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鑑賞意象總結

  在高考語文試題中,詩歌鑑賞是很容易丟分的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意象

  1、“鬆梅竹菊”寓高潔:

  鬆梅竹菊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高潔的情操。劉楨《贈從弟》有云:“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詠竹》則言:“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詩有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寫梅的詩句也有很多,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蘇軾的《紅梅》,該詩表現出了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潔品格。相應考題還可查閱:2013年上海卷《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2012年大綱卷《落葉》等等。

  2、借“月”託“雁”寄鄉思

  皓月當空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如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均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雁是一種候鳥,古詩詞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書寫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卷所出的詩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的最後兩句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麼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於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相應考題還可查閱:2014年山東卷《尋詩兩絕句》、2010年浙江卷《定林》等等。

  3、“杜鵑”“鷓鴣”啼悽悽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讓位於他的臣子後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又說杜鵑叫聲如“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了淒涼、哀傷的象徵。2004年全國卷Ⅱ詩詞鑑賞題考察的是晏幾道的《鷓鴣天》: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

  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

  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題目問道: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此問的解答就應從杜鵑的叫聲入手,詞中也提到了“聲聲只道不如歸”,表達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歸之情。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相應考題還可查閱:2012年四川卷《子規》,2008年山東卷《畫堂春》,等等。

  4、“梧桐”葉落透悲意

  古語有“一葉落而知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以梧桐寫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詩詞鑑賞題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寫到了“梧桐”這一意象: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中,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別時“長亭”“柳”依依

  在古典詩詞裡,楊柳常常與離情相關聯,《詩經》中的《采薇》便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楊柳搖擺不定的形體,最能傳遞親友離別時依依難捨之情。此外,“柳”與“留”也諧音。長亭為古人送別之場所,因此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到了這兩種意象,分別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相應考題還可查閱:2014年天津卷《暮春》、2012年北京卷《柳堤》。

  6、落“花”流“水”傳愁緒

  “花”落讓人愛憐、傷感,“水”流或喧囂或舒緩,綿延不絕,最惹人愁緒,因此,在古詩詞中常用落花流水來表達憂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7、“烏鴉”“燕子”系興衰

  烏鴉這種鳥經常在墳頭等地出現,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一意象渲染出衰敗的氛圍。燕子則因其有眷戀舊巢的特點,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衰感慨的寄託。出現“烏鴉”這一意象的高考題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2006年江蘇卷《鷓鴣天》“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對比鑑賞題,分別是劉禹錫的《烏衣巷》、吳激的《人月圓》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過“燕子”這一意象,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相應考題還可查閱:2013廣東卷《鷓鴣天》。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卻已悄然發生變遷。古詩詞常用“草木”來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如《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2007年湖北卷詩詞鑑賞題《過華清宮》也用到了樹木的意象:“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相應考題還可查閱:2011年新課標卷《春日秦國懷古》。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表達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王實甫《十二月帶堯民歌?別情》******詩歌採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別從“怕黃昏”、“不銷魂”、“新啼痕”、“斷腸人”等四個角度將少婦別後的相思之悄表現得淋漓盡致。***

  2.借景抒情

  屬間接抒情的一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杜牧《泊秦淮》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的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里無雲的碧空,而是迷濛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麼黯淡,氛圍是那麼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3.託物言志

  屬間接抒情的一種,託物言志就是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詠蟬》***

  ***詩歌中所描寫的蟬的形象是:蟬垂著觸鬚在枝頭吸飲清潔的露水,陣陣蟬聲從稀疏的梧桐上傳出來。身居高處,叫聲自然傳得很遠,並非依靠風的力量。而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白可遠揚,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依據,而抒懷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寫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劃線的四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一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在這裡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已分不開哪是“景”,那是“情”。***

  5.動靜結合

  指對人、事、景處於動態或相對靜態時的描寫。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兩句寫靜態,後兩句寫動態。***

  6.以動襯靜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中顯示出動態。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詩歌中所寫景物如花落、月出、鳥鳴等都是動景,同時又通過這些動景,更加突出顯示了春澗的幽靜。“鳥鳴山更幽”,動中見靜,愈見其靜,這裡麵包含著辯證法。***

  7.樂景寫哀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是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悽楚的情緒。

  《孔雀東南飛》文中寫迎娶劉蘭芝的場面,“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其場面寫得越熱鬧,其悲情越強烈。

  8.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詩歌的前三句均是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之情呢?詩人這時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更加深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此時征戍者內心是濃濃的鄉思,還是渴望建功立業?是對現實的憂慮,還是對祖國河山深沉的愛呢?……不得而知,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9.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杜牧《阿房宮賦******

  ***文章在這裡多角度地寫出阿房宮樓閣之多、構造之奇、佈局之巧,體現出阿房宮的氣勢雄偉***

  10.渲染

  我國傳統畫技之一,後借用來指文藝創作中為突出人物形象和環境所採用的強調、反覆等多方面著意的鋪敘等寫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薰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王昌齡《秋詞》******首句破題,以描寫秋景來渲染深宮寒夜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