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教案範文

  試卷講評課既是高中階段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所以在高中試卷講評之前,老師們要做出相應的教案。下面小編分享了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教案

  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試卷分析,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復;2、過程與方法:歸納總結各知識點,做到相關知識點;1.抓住典型題目和共性問題,引導學生把握解題思路;一、得分情況;非選擇題:;二、答題情況;***一***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主要從得分情況、錯答示例、答案簡析及錯因分析幾個;1.得分情況;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

  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試卷分析,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複習與整理。

  2、過程與方法:歸納總結各知識點,做到相關知識點的遷移,舉一反三。

  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重點難點

  1.抓住典型題目和共性問題,引導學生把握解題思路,總結解題一般規律。 2.培養學生正確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學習過程

  一、得分情況

  非選擇題:

  二、答題情況

  ***一***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

  主要從得分情況、錯答示例、答案簡析及錯因分析幾個方面講評。

  1.得分情況。選擇正確38人, 38÷61=62.29% 2.錯答示例。正確答案是什麼?***D***。答錯的同學中,選B、C的較多。 3.答案點析和錯因分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本考點解題方略強調“五步驟”,***P3***分別是什麼?***一是標註對概念解釋的區域,二是關注陳述物件,三是思考概念的外延,四是界定概念的內涵,五是綜合考慮,選項與原文對比,確定答案。***

  本題關鍵詞語是“流行文化能走出去的原因”,問的物件是原因,亦即要求我們明確陳述的物件。

  D項陳述的內容是現象而非原因;另外,“質量堪憂??難被人接納”,於文無據,無中生有,錯。

  1.得分情況。與第一題的資料相同。選擇正確的38人 , 38÷61=62.29% 2.錯答示例。正確答案是什麼?***C***。答錯的同學中選A、B的較多。 3.答案點析和錯因分析。

  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本考點解題方略要包含“兩步走”,***P5******第一步是,從審讀題幹入手,通盤把握;第二步是,從甄別選項與原文語句入手,細究差異。***

  C項,曲解了原文語句。原文沒有說到或暗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名言對流行文化非常實用,只是說對高階文化不實用。

  1.得分情況。選擇正確的49人, 49 ÷61=80.33% 2.錯答示例。正確答案是什麼?***A***。答錯的同學中選C、D的較多。 3.答案點析和錯因分析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和分析觀點態度的能力,此題主要是概括觀點態度,其解題方略是***P7***,***一抓關鍵句,二分析中心,三比較辨析。***

  本題要注意抓關鍵句,原文說,媒體把“走出去”次數明顯增多視為“取得實效的例證”,但下文又轉折說“總量很多,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響力的不多”,所以A選項中說“這充分說明中國文化‘走出去’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貿易也風生水起”,錯誤。

  ***二***文言文閱讀

  1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少英毅,不營產業,唯以○

  收恤為務,眾皆畏而親之。永嘉之亂,東徙榆眉,戎夏襁負隨之者數萬。後晉豫州刺史祖約奔于勒,勒禮待之,弋仲上疏曰:“祖約殘賊晉朝,逼殺太后,不忠於主,而陛下寵之,臣恐奸亂之萌,此其始矣。”勒善之,後竟誅約。 .2勒既死,季龍執權,思弋仲之言,遂徙秦、雍豪傑於關東。及季龍廢石弘 ○

  自立,弋仲稱疾不賀。季龍累召之,乃赴,正色謂季龍曰:“奈何把臂受託而反奪之乎!”季龍憚其強正而不之責。性清儉鯁直,不修威儀,屢獻讜言,無所回.

  避,季龍甚重之。朝之大議,靡不參決,公卿亦憚而推下之。武城左尉,季龍寵姬之弟也,曾擾其部,弋仲執尉,數以迫脅之狀,命左右斬之。尉叩頭流血,左.右諫,乃止。

  3季龍末,樑犢敗李農於滎陽,季龍大懼,馳召弋仲。弋仲率其部眾八千餘 ○

  人屯於南郊,輕騎至鄴。時季龍病,不時見弋仲,引入領軍省,賜其所食之食。弋仲怒不食,曰:“召我擊賊,豈來覓食邪!我不知上存亡,若一見,雖死無恨。”.左右言之,乃引見。弋仲數季龍曰:“兒死來愁邪乃至於疾兒小時不能使好人輔

  相至令相殺兒自有過責其下人太甚故反耳汝病久,所立兒小,若不差,天下必亂。當宜憂此,不煩憂賊也。犢等因思歸之心,共為奸盜,所行殘賊,此成擒耳。老羌請效死前鋒。”弋仲性狷直,俗無尊卑皆汝之,季龍恕而不責,於坐授使持節、侍中、徵西大將軍,賜以鎧馬。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賊以不?”於是貫鉀跨馬於庭中,策馬南馳,不辭而出,遂滅樑犢。

