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有關財政政策的效應分析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把財政政策作為一種常用的巨集觀調控手段,根據各時期經濟形勢的不同,採取了不同型別的財政政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國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計量分析》

  內容摘要:本文以財政政策擠出效應模型為基礎,引用1986-2007年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稅收有關資料,運用VAR模型,得到誤差修正模型,並對序列的格蘭傑因果關係進行了檢驗。結論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變動對私人投資存在負向影響,稅收的短期變動對私人投資存在正向影響,稅收不是導致私人投資變化的格蘭傑原因,私人投資是導致稅收變化的格蘭傑原因,而政府支出與私人投資沒有格蘭傑因果關係。

  關鍵詞:擠出效應 擠入效應 財政支出 稅收 私人投資

  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理論模型構建

  財政政策擠出效應如圖1所示。巨集觀經濟學認為,短期決定國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會總需求。因為社會總供給由於短期價格粘性而固定不變,所以社會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國民收入逐漸增加。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中,社會總需求由三部分組成,即:居民消費C、企業投資I和政府支出G。在國民經濟執行中,如果個人消費和私人投資不斷下降,為了保持國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政府就可以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拉動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但是在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LM曲線保持不動,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使IS曲線移動到IS',可以看到收入從Yo增加到Y'。如果利率不變,收入可以從Yo增加到Y'',但是由於利率提高到i1,擠出部分私人投資,所以收入只能增加到Y',Y'Y''就是擠出的部分。政府財政政策的擴張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資的機會成本將增加,從而擠出私人投資,導致政府擴大需求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降低。這就是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模型。

  擠出效應是政府支出行為形成對私人部門的負的外部性造成的,這種負的外部性通過利率變數來傳導。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於支出乘數的大小、貨幣需求對收入的彈性大小、貨幣需求對利率的彈性大小和投資對利率的彈性大小。當然,擠出效應主要取決於貨幣需求對利率的彈性和投資對利率的彈性,在“IS-LM”圖形中,就是決定於IS和LM曲線的斜率。LM曲線的斜率越小,擠出效應就越小,特別是當LM曲線是一條水平線時,這時利率不變,即在凱恩斯陷阱區域,擠出效應為零,政府具有完全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應;LM曲線的斜率越大,擠出效應就越大,特別是當LM曲線是一條垂直線時,這時利率上升非常高,即在古典區域,擠出效應將無限大,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應等於零。

  為了克服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可把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混合使用,這樣使得市場利率水平保持不變,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擠出效應的模型表明,政府在對經濟執行進行巨集觀調控時,必須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減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財政政策擠入效應概述

  除了以上提到的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財政政策也有擠入效應,它是指政府採用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能夠誘導民間消費和投資的增加,從而帶動產出總量或者提高就業量的效應,表現在:政府對公共基礎事業增加投資會改善地方的投資環境,引起私人投資成本的下降,產生正的外部性;政府用財政收入為居民提供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障,可以形成人們對未來的良好預期,從而引起儲蓄減少、消費和投資增加等一系列有利於國民經濟良好執行的行為。形成財政政策擠入效應的原因是隨著總需求的增大,企業外部的隱性成本下降,外在經濟會使企業產生一定程度的利潤空間,這樣即使在利率提高或者說企業籌資成本提高時,企業也會增加自主性投資。比如在鋼鐵銷售價格被限定時,鋼鐵供應可能會發生短缺,如果政府支出旨在改善鋼鐵行業的供給結構,那麼企業有可能增加投資,增加供給。所以政府的財政支出行為必須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為企業的生存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能很好地發揮財政政策的擠入效應。

  我國財政政策擠出、擠入效應實證分析

  本文選擇四個變數:財政支出***G***,稅收***T***,私人投資***PI******包括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所有變數均採用年度時間序列,樣本範圍是1986年到2007年,由於資料很大,所以對原始資料採用對數變換法。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各年《中國統計年鑑》。動態計量經濟學的向量自迴歸***VAR***模型是分析財政支出效應的理想工具。實證過程如下:

  ***一***單位根檢驗

  VAR模型的分析結果嚴格依賴於隨機擾動項為白噪聲序列這一假設條件,而且協整檢驗也是針對非平穩時間序列提出的。首先利用單位根檢驗判斷各序列平穩性,結果如表1所示,說明所有變數序列都是二階差分平穩的。因此,可以判斷所考察的時間序列都是二階單整的。由於各序列均為同階單整,下文可以通過建立VAR模型進行協整關係檢驗。

  ***二***協整關係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關係檢驗有兩個優點:一是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利用非平穩時間序列建立模型出現的偽迴歸問題;二是協整關係具有明確的經濟含義,它表明變數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係,因此可以利用協整檢驗考察變數之間的長期影響。

  在確定VAR模型的滯後階時,利用AIC準則和SC準則,並採用滯後結構***Lag Structure***診斷,最終確定的滯後階數為3階。根據Johansen***1988、1991***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於VAR方法的協整關係檢驗結果***僅給出了第一、第二大特徵根***。

