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

  財政政策之所以存在傳導機制是由於財政政策手段與政策目標往往處於不同的經濟領域。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主要把握二個問題:

  1、什麼是;2、財政政策主要通過哪些媒介體將財政政策工具的作用傳匯出去?

  1、什麼是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的實施存在著如何從政策工具變數到政策目標變數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特定的傳導媒介使政策系統與經濟環境進行資訊交流,並通過傳導媒介的作用,把政策工具變數最終轉化為政策目標變數***即實現期望值***。財政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就是回答這一問題。

  簡單地說,財政政策傳導機制就是財政政策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各政策工具通過某種媒介體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有機聯絡的整體。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財政政策工具變數經由某種媒介體的傳導轉變為政策目標變數***期望值***的複雜過程。

  2、財政政策主要通過哪些媒介體將財政政策工具的作用傳匯出去?

  財政政策主要通過哪些媒介體將財政政策工具的作用傳匯出去?最為重要的媒介體是收入分配、貨幣供應與價格。財政政策工具變數的改變主要是通過引起上述媒介體中間變數的改變來達到預期目標。這樣,政策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就與傳導機制的作用聯絡在一起。不注重對政策傳導機制的研究,就無法回答財政政策在貫徹執行中的種種效應偏差,並無法解釋財政政策體系的整個作用機理。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政策工具變數調整是如何通過收入分配來傳導的,它們之間如何協調。收入分配的範圍很廣,我們只選擇對整個GDP分配影響最大的個人收入和企業利潤收入分配進行分析。

  政策工具變數的調整,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改變貨幣收入者實得貨幣收入或使貨幣收入者的實際購買力發生變化。對於前者,主要是通過對居民個人徵稅,使其稅後收入減少或通過某種形式的補貼使居民個人的實得收入增加;對於後者,主要是通過貨幣的升值或貶值來進行調節。居民個人收入的變化影響其儲蓄與消費的行為,並影響勞動者生產積極性,在一定的程度上還可能導致勞動者在工作與閒暇中重新作出選擇。例如,開徵消費稅直接影響消費支出,開徵利息稅則可能影響儲蓄行為。再如開徵個人所得稅,當累進稅率達到一定高度時,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在工作與閒暇中重新選擇,產生減少工作***或有效工作***時間增加閒暇時間的替代問題。這樣,就會對總產出產生一定影響。

  政策工具變數調整對企業利潤分配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企業稅後利潤的分配上。體制調整後,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自主權擴大,利潤成為企業追求的主要目標,稅後利潤的多少,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企業稅後利潤的變化,影響企業的生產行為,尤其是企業的投資行為。對於國有企業來說,國家與企業的利潤分配關係不穩定,缺乏必要的規範性措施,往往是導致企業行為短期化的重要誘因,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傾向會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諸如盲目生產、重複建設等一系列問題。

  總之,在總供求波動的背後,主要是收入因素變動影響,而收入的變動是分配的結果,或者說是利益格局調整的結果。財政政策工具正是通過對利益的調整來實現政策目標值。

  其次,再分析政策工具變數調整是如何影響貨幣供應的。撇開財政政策對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存量結構變化的影響不談,集中分折我國財政赤字與貨幣供應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我國的財政赤字具有貨幣擴張效應。理由是:***1***我國過去的赤字口徑是把公債已經計入收入後總收入與總支出的差額,這種型別的赤字又叫“硬赤字”。硬赤字的彌補,只能通過向銀行透支或借款解決。***2***如果中央銀行能壓縮專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在提供財政借款時,不打破年度信貸總規模,那麼財政性貨幣發行不會發生,而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因為,其一,赤字數額是在年終結算時,才能最終知道,而庫款的支撥是在預算執行中就已撥出,當赤字發生時,增加的貨幣已進入流通領域。其二,新的預算年度能否通過壓縮信貸規模促使貨幣回籠,在一般情況下難以做到。要想在原有的信貸規模基礎上壓縮各專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困難重重,強制壓縮可能引起一系列調整,企業方面也會抵制。

