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常見病的防治方法_鸚鵡飼養方法

  鸚鵡是很受人們歡迎的鳥類,所以我們要了解這種美麗的鳥的常見病,才能更好地飼養它們。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鸚鵡常見病的防治方法。

  鸚鵡常見病的防治方法:骨折

  病原

  籠鳥的骨骼非常脆弱,常因受到驚嚇,而在籠內亂飛亂撞被縫隙夾住腳爪致使受傷;或因捕捉方法不當,用力過猛,造成翅膀、腿部趾骨和脛骨骨折。

  治療方法

  將籠鳥骨折部位用消毒藥水清洗乾淨,把骨折部位慢慢對好,用消炎止痛膏膠布剪成約5毫米的長條,從骨折處的下方開始,先繞一圈,然後向上繞扎,比並應相互重疊約,2毫米。至骨折上方重疊繞扎一週為止。

  繞完後再用兩片薄竹片或鵝羽管***一支羽管對剖成兩半***左右夾註骨折部位,再用膠布固定,然後蓋好籠衣,放置無外界干擾的環境中,餵給易消化的高蛋白飼料。一般經過10—15天,骨折可以癒合,大約20天左右 可拆除包紮物。

  鸚鵡常見病的防治:眼腫症

  病原

  鳥上火或被蚊蟲叮咬後,由於癢便常用爪抓搔,致使發生本病。

  鳥腫眼也可能是內火引起,如長途運輸。尤以牡丹鸚鵡症狀明顯。

  症狀

  病鳥眼部出現紅腫現象,嚴重者視力減弱,甚至失明。

  防治方法

  病鳥應隔離,用金黴素眼膏或紅黴素眼膏點眼,也可用脫脂棉蘸1%硼酸水洗眼,每天洗數次。

  可使用氟哌酸膠囊飲水有療效。如果是鸚鵡熱引起眼疾應注意治療一段時間,使用土黴素、螺旋黴素、氟哌酸飲水,約一週見效。

  1***脂肪過多症:症狀是肥胖,動作遲緩,過肥時體重可能是平時的兩倍上棲架十分吃力,飲水量大,肛門常汙染:野生鳥籠養後,受到環境的限制,運動量較在野外大為降低。山於缺少暇煉。又長期過多地攝食油脂性飼料,容易使鳥體記憶體貯脂肪過多而患脂肪過多症。患脂肪過多症的玩賞鳥,體形肥胖,吹開腹部羽毛能看到皮下一層黃色脂肪,行動遲緩,不再鳴唱,稍—飛即呼吸急促,有的鳥甚至在跳躍過程中突然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是要限制鳥類的飲食,特別是減少飼料中菜籽、蘇子、昆蟲、蠶蛹粉等油脂性飼料和營養粉料的分量,增加青綠飼料的分量。二是增加鳥類的運動量,每天可誘使鳥在籠中飛撲跳躍幾次,並逐漸延長每次的運動時間。

  ***2***啄羽症:籠鳥在育雛期間或群養時,有時會發生相互啄食羽毛、啄肛、啄趾或啄食糞便的惡癖症,造成這種病症的原因除籠內養鳥過多外,主要是飼料單調或調配不適當,鳥類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利礦物質等養分而引起的。

  治療方法:對患啄羽症的鳥應及時分籠飼養,並改變飼料的調配比例,做到飼料多樣化,提供充足的營養飼料,增加蛋黃、青綠飼料和含鈣、疏、磷等礦物質飼料的分量。此外,還可用機械方法防治,即剪個硬紙圈,戴在鳥的脖子上,讓它無法啄羽,這種方法效果十分顯著。

  鸚鵡常見病的防治:尾脂腺炎

  病原

  尾脂腺分泌物中含有青角固醇,塗在鳥羽上,經日光中的紫外線作用,能轉化為維生素D,被鳥面板吸收,有保護羽色豔麗,不透水的作用。有的養鳥者不能讓鳥洗澡或沙浴,

  籠鳥將鳥尾脂腺刮傷等都可以引起尾脂腺發炎。

  症狀

  病鳥表現腺體紅腫,鳥體溫增高,尾部腫大,羽毛豎立,食慾不振,。

  治療方法

  在鳥的尾脂腺部位由前向後輕輕擠壓,將阻塞的腺體和黃白色分泌物擠掉,用脫脂棉擦淨。腺體周圍塗碘酒,3—4天可愈。如果紅腫不退,還可再擠一次,再塗碘酒。病鳥要多喂潔水,增加蘇子和蛋黃等高營養食料,使其體力盡快恢復。

  注意:在治療期間,鳥籠不能隨便移動,忌突冷突熱,保證室內的空氣流通。

  夏季蚊蟲叮咬或外傷後受糞便汙染,或棲架、籠條使鳥趾感染等均可造成本病。表現為腳趾紅腫,起泡或呈瘤狀的突起。有時一隻爪上可出現幾個突起,而且流黃水,表面呈疙瘩狀。

  本病應以預防為主。特別是夏季,籠外應罩尼龍紗,以防蚊子進籠叮咬。病鳥則將趾置於溫水中浸洗,每日1次,並塗磺酒。嚴重者將腫泡用針挑破,塗抹消炎止痛膏即可。

  鸚鵡常見病的防治:趾腫和趾脫落

  病原

  這兩種都是籠養鳥中常見的趾部疾病,多因飼養管理不善,沒有及時清理籠中糞便,籠底汙髒,鳥經常在糞便上行走而發生足趾的區域性感染。另外,外傷和蚊蟲叮咬或冬季凍傷皆可引發此病。

  症狀

  患病初期可見感染區域性紅腫、發熱。行走不便或跛行,有痛感。若未能及時治療,病情便會嚴重,區域性組織開始化膿、壞死,進而致使趾骨脫落,病鳥行走不穩,不能抓捏棲木。

  防治方法

  本病以預防為主,首先應改善飼養管理,堅持每天清理糞便,搞好籠內衛生。寒冷季節,注意防寒保暖。在此基礎上,可用高錳酸鉀水溶液、新潔爾滅水溶液或百毒殺水溶液等擦洗或浸泡患部1—2分鐘,每天2—3次。如病情較為嚴重者,在上述處理後,再用魚石脂軟膏或氯黴素軟膏、四環素軟膏等塗於患部幷包紮起來,同時口服或肌注抗生素或磺胺類等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