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原因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指出,要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證財政合理支出,加大對特困地區和困難省份支援力度。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去年前3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5956億元,同比增長12.5%,為年初預算的75.2%。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很大效果,既有效保障民生,又促進投資和消費,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指出,要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證財政合理支出,加大對特困地區和困難省份支援力度。

  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情況如何?下一步,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從哪些方面著力並更加有效地實施?

  減稅降費激發市場活力

  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巨集觀政策方面,一直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提高赤字率、減稅降費、盤活存量資金、調整優化支出結構……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積極財政政策的“組合拳”。

  增加赤字、擴大支出,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常用工具,而給企業減稅降費同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尤其是全面推開營改增,是本輪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亮點。

  從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預計全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將超過5000億元。“營改增不但是我國稅收制度的重要變革,同時承擔起減輕企業稅收負擔,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重任。”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鬍怡建說。

  國家稅務總局近日釋出的資料顯示,5至8月份,新納入試點的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累計減稅486億元,稅負下降13.45%。1至8月份,營改增整體減稅共計2493億元。

  新納入試點的四大行業能否都實現稅負下降,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其中金融業尤受關注。通過採取過渡性措施、對試點執行中反映集中的問題及時出臺補充政策等,5至8月份,金融業實現增值稅1013.19億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108.35億元,稅負下降9.66%。

  轄區集中了大量金融企業的北京市西城區國稅局統計分析顯示,實施營改增以來,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各個行業稅負下降呈逐步加大趨勢。“國家陸續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讓更多營改增企業享受到改革紅利,同時,通過稅務機關的宣傳與輔導,企業實現進項稅額應抵盡抵、增值稅鏈條日趨完整。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和企業對新稅制的進一步適應,營改增的減稅效果將不斷放大出來。”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以來的降稅降費政策不僅僅侷限於營改增,還包括擴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範圍,取消、停徵和歸併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相關政府性基金和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徵範圍,階段性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等。這些政策的實施,大大減輕了企業的負擔,提升了企業競爭力,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加速支出推動經濟增長

  適當提高赤字率以及財政支出速度加快、力度加大,是今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呈現出來的另一突出特點。

  經全國人大批准,201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1800億元,其中一般債務7800億元、專項債務4000億元,比上年增加5800億元。截至9月底,全國地方已經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1347億元,佔全年新增限額的96.2%。此外,自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工作啟動以來,全國地方累計完成發行置換債券7.2萬億元。

  “2016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券資金,主要用於重大公益性專案支出。各地積極採取措施,用好用足新增地方政府債券資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實現經濟穩增長、實體經濟去槓桿、經濟社會事業補短板發揮了重要作用。”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

  前3季度的財政支出進度罕見地超過了序時進度。據統計,前3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5956億元,同比增長12.5%;為年初預算的75.2%,超過序時進度***75%***。

  主要支出專案中,重點民生領域的增長速度較快,比如:教育支出19684億元,增長1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6780億元,增長14.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0164億元,增長21.1%;城鄉社群支出15657億元,增長34.1%;住房保障支出4614億元,增長22.7%。

  “今年的擴張支出、盤活存量資金的力度加大,取得很大效果,既有效保障民生,又促進投資和消費,有力推動了經濟增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說。

  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是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另一重要抓手。據財政部最新統計,9月末地方全部入庫專案10471個,總投資額12.46萬億元,入庫專案正在加速落地,落地率穩步提升。

  多措施促政策有效實施

  “今年以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效果明顯並逐步提升,這和預期是一致的。”白景明表示,以“減稅增支”為核心的系列政策對穩增長和調結構起到了突出作用。

  下一步,積極財政政策如何進一步加力增效備受關注。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的“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落實?白景明認為,應主要著眼於以下3個方面:

  一是繼續實施減稅降費和擴張支出的政策,並進一步找好著力點。降稅降費要更有效地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擴張支出則應注重選好資金投向。

  “在財政支出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十分重要,要結合經濟執行新特點,考慮產業和區域分化的情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特別是要為脫貧攻堅等重大民生工作提供財力保障,資金分配時要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傾斜支援力度,使這些地區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的陽光,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白景明說。

  二是資金使用方式要進一步優化,尤其是充分帶動社會資本。財政資金要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包括通過推廣PPP模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此外,還要完善財稅政策、強化資金引導,全力支援創業創新、激發經濟活力。

  三是要著力控制財政風險。必須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增支和減稅,否則不利財政執行和民生保障的可持續性。資料顯示,今年前3季度政府債務付息支出3649億元,增長41.1%。白景明認為,當前處於政府債務還本付息的高峰期,應該平衡好穩增長、惠民生與財政安全的關係,防範財政風險積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也於近日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堵住各種不規範渠道,切實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經濟日報記者 曾金華***

  為什麼將減稅降費稱為積極財政政策

  2015年4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三個議題圍繞同一條主線展開--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在全國範圍清理規範涉企收費、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依法適當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徵收比例。

  在全國範圍清理規範涉企收費、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依法適當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徵收比例。

  4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三個議題圍繞同一條主線展開--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這樣的安排絕非巧合。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自古以來被視為時務之要。在任上,這種“以減法換乘法”的治理思路尤其清晰。

  過去兩年多時間裡,他多次強調要通過減免稅負幫助中國經濟爬坡過坎。一個可供佐證的資料是,2014年通過“降稅減費”對小微企業的支援達到1000多億元。

  在剛剛結束的這次常務會上,減負的物件進一步擴圍,不僅劍指困擾企業的“任性”收費,更意圖通過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在成本端為企業減負。

  8日的會上還釋放了一個重要訊號,在談及全面清理規範涉企收費議題時,稱其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力措施”。

  值得玩味的是,這是繼2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後,第二次公開詮釋“減稅降費”與“積極財政政策”之間的關係。

  這兩次表態很重要。在傳統觀念裡,一提到積極財政政策,很容易讓人馬上聯想到增加赤字,拿出錢投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設。當然,這也是必要的。然而對於那些更廣大的市場主體而言,少取之,便是予之。一解就業,二促創新,三能傳遞清晰的政策導向,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

  知易行難,許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面臨著這樣的悖論:政府往往在經濟形勢向好、財政盈餘時更樂於減稅降費,而在經濟不景氣、財政捉襟見肘時則明顯缺少動力。但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越是在後一種形勢下,減稅降費的政策才越能最大化地發揮“及時雨”的功效。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這是個兩難選擇。但顯然知道中國經濟的活力與韌性到底在哪裡。

  而要盤活中國經濟這盤大棋,“四兩撥千斤”的財政無疑是最重要的巨集觀政策工具之一。這其中,決不能僅僅依靠擴大公共產品的供給來“保駕護航”。

  這就是為什麼將“減稅降費”稱為“積極財政政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