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的教學,重在提高四年級學生實踐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小編為四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課後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學反思1

  下面我以習作為例。習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順序寫校園裡的景物,或者別處的景物,還可以寫寫發生在校園裡的難忘的事。我們就先來選擇寫寫我們朝夕相處的校園。

  先帶學生到校園裡走一走,選定自己喜歡的一處地方駐足觀察、思考,完成片斷練習。片斷內容可以是細緻地景物描寫,也可以寫寫發生在此地的一件事情。

  然後,全班評改。評改要求:景物描寫的過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來描寫,是否選擇了恰當的描寫方法***描寫方法已在語文園地一“我的發現”一欄中有體驗、有訓練***;事件記敘的過程中,是否與此地的景物、環境有所聯絡。

  最後,讓學生選擇經典的片斷再次遊覽校園,列出遊覽的先後順序,加上開頭和結尾,將精彩片斷連成篇。

  這樣的習作指導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學時以過程性評價或形成性評價為主,以終結性評價為輔。我認為,在開放的作文活動中,有利於學生喚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寫我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我。以生活為主線,要善於捕捉學生生活的資源,把學生生活中的資源,作為張揚學生個性的源泉。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學生樂於探究和勇於實踐的精神,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個性品質。

  語文園地的教學要以生活為主線,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執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式,因此表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學反思2

  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也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少講多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園地的教學,就是要以生活為主線,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學生才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因此,我們要教學生從小就接觸和認識社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生活,從社會生活***包括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選取寫作素材。指導學生體驗生活,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讓生活中美的內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畫卷,當生活中的這些美觸動他們敏感多情的心絃,使他們產生寫作上的衝動時,語言的激流就會宣洩出來。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關注天下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從生活中選取素材,提倡寫生活的真實。只有生活真實、感情真摯,文章才會感人,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以生活為主線,要善於捕捉學生生活的資源,把學生生活中的資源,作為張揚學生個性的源泉。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學生樂於探究和勇於實踐的精神,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個性品質。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材簡說

  【口語交際】

  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讚美祖國壯麗河山,啟發學生走向大自然去領略美麗的自然風光。先讓學生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制定春遊的方案。在討論過程中培養學生與夥伴之間共同合作的精神,並能在討論中提出自己的建議,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最後形成一致的意見,這對培養學生合作和交往能力有著很好的作用。

  教學過程基本上可以參照課本中設計的幾個步驟來進行。

  教學時,可以先分小組,可以是學生自由組合,也可以由老師統一劃分。分組後對組內成員要做好明確分工,如誰來主持,誰來負責記錄,誰負責彙報等。

  為了使小組討論的結果能準確的反映,可讓學生製作一份表格。

  各小組彙報後的評議。要求學生虛心聽取各小組的彙報,並進行比較,推薦時要說出充分的理由,這又是一個交際的場合。應針對學生交際時的語言是否規範、說得是否清楚加以點評。

  最後把大家的意見統一起來形成班級的春遊方案。

  【習作】

  本次習作的要求是觀察一處景物再把觀察到的景物寫下來。要按一定順序,內容具體,語句通順。在上學期的作文訓練中,曾安排過寫一處景物的內容,這次應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特別是要求按一定順序把景物寫具體。

  本次習作教學可參照下列步驟進行:

  1、事先佈置學生去實地觀察一處景物,提出觀察的基本要求。

  2、觀察後認真思考:準備寫哪一處景物?這一處景物有什麼特點?按什麼順序來寫?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要把觀察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

  3、相互交流:

  分小組或在班上相互交流自己的構思,在交流中得到相互啟發。

  4、擬寫草稿,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優點和問題,針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作中指導。指導的重點一是寫具體,二是按一定順序寫。

  5、部分學生完成後,可選一篇較為典型的文稿做點評,肯定優點,指出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習作作一次修改。

  【我的發現】

  這一次“我的發現”以對話的方式對本組課文表達方式作了回顧和總結。安排這一內容的目的是使學生對課文表達方式繼續深入思考,並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達特點。教學時,可讓學生思考例句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再說說這組對話的大概意思,懂得了什麼。接著可讓學生回憶本組課文,從文中找一找,去發現寫作上還有哪些特點,把這些特點跟同桌同學互相說一說,體會這種句式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排比的修辭知識不必講給學生。

  【日積月累】

  1、教學建議:

  這裡選編了5句有關描寫自然風光的古詩名句。只要求學生通過誦讀懂得大概的意思。在初步感知後,可讓學生反覆誦讀,直至背誦,還可通過抄寫,幫助記憶。

  2、相關連結:

  ⑴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出自《使至塞上》一詩。開元二十五年春,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邊地,並任職節度判官。本篇即作於出塞途中。詩句的意思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條直上的孤煙,遼遠的河灘盡頭一輪滾圓的落日。可以說把廣袤的塞上風光寫絕了。

  ⑵幾行紅葉樹,無數夕陽山。***王士禎***

  出自《將至桐城》。

  ⑶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黃庭堅***

  出自《登快閣》一詩。詩句寫出了季節和周圍的環境:群山上樹葉飄落,天空則因秋高而顯得遠大。江水也更顯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輝映之下,江水猶如一道白練。這是一幅高遠明淨的秋江暮景圖。

  “快閣”──在江西省泰和縣東贛江畔,以江山廣遠景物清華而得名。

  ⑷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辛棄疾***

  出自《鷓鴣天》。原詞為:送人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⑸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

  出自《春江花月夜》。這兩句的意思是:江上漲起了春潮,水面與大海齊平,海面上,明月隨著潮水的上漲,也同時升起。

  【寬頻網】

  本次寬頻網是一項蒐集祖國錦繡河山圖片資料的語文實踐活動。目的在於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時培養孩子們蒐集資訊的能力和興趣。

  這次實踐活動,建議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明確收集資訊的範圍。

  2、提供收集的途徑,如網上查詢,報刊雜誌圖書中摘錄。

  3、指導收集後的整理,可用自編手抄報、列表格等形式,然後在班級裡進行交流和評獎活動。

  4、要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困難或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