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成好習慣

  優秀是一種習慣。很多同學反應,說有些同學根本不努力學習但是他的成績為什麼那麼好。其實,這就是學習習慣的問題,試想一下:人家每天早起、預習、總結、錯題本等等這些都是習慣,沒有任何勉強,而你,都是對照自己的學習安排表甚至是父母強迫自己預習、作業、不情願的早起啊等等,想想都累。那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下一下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養好良好習慣的途徑

  1.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親其師,信其道。一個學生同時面對的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所以學生要學習好,除了我們老師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適應學生外,學生更要尊重老 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 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2.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 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分析知識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 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詢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3.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 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 西。

  4.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開啟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 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即迷惘,殆即疑惑。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所言之書,是專指《尚書》,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本 知識不可以全信,而應該批判地吸收。清代學者王夫之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這都是在強調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5.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6.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學習方法

  1.將一天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按輕重緩急,分為a、b、c三個層次,然後加以區別對待。其中a類,屬於最重要、必須完成的任務;b類,屬於一般性的任務;c類,屬於可以暫時放一放的任務。

  2.運用80/20效率法則,對每天的時間進行有效分配。即把80%的時間,分配給最重要的20%的任務;把20%的時間,分配給80%的一般任務,實現時間與效率的高度統一。

  3.這一天,如果把a、b兩類任務完成了,就完成了學習的80%。對於c類,當天如果還有時間就做,沒有時間就放一放;萬一情況有變化,c類事情需要當天完成,再視具體情況,或劃入a類,或劃入b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