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鑑賞必考知識點

  古代詩歌鑑賞是高考語文卷的必考專案,能力層級屬D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按表達方式,詩歌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

  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

  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

  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贈別詩、悼亡詩、愛情詩等。

  敘事詩——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如《石壕吏》《賣碳翁》《陌上桑》《木蘭詩》,有的還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環境,如《孔雀東南飛》。

  抒情詩——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懷***即詠懷詩,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和託物言志***即詠物詩,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中以石灰自喻,表達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即歌詠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詩———特點: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說理,耐人尋味,富於理趣。主要寫法:

  ①寓理於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繪中說理***——形象、生動、有趣

  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朱熹《觀書有感》***問君哪得清如許……***、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淡妝濃抹總相宜***。

  ②議論說理——議論與形象描寫相結合,多用比喻等修辭法。

  如: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於抒情之中——抒情議論相結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注意】

  1.讀詩時要"想詩"。詩中的道理,如鹽溶於水——“體匿味存,現相無相”,要細細品味。

  2.詩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來,其理趣要用辯證觀點分析詩句,“思而得之”。

  3.一般詩歌也常寓理於抒情之中——抒情議論相結合。有的詩還把議論與敘事、描寫、抒情相結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技巧

  1.把握景中情

  ***1***從理論上講,要抓住景與情之間的內在聯絡:一種聯絡是景與情之間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說的“哀景哀情、樂景樂情”;另一種聯絡是景與情之間的相反性,即通常說的“樂景哀情、哀景樂情”。

  ***2***從操作層面講,要會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飾語及後面的動詞、形容詞,把握景物特徵,從特徵中捕捉背後的情感內涵。

  ***3***從景物冷暖中體味悲喜。“墨分五彩,詞含七情”,冷暖是從色彩學的角度將詞彙分為兩大情感色系,以體味詩詞文賦中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情感。冷色調詞語傳達出來的多是悲傷,暖色調詞語傳達出來的多為喜悅。

  2.把握物中情

  要把握古詩“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寫之物的特點,如形態、色澤、品質、環境等特點,從而體悟所寄託的情感。在答題時要把握住兩層情感,一是關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層情感。

  3.把握典中情

  古詩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託自己的感傷或對國事的諷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出處和內容,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傷己、或諷今。答題有時也要把握住作者對典中人事及自己、時事的雙層情感態度,同時注意聯絡作者的身世經歷及所處的時代背景。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答題模式

  1.情感概括題

  答題模式:基於何種原因***或情境***產生的+情感基調。

  “情感基調”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兩個雙音節詞表示,如惆悵、孤獨、欣慰、憤懣、激憤、悲憤、閒適、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於什麼原因***或情境***而產生的這種情感,如陸游《書憤》表達的是一種悲憤之情,這種情感是由報國無門而產生的。

  2.情感分析題

  情感分析題有兩種答題模式:

  ***1***具體+概括:先對具體詩句進行分析,然後指出抒發的情感內涵。

  ***2***概括+具體:先指出抒發的情感內涵,然後對具體詩句進行分析。這裡的分析一定要結合語言,說出情感的依據和來由。

  3.情感評價探究題

  這類題屬開放性試題,答題步驟為:第一步,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找到原詩中能支援自己觀點的地方,闡述理由和原因。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