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江西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亞熱帶溼潤氣候的特點!使得其飲食也頗具特色!為此,下面小編整理了江西的飲食文化以供大家閱讀。

  江西的飲食文化知識

  江西在秦漢時期,魚米之鄉的特色已趨明顯,據東晉時人雷次宗雲: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於八方。"雷次宗:《豫章記》。江西飲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又取八方精華,從而形成了今日有獨特風味的贛菜。

  江西傳統飲食,據羅金先生研究,具有"兩概括,一綜合"的特點,詳見羅金先生:《江西古代飲食特點》,《江西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羅金先生指出:所謂兩概括,即吳楚飲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飲食文化的概括;一綜合,即俗家飲食與佛道宗教文化的綜合。

  江西屬吳頭楚尾,部分地區又屬越,所以江西人的飲食習慣具有吳、楚、越的特點。

  嗜辣成性,不亞於湖南、四川。贛西地域,連炒盤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們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來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習慣。

  佐以甜味,這原為吳菜風味,但贛撫平原也喜在菜餚中放糖,如紅燒肉、糖醋魚之類,這都屬吳菜風味。

  吃生吃鮮,這又為越菜風味,如贛南、贛東的魚生、魚丸、魚泡、燙鮮蝦、活鯉魚等。贛東屬吳越之"越",贛南屬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風味既含浙江風味,又含廣東風味。廣東人喜食蛇、蛙、鼠,贛南人也喜食之。

  由此可見,江西飲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粵風味,在多種風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江西由於地處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南來北往者絡繹不絕。客商們為江西帶來了全國各地的飲食製作,並融進到江西的飲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飲食具有南北飲食的概括性。如峽江的牛肉炒粉,將西北迴民吃牛肉的習慣與江西人愛吃米粉相結合,形成為一種全國性的大眾小吃;江西的鍋貼餃子,本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產植物油,貼餃時下油多,配餡時下料重,特別薑末、蔥花、胡椒粉、熱水燙麵擀皮,成為獨具特色的江西鍋貼餃。

  江西古代飲食,具有俗家飲食與佛道等宗教飲食綜合的特點。江西以道教為中心,自張道陵於江西創符派道教後,丹爐派道教亦於江西境內傳開,葛玄祖孫先後在江西開爐煉丹。受道教影響,江西飲食很注意養身之道,藥膳成了江西飲食的一大特色。如暴炒枸杞葉、肉炒車前草、木槿花蒸蛋、百合燜肉、油炸天門冬、淮山墩肉等大眾菜,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養身之功效。

  贛菜是由南昌、鄱陽湖區和贛南地區菜構成。這三地菜餚的共同特色是:味濃、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側重鹹、香、辣;在質地上講究酥爛、脆、嫩;在烹調上以燒、燜、蒸、燉、炒見稱。炒菜重油,保持鮮嫩,如贛州名菜"小炒魚"。蒸或燉的菜,保持原汁,不失原味,既保全營養,又有補益,如"清蒸荷包紅鯉魚"、"清燉烏骨雞"。 燜制的菜,酥爛,味香而濃,如久負盛名的"三杯雞"。

  這三地菜餚的不同之處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風味的長處,善於變化,花色品種較多,講究配色造型;鄱陽湖區的菜則以烹製魚、蝦、蟹水產品見長,選料注重活生時鮮,味道清鮮;贛南菜製作精細,注重刀工火候,汁濃芡稠,對鮮魚的烹製有獨到之處,如"小炒"、"魚餅"、"魚餃"素有贛州"三魚"之稱。

  贛菜的菜式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既有各種筵席菜,也有適應家庭便宴和民眾聚餐的菜餚。

  江西筵席菜餚有以魚為主的魚席,也有以鹹鮮兼辣的地方風味菜餚,並配以時令蔬菜、水果,組合新穎,品種繁多。江西傳統筵席的主要菜餚品種有:海蔘眉毛肉丸、三杯雞、紅酥肉、南豐魚絲、文山裡脊丁、清燉武山雞、清蒸荷包鯉魚、炒血鴨、小炒魚、炒石雞等。

  家庭宴會菜式,習慣用全雞、全鴨、全魚製作的菜,此外,號稱四星望月的粉蒸魚就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常用的家宴菜有:白澆鱅魚頭、紅松魚、香菇燉雞、炒米粉、永新狗肉等。

  大眾化菜式亦稱家常菜,這種菜式取料方便,製作簡單,一般家庭隨時都可製作,餐館中也有家常菜的供應,常見的家常菜有:臘肉、米粉肉、家鄉肉、黃瓜拌肚尖、糖醋鯽魚、炒三冬等。

  江西的飲食文化特點

  1、辣

  基本上每道菜都會見到不同的辣椒:有的是新鮮的,有的是乾的紅辣椒,會根據菜的原味來配上不同辣度的辣椒,有點“萬里江山一片紅”的感覺。無辣不成菜,好像成了經典的口傳祕訣了!

  2、原汁原味

  這是每道菜的本色的真實口味,保持主料的味道是每道菜的關鍵,不允許作假,像其他地方的菜,苦的加糖將原味改變,就和做人一樣,必須真實,絕對不允許存在做作與虛偽;所以放辣椒時會根據菜的原味來配料,目的就是這個了,比如夏天苦瓜***又稱“涼瓜”***的,做出來的菜就是苦的,不管是做成雞蛋苦瓜還是其他菜品,可是菜還是苦的,吃完後嘴裡會留下一種涼涼的餘味;還有就是冬天的臘肉,有的會就用蒸,熟透後就會散發出香噴噴的氣味,有點香飄千里的氣勢,吃完後餘香留口;有時也會將蒸熟的臘肉加入辣椒粉和其他佐料加以過火炒,風味就有了香辣的特點。

  3、熟

  乍一看,不知情的人都會不以為然,在大陸,誰家還吃生的不成,不是指一般的生與熟的概念,比如:經常在菜的配料裡面出現的大蒜、姜、辣椒等,必須熟透才行,家鄉的人都不吃生的,一般只要大蒜五分熟都不會吃的,還有很多的主料都是必需做熟才才行,這就是地方口味的特點了。在北京八年的生活,已經習以為常了,也經常可以看到食客們吃生的大蒜、大蔥、甚至是辣椒,在萍鄉絕對是見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

  4、貨真價實

  分量絕對真實,這就是家鄉菜的第一大特點,從來不在乎每道菜的分量,絕對的貨真價實,實惠是外來的客人的第一感覺,也是家鄉人的一大特點;記得本人有一次回老家請同學吃飯,不到一百元人民幣,幹掉了一大桌的美味佳餚,一般在稍微消費水平高一點的南昌或者長沙,也許就該四百到五百元了,更不用說到了京城了,應該在六到八百元人民幣。

的人

1.淺談飲食文化特色旅遊

2.廣東的飲食特色 廣東的飲食文化

3.廣東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4.潮汕地區的飲食文化有什麼特色

5.中國飲食文化禮儀

6.安徽民俗飲食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