道兒工序,即用水煮蒐集的嫩茶葉。茶東渡東洋長遠,蒸汽殺青技術在中國基本被OUT了。炒青技術在中國綠茶生產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茶這個詞在中國也變得比較生疏起來。後來煎茶就漸漸被用來指代一個茶的品種了,即通過蒸汽殺青年工人藝耳制的的綠茶。今日我們所謂煎茶就是以蒸汽殺青製作而成的綠茶中的一種。 蒸青煎茶的工藝過程分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乾燥等工序。

  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逼火”,並且經常翻動,“屢其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煮茶時,當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味,併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雲母”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接著繼續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湧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

  鬥茶茶道的步驟:又叫“鬥茗”、“茗戰”,它是古時有錢有閒文化的一種“雅玩”。鬥茶源於唐,而盛於宋。唐代每年春季是新茶製成後,茶農、茶客們比新茶優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種比賽活動。鬥茶,必須瞭解茶性、水質,以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鬥茶內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決定鬥茶的優劣有兩項標準:鬥茶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

  功夫茶茶道的步驟: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納茶 開啟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位***沖水過多,溢位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功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衝低斟”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