  最後,價格為什麼也是財政政策傳導的重要媒介體。在我國,許多財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是通過價格作用體現出來的,或者是與價格相互作用共同發揮調節作用的。長期以來,我國產業部門間的利潤率,存在著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是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重要原因。調整產業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調整利益結構。部門與行業間的利潤率的差別,除了受成本變動等因素影響外,主要與價格政策有關。例如,基礎工業產品與加工工業產品的盈利差別,主要與基礎工業產品的定價偏低、加工工業產品的定價偏高有關。價格不合理往往是制約基礎工業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調整價格,逐步放開價格,是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然而在向市場經濟轉變中,政府對價格的適度控制仍然必要。當然這種控制不單是採用行政手段,如管制物價,而且還應採取經濟的手段,適度地調控物價。在這方面如稅收、補貼等財政政策工具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財政政策效應偏差問題

  主要掌握二個問題:1、財政政策效應偏差的含義型別;2、財政政策效應偏差與財政政策實施過程的關係

  1、財政政策效應偏差的含義型別

  政策效應偏差是指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實際效應與預期效應發生了背離。

  政策效應偏差是一個複雜的政策現象,對於這一政策現象要作具體分析,大致可以把政策效應偏差歸為兩大類:一類偏差是政策實施過程中必然發生的偏差,另一類偏差則是政策實施過程中人為因素造成的偏差。我們把前者稱之為自然偏差現象,後者稱之為人為偏差現象。

  2、財政政策效應偏差與財政政策實施過程的關係及其原因分析

  任何一項財政政策的實施總有一個時間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階段:政策出臺階段、政策完善階段、政策成熟階段、政策蛻化階段。顯然,在這些不同的階段,財政政策的實際效果是不同的。通常,在政策出臺階段和政策蛻化階段,政策效果差一些。而在政策完善階段和政策成熟階段,政策效果好一些。這樣,在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就會出現階段性的政策效應偏差。

  這種政策效應的自然偏差現象,可能是由下列因素引起:新出臺的政策本身尚不完善,舊政策的歷史慣性的干擾,人們對新政策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與理解,新政策的作用機制尚未有效運轉,與其他經濟政策還沒有取得協調或者經濟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等。此外,任何一項財政政策都存在著適應性問題,一項全國性的財政政策的制定,所依據的是一定時期全國經濟穩定與發展的總體狀態,它所要解決的是帶有共性的問題,因而,國家在制定財政政策時主要是提出解決經濟穩定與發展的一般措施和目標,它只是與帶有普遍意義的政策問題相對應。同樣,政策制定者對政策效應的考慮,也只著眼於一般影響、一般後果。然而,由於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從全域性範圍內所認定的政策問題,在區域性地區並不一定都存在,或者程度有差別,而且即使是同一政策問題,從全域性或區域性來看也有許多不同的形成原因。因此,一項帶有全域性性的財政政策在其實施過程中,就會形成政策實際效果的地區差別。

  以上關於財政政策效應自然偏差的論述實際上暗含著三個前提條件:政策設計基本正確;政策工具運用與搭配得當;政策執行主體行為端正。在這些條件嚴格限定下,政策效應的偏差完全與人為因素無關。而事實上,無論是政策目標的選擇,還是政策工具的運用或傳導機制的設計,終歸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當人的主觀意志與客觀實際發生背離時,政策的效應也會發生偏差。人為因素造成的政策效應偏差,最常見的表現是:政策設計脫離實際,政策期望值過高,客觀上難以實現;政策工具缺乏或選擇不當,搭配有誤,使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政策主體行為偏差,使政策貫徹受阻。

  在現實中,財政政策效應的自然偏差與人為偏差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這就需要我們進行仔細的研究和分析,針對不同型別的政策效應偏差,採取截然不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