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上海的弄堂教案及原文

  語文教案的編寫工作直接影響著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的進展和效果!為此,下面就不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滬教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上海的弄堂教案,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滬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作者筆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態、情緒、性情。

  能力目標

  以讀促寫,能運用作者以生活瑣事為元素,通過特寫鏡頭和細節描寫來揭示人們內心世界以及生活準則的寫法寫一個生活片段。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弄堂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用饒有趣味的細節描寫來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態、情緒。

  教學難點:

  以讀促寫,能運用作者以生活瑣事為元素,通過特寫鏡頭和細節描寫來揭示人們內心世界以及生活準則的寫法寫一個生活片段。

  教學準備:

  1、佈置預習

  ***1*** 讀課文,找出描寫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麼樣的生活特色?

  ***2*** 上網查詢有關上海弄堂的資料準備課上交流。

  2、上網查詢有關上海弄堂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

  教學形式:

  異質分組法,把學生分成五人一組,共六組。

  教學過程:

  一、從預習匯入

  教師提問

  1、你住過或看過上海的弄堂房子嗎?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麼樣子的?

  2、老師出示準備好的圖片。學生以個體為單位回答問題***點到即可***,展示自己查詢的資料。從學生的生活體驗談起,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為什麼說:“去過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別處去,會看得懂更多的東西。”?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麼?看懂了什麼?

  學生默讀課文,圈劃,點評,以大組為單位交流。讓學生沉浸文字,整體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語言的基礎。

  三、再讀課文,理解品味

  小組活動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劃出描寫上海弄堂生活場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讀一讀。

  2、在文中,弄堂裡的上海人什麼特點?你認為弄堂與人有什麼關係?

  3、文章為什麼用很多筆墨寫了弄堂的起源?

  教師小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最後大組交流,明確讓學生進一步走入文字,理解品位,把握“從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環境,到上海人的特點,到上海文化”這條主線。

  四、寫法賞析

  老師在讀了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紀錄片,為何會有這種感受呢?

  ***用了頗多生動的特寫鏡頭和饒有興趣的細節描寫來寫弄堂裡的生活。***學生以個體為單位朗讀、感受。

  寫法的總結為練筆做鋪墊。

  五、拓展練筆

  陳丹燕將視角落在弄堂裡平民百姓的生活上,來解讀了弄堂文化,其實在上海的弄堂生活裡還有許多文化,還有許多視角,比如:弄堂遊戲、弄堂小吃……***放照片***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建設,越來越多的弄堂離我們遠去,如今在高樓大廈中、在新建社群裡生活著的依然是上海人,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同學們,你們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樣的場景,體會到的又是怎樣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細節描寫、特寫鏡頭的寫法,寫一段話,描摹一下你們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區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

  滬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上海的弄堂原文

  要是一個人到了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應該要覺得很遺憾。下午時候,趁上班上學的人都還沒有回來,隨意從上海的商業大街上走進小馬路,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樹下有一個個寬敞的***,門楣上寫著什麼裡,有的在騎樓的下面寫著1902,裡面是一排排兩三層樓的房子,毗臨的小陽臺裡暖暖的全是陽光。深處人家的玻璃窗反射著馬路上過去的車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個上海,有超過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絕大多數上海人,是住在各種各樣的弄堂裡。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開著一家小菸紙店,小得不能讓人置信的店面裡,千絲萬縷地陳放著各種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針線,本市郵政用的郵票,各種居家日子裡容易突然告缺的東西,應有盡有,人們穿著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來買。常常有穿著花睡衣來買一包零食的女人,腳趾緊緊夾著踩塌了跟的紅拖鞋,在弄堂里人們是不見怪的。店裡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熱心,他開著一個收音機,整天聽主持人說話,也希望來個什麼人,聽他說說,他日日望著小街上來往的人,弄堂裡進出的人,只要有一點點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閱人多矣。

  走進上海人的弄堂裡,才算得上是開始看上海的生活,商業大街、燈紅酒綠人人體面後面的生活。上海人愛面子,走在商店裡、飯店裡、酒吧裡、公園裡,個個看上去豐衣足食,可弄堂裡就不一樣了。

