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要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那麼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中秋錢塘江觀潮的由來。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自古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省中秋節最具特色的觀光據點。

  古時杭州觀潮,以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因地理位置的變遷,從明代起以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 “錢江秋濤”聞名國內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觀潮之日,尤在農曆八月十八日前後幾天,路上車如水流,人如潮湧。遠眺錢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洶湧的浪濤,猶如萬馬奔騰,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達九至十米,確有“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勢。不同的地段,可賞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觀“一線潮”,八堡看“匯合潮”,老鹽倉可賞“回頭潮”。 錢江觀潮位於杭州東北45公里海寧鹽官鎮。如此壯麗景觀,世上只有二處,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一是錢塘江。為古今中外觀潮者所傾倒,稱為“天下奇觀”。

  中秋錢塘江觀潮的由來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南宋年間的觀潮在錢塘江上六和塔一帶居多之勝景,其潮水的由來,“起始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湧,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也”。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除了在太陽、月亮、地球都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引力最大漲潮原因外,還有其獨特的原因——杭州灣和錢塘江的地形影響。錢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

  潮起的時候海水從寬達一百公里的江口湧入,當溯江上到達六和塔地帶的兩岸逐漸收窄,其湧潮時江潮卻以每秒十幾米的流速向前推進。由於兩岸逐漸收窄,灣內江水迅速提高出現湧潮。而此時錢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擋難於外洩,反而提高了灣內的水位,加強了潮勢。加上浙江沿海一帶夏秋季節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這也助長了潮水的聲勢。

  潮頭便形如立牆,勢若沖天,舉世聞名的觀潮勝景便由此形成。在歷史上的觀潮勝景,當今、自從一幅恢弘鉅作中呈現, 陳鳴樓先生繪製《南宋皇城圖》此圖歷時十年與力求客觀,而為其嚴謹的還原南宋皇城文明歷史,其彰顯中華歷史文明與中華文化的風采!

  《南宋皇城圖》恢弘鉅作不僅是一座飽含民族精神、文化、藝術價值的寶藏,更是一座蘊藏曆史文明的殿堂,其鉅作中主要場景有後宮皇后、嬪妃和宮女太監們前往至六和塔觀賞波瀾壯觀的錢塘江大潮;還有南宋皇帝宋高宗攜眾大臣為岳飛及將士出征餞行;南宋臨安城作為南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在作品中展示了南宋年間的臨安城居“世界大都會”繁榮程度。

  中秋節最佳觀潮時間

  南宋每年農曆8月18日在錢塘江上檢閱水庫,以後沿習成節。除農曆8月18日前後三天觀潮節外,農曆每月初與月中皆有大潮可觀,並可作一潮三看“追潮遊”。

  在中秋佳節前後,八方賓客蜂湧而至,爭睹錢江潮的奇觀,盛況空前,距杭州50公里的海寧鹽官鎮是觀潮最佳處。

  民俗專家介紹說,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武林舊事》中的一段文字則更具體地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氣勢:“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千百年的時光過去了,只有濤聲依舊。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中秋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和海外眾多的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