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茶道茶藝步驟知識

  茶道茶藝文化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並一直被傳承下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第一道——點香: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可修身養性,品如品味人生。”古今品都講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

  第二道——洗杯:冰心去凡塵。

  ,致清致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須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再燙一遍本來就乾淨的玻璃杯,做到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第三道——涼湯:玉壺養太和。

  綠屬於芽類,因為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芽中的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只宜用80攝氏度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會兒,使水溫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清宮迎佳人。

  蘇東坡有詩云:“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潤茶:甘露潤蓮心。

  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就是在開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

  第六道——沖水:鳳凰三點頭。

  沖泡綠茶時也講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第七道——泡茶:碧玉沉清江。

  衝入熱水後,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後慢慢沉入杯底,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仙人捧玉瓶。

  傳說中仙人捧著一個瓶,瓶中的甘露可消災祛病,救苦救難。茶藝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意在祝福好人們一生平安。

  茶道的基本知識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宋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唐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