  平平靜靜的音樂開著;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傳出來燉雞的香氣;有陽光的地方,底樓人家拉出了麻繩,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統統拿出來晒著,新洗的衣服散發著香氣,花花綠綠的在風裡飄,仔細地看,就認出來這是今年大街上時髦的式樣;你看見路上頭髮如瀑的小姐正在後門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縮了水的舊毛衣,用詩芬在洗頭髮,太陽下面那溼溼的頭髮冒出熱氣來;還有修鞋師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著一個高跟鞋的細跟,補上一塊新橡皮,旁邊的小凳子上坐著一個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著一隻腳等著修鞋,他們一起罵如今鞋子的質量和那賣次品鞋子的奸商。

  還有弄堂裡的老人,在有太陽的地方坐著說話。老太太總是比較沉默,老先生喜歡有人和他搭話,聽他說說從前這裡的事情,他最喜歡。

  弄堂裡總是有一種日常生活的安詳實用,還有上海人對它的重視以及喜愛。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從十八世紀在外灘附近有了第一條叫“興仁裡”的上海弄堂,安詳實用,不卑不亢,不過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裡出現了。

  19世紀50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在老城廂起義,上海人開始往租界逃跑,在租界的外國人為了掙到中國難民的錢,按照倫敦工業區的工人住宅的樣子,一棟棟、一排排造了八百棟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發端,到1872年,瑪意巴建起上海興仁裡,從此,上海人開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個大都市,大到就像飯店裡大廚子用的桌布一樣,五味俱全。從前被外國人劃了許多塊,一塊做法國租界,一塊做英國租界,留下一塊做上海老城廂,遠遠的靠工廠區的地方,又有許多人住在為在工廠做事的人開闢出來的區域裡,那是從前城市的劃分,可在上海人的心裡覺得這樣區域的劃分,好像也劃分出了階級一樣,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懷著不那麼友好的態度,彼此不喜歡認同鄉,因此也不怎麼來往。這樣,上海這地方,有時讓人感到像裡面還有許多小國家一樣,就像歐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樣的人,仔細地看,就看出了德國人的板,法國人的媚, 波蘭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著不同的臉相。所以,在上海從小到大住了幾十年的人,都不敢說自己是瞭解上海的,只是瞭解上海的某一塊地方。從早先的難民木屋,到石庫門裡弄,到後來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樣分佈在全上海的九千多處弄堂,差不多洋溢著比較相同的氣息。

  那是上海的中層階級代代生存的地方。他們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有溫飽的生活,可沒有大富大貴;有體面,可沒有飛黃騰達;經濟實用,小心做人,不過分的娛樂,不過分的奢侈,勤勉而滿意地支援著自己小康的日子,有進取心,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識時務,懂得離開空中樓閣。他們定定心心地在經濟的空間裡過著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著可能有的機會,期望更上一層樓。他們不是那種純真的人,當然也不太壞。

  上海的弄堂總是不會有絕望的情緒的。小小的陽臺上晒著家制乾菜、剛買來的黃豆,背陰的北面亭子間窗下,掛著自家用上好的鮮肉醃的鹹肉,放了花椒的,上面還蓋了一張油紙,防止下雨,在風裡嘩嘩地響。窗沿上有人用破臉盆種了不怕冷的寶石花。就是在最***的時候,弄堂裡的生活還是有序地進行著。這裡像世故老人,中庸,世故,遵循著市井的道德觀,不喜歡任何激進,可也並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只是中規中矩地過自己的日子。晚上,家家的後門開著燒飯,香氣撲鼻,人們回到自己的家裡來,鄉下姑娘樣子的人匆匆進出後門,那是做鐘點的保姆最忙的時候。來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地胖起來,因為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來,有一點腫了似的。她們默默地飛快地在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幹著活,現在的保姆不像從前在這裡出入的保姆那樣喜歡說話,喜歡搬弄是非了。可她們也不那麼會伺候上海人,所以,廚房裡精細的事還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調大閘蟹的姜醋蘸料,溫紹興黃酒,然後,女主人用一張大托盤子,送到自家房間裡。

  去過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別處去,會看得懂更多的東西。因為上海的弄堂是整個上海最真實和開放的空間,人們在這裡實實在在地生活著,就是上海最真實和開放的空間,人們在這裡實實在在地生活著,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裡正穿著的塌跟拖鞋穿出來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