  首先,三變數的協整關係檢驗結果顯示,第一個跡統計量值均大於5%的顯著水平下臨界值,可知第一個原假設被拒絕,第二個統計量值小於臨界值,接受原假設,所以檢驗結果表明,變數之間有且僅有1個協整關係。因此,三個變數之間在5%顯著水平下存在協整關係,這同時表明財政支出、私人投資和稅收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相互作用關係。

  此時,誤差修正模型的方程如下:

  D***PI1***=0.172286-1.222415D***G1***-1******-1.114318D***G1***-2******-0.261602D***G1***-3******+0.412287-0.338965D***PI1***-2******-0.555577D***PI1***-3******+1.177224D***T1***-1******+1.581107D***T1***-2******+0.560514D***T1***-3******-1.117493***0.481275+G1***-1***+0.091517PI1***-1***-1.151835T1***-1******+u

  這個方程式的誤差修正係數為負,符合反向修正係數。迴歸結果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變動對私人投資存在負向的影響,稅收的短期變動對私人投資存在正向的影響。此外,由於短期調整係數是顯著的,因此它表明每年實際發生的私人投資與其長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117493%被修正。

  ***三***格蘭傑因果檢驗

  由於協整分析只是幫助分析變數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的比例關係,但沒有對這些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說明,為了說明這種因果關係,需要用Granger檢驗來進一步驗證。因為三個變數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穩的,所以不能直接進行格蘭傑因果檢驗。因此對二階差分後三個變數的序列進行格蘭傑因果檢驗。

  結論

  邊際政府支出傾向為-1.222415,其含義為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就使私人投資減少1.222415元,說明我國財政支出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很明顯,財政支出對私人投資在長期均衡關係上表現為擠入效應。邊際稅收傾向為1.177224,其含義為政府每增加稅收1元,私人投資增加1.177224元,而稅收減少的直接影響是增加了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了消費,這有可能是因為從1992年以後我國稅收增長幅度逐漸加大,政府增加了稅收,就增加了政府儲蓄***等於稅收減政府支出***,雖然私人儲蓄同時減少,國民儲蓄保持不變,但是我國政府一直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僅可以改善投資環境,降低成本,而且還會對關聯產業產生輻射效應。總的來說,政府短期內要想使私人投資大幅增加,應採取增稅的政策,但是長期增稅會影響私人投資成本,降低私人投資積極性。

  從Granger 因果關係檢驗來看,私人投資是導致稅收變動的Granger原因,稅收不是導致私人投資變動的Granger原因;政府支出與私人投資沒有Granger因果關係。前者是因為隨著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的下降,私有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投資因此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所以政府在制定稅收政策時應考慮到私人投資的影響。後者是因為我國居民近幾年的邊際消費傾向不斷加大,由於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居民的人均收入正在從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發展,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儘管存在財政政策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用,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創新,家庭收入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投資,這就表明了政府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並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目前我國經濟處於快速增長時期,私人投資雖然被擠出效應所牽制,但是國家相關制度和設施的不斷完善優化了投資環境,而且財政政策擴張由於財政政策乘數的作用總會帶來國民收入的增長,所以私人投資逐年增長。私人投資主要投資於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前者主要體現在房地產投資上,近年來,我國房地產開發迅猛發展,房地產被認為是保險係數最高、增值最快的資產,投資房地產行業的比較收益十分明顯,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和投機資金,對我國巨集觀經濟的執行帶來巨大的正效應;後者主要體現在股票投資上,大多數居民報著短期投機的心理,想實現一夜暴富,但是由於股票的收益和風險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極強的波動性,而我國資本市場投資品種少,缺乏金融創新品種,投資者只能通過股票價差獲取收益,使得投資者承擔巨大的風險。而從格蘭傑因果檢驗來看,我國財政支出的政策制定不需要考慮私人投資的影響,但是要適當考慮可能產生的間接影響。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實現利率形成的市場化,建立一個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核心,以市場利率為主體的多元化的利率管理體制、利率形成機制、利率結構體系和利率傳導機制。另外,政府還是要以健全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體制為重,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滿足投資者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允許私營企業進入一些新的領域,特別是金融、保險、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外貿、商業、旅遊以及管理服務等行業,按照市場規則對內開放;其次,制定完善的法律和規章體系,為我國私營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安全而又透明的市場環境;最後,建立與完善針對中小企業的政府支援體系。在相關具體制度市場化以後,國家配合以適當的監管,使得制度日益完善。這樣國家進行財政政策操作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將大大增強,有利於對私人投資的調節,把財政政策對私人投資的擠出的影響降低到最小。

  參考文獻:

  1.劉義聖.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論綱[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美]N•格里高利•曼昆.巨集觀經濟學***第四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美]多恩布什,費希爾,斯塔茲等.巨集觀經濟學***第七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祝寶良.中國巨集觀經濟執行定量分析[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