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茶葉的保質期限是多久

  喝茶的人掌握一些基本的茶葉保質期是很有必要的,那麼你們知道常見茶葉保質時間是什麼時候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常見茶葉的保質期限,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常見茶葉的保質期限

  1、黑茶

  普洱茶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一般而言,生茶的保質期在5年左右,熟茶經過特殊發酵越陳越香,茶葉保質期在15年以上。不同的茶保質期不一樣。像雲南普洱茶,少數民族的磚茶,陳化的反而好一些,保質期可達10到20年。又如武夷巖茶,隔年陳茶反而香氣馥郁、滋味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磚茶,廣西的六堡茶等,只要存放得當,不僅不會變質,甚至能提高茶葉品質。

  2、紅茶

  一般紅茶的保質期都比較短,一般是1年,次摘和秋摘的紅茶保質期為1-2年,錫蘭紅茶保質期比較長,二年的比較多。散裝紅茶的保質期,一般是18個月,一般袋裝紅茶保質期是24個月,罐裝或用鋁箔紙包裝的紅茶可儲存三年左右,紙袋包裝的紅茶可儲存兩年左右。

  3、綠茶

  一般的茶,還是新鮮的比較好。如綠茶,保質期在常溫下一般為一年左右。不過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主要有溫度、光線、溼度。如果存放方法得當,降低或消除這些因素,則茶葉可長時間保質。

  4、白茶

  白茶說是越陳越好,當然也是要在儲存的好的前提下,白茶一般是要密封儲存的,不然會散失其中的水分或者潮溼。儲存好才能達到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

  5、黃茶

  黃茶屬發酵茶類,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所以黃茶與綠茶一樣,保質期都只有一年左右。

  6、烏龍茶***青茶***

  烏龍茶葉保質期沒有明確的規定,茶葉儲存關鍵在於茶葉本身水分含量的高低與小包裝茶所用的包裝材料的防潮效能。能保持茶葉含水率7%以下,在12個月內茶葉品質不會過分陳化;水分在6%以下,用鐵聽全密封成“罐頭食品”一樣,3年內也不會過度陳化;水分含量大於9%的,難保在3個月內不變質。

  茶葉的儲存方法

  1、有條件的可將裝入鐵罐內的茶葉用抽氣機抽去罐內空氣,再焊好封口,如此可貯藏茶葉二三年,如條件不夠,可用熱水瓶膽貯藏,因為水瓶膽與外界空氣隔絕,茶葉裝入膽內,加塞蓋嚴後,以白蠟封口,外包膠布,簡單易行,易於家庭保管。

  2、普通的瓶、罐等保管茶葉,用設有內外雙層蓋或以口小腹大的陶罐為好,可以減少容器內的空氣接觸,容器蓋要與容器身結合嚴密,以防止溼氣進入。

  3、茶葉的包裝材料要求無異味,盛茶容器和使用方法上要儘可能密閉,有良好的防潮效能,減少與空氣接觸,要求存放在乾燥、清潔、無異味的地方。

  4、利用冷藏室或電冰箱貯藏,貯藏時注意將茶葉密封后再放入。

  5、用生石灰或高階乾燥劑,如矽膠吸收茶葉中的水分,保藏效果較好。

  6、利用罐內空氣稀薄及密封后罐內茶葉與外界隔絕原理,將茶葉烘乾到含水量在2%左右趁熱立即裝入罐內,然後再密封,在常溫下也可貯藏一二年。

  茶葉的儲存方法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其獨特的加工過程,尤其是微生物的參與使其具有特殊的中醫藥理功效,其富含茶多糖類化合物被醫學界認為可以調節體內糖代謝***防止糖尿病***、降血脂、血壓、抗血凝、血栓、提高機體免疫力。黑茶富含人體必需的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和糖類等營養成分,被西北少數民族稱為“生命茶”,韓國人稱為“瘦身茶”,日本人稱為“美容茶”,英國人稱為“神祕養身茶”,皆因黑茶的原料成分和特殊加工方法。

  “買來老茶存新茶,存有新茶喝老茶”是黑茶愛好者的基本消費方式。一般來說,現在做的嫩度很好的茶,放上5年以後,滋味就比較醇和甘甜了,當然,新茶也能喝,但味道和老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以前的老茶因原料更精一些,沒有10年的時間,其味不醇。黑茶加工好以後,就靠自然陳化了,因此,黑茶的儲存就顯得比較重要。

  從目前中國大陸不同地區的儲存質量來看,西北乾燥,茶葉變化慢,但茶葉香氣高。湖南地方滋味變化較快,香氣不如西北地方的。浙江地區黑茶加工方式較為精細,黑茶的香氣淡卻純正;廣東地區滋味變化更快,但香氣似欠純。西藏地方可能與海拔高度有關,似嫌陳化過程中氧氣不足,茶葉有苦澀味,值得進一步研究。

  儲存黑茶的條件

  一、陰涼忌日晒。日晒會使茶品急速氧化,產生一些不愉快的化學成分,如日晒味,長時間不得消失。

  二、通風忌密閉。通風有助於茶品的自然氧化,同時可適當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水分不能過高,否則容易產生黴變***,加速茶體的溼熱氧化過程,也為微生物代謝提供水分和氧氣,切忌使用塑料袋密封,可用牛皮紙、皮紙等通透性較好的包裝材料進行包裝儲存。

  三、開闊忌異味。茶葉具有極強的吸異性,不能與異味的物質混放在一起,宜放在開闊而通風的環境中。


猜你感興趣:

1.茶葉的儲存方法

2.葉青茶葉儲存注意事項

3.龍井茶的儲存方法

4.茶葉的功效與作用

5.2016年茶葉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