  4***冉閔之亂,弋仲率眾討閔,次於混橋。石祗僭號於襄國,以弋仲為右丞 ○

  相,待以殊禮。***祗與閔相攻,弋仲遣其子襄救祗,戒襄曰:“汝才十倍於閔,若不梟擒,不須復見我也。”襄擊閔於常盧澤,大破之而歸。弋仲怒襄之不擒閔也,杖之一百。

  5弋仲部曲馬何羅博學有文才,張豺之輔石世也,背弋仲歸豺,豺以為尚書○

  郎。豺敗,復歸,鹹勸殺之。弋仲曰:“今正是招才納奇之日,當收其力用,不足害也。”以為參軍。 附註:相關人物

  姚弋仲:西晉末期至五胡十六國前期人物,是後秦開國君主姚萇之父。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

  姚襄:姚弋仲五子,初投東晉,後叛晉自立,在與前秦的戰事中戰死。 姚萇,字景茂,姚弋仲二十四子,後秦武昭帝,後秦開國君主。 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

  石弘:石勒之子,繼石勒登基。334年連母帶兄弟全家為石虎所殺。 石虎:字季龍,後趙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國時期後趙君主, 石虎的兒子:

  石邃, 337年立為皇太子,同年被殺;

  石宣,石虎次子, 337年立為皇太子,348年被殺。

  石韜, 348年被石宣暗殺。

  石世,石虎幼兒,石宣死後,他被立為太子。

  1.得分情況。選對的13人,準確率13÷61=21.31% 2.學生錯答示例。正確答案是什麼?***C***,答錯的多數選A項。 3.答案點析和錯因分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文言實詞推斷6法?***P118—119******一是帶入推斷,二是因文定義,三是聯想遷移,四是語法推斷,五是句式推斷,六是通假代入。***

  本題C項的“數”,屬於一詞多義,常見的義項有數量的“數***shù***”、表多次的“數***shuò***”

  、數落的“數***shǔ***”。這裡結合語境,因文定義,應理解為“數落”之意,引申為“列舉罪狀,責備”。

  1.得分情況。選對的31人,準確率31÷61=50.82%

  2.學生錯答示例。正確答案是什麼?***C***,答錯的多數選B項。 3.答案點析和錯因分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知識,

  1找名代,辨句意;○2看虛詞;○3察對話;○4據修文言斷句六個關鍵點——○

  5辨句式;○6依總分。 辭;○

  本題主要根據第一點分析斷句,即找名詞,定主語。採用排除法,提取正確選項。“兒小時”表時間段,不能拆開,排除A、D;B項的“至令相殺兒”,不符合文意,此處應理解為“以致兒子們自相殘殺”,所以又排除B項,最後正確選項就是C。

  1.得分情況。選對的22人,準確率22÷61=36.06% 2.學生錯答示例。正確答案是什麼?***B***,答錯的多數學生選D項。 3.答案點析和錯因分析。

  本題是文言文閱讀的分析概括題,選項多是命題者對原文的概括、轉述和分析。我們主要採用對比法來解答此類題目。對比法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對比,

  1人物;○2時間;○3地點;○4關鍵詞;○5新增內容;○6因果關係。***P140—141***○

  本題通過對比關鍵詞語解題,其中的B項曲解了文意,原文“公卿亦憚而推下之”的意思是“公卿們都畏懼並且都很謙讓他”。“推下”應理解為“謙讓”。

  三、突破重難點:

  本節內容重難點為文言句子的翻譯,通過對考生得分情況分析、文言翻譯的相關知識的複習、規律性的總結等過程,實現重難點的突破,進一步培養和提高考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文言文翻譯題。共兩個小題。

  1.得分情況

  第一小題和第二小題的平均得分分別是4.28分和2.3分。前較好,後較欠。 2.相關知識

  熟悉文言翻譯的四個“關鍵”點和八個“方法”。四個關鍵點是***p133***實詞、虛詞、句式、句意;關鍵點其實就是得分點。八個方法是***p134--135***,“留”“補”“換”“刪”“調”五個字以及“關注固定句式”“關注詞類活用”“意譯法”三方法。

  3.答案點析和錯因分析 第一小題 實詞:“徙”,“遷徙”,此應活用為“使??遷移”。 虛詞:“既”,已經,“??之後”; “於”,介詞,“到”。 本小題未包含特殊文言句式。句意通順2分。

  錯答示例:石勒就被處死,由季龍執掌政權,思量弋仲的話,於是與秦、雍的豪傑在關東聚集。

  正確答案:石勒死後,石季龍執政掌權,想到姚弋仲的話,就遷移秦州、雍州的豪傑到關東去。 第二小題 實詞: “不時”,可以看作古今異義詞,這裡是“不能及時”之意; “引”,一詞多義,“引領”。 兩個“食”字,前者動詞,“吃”;後者名詞,“食物”。

  “領軍省”,它的前面是動詞“引入”,根據文言實詞的“語法推斷法”推斷,

  它應是表處所或機構的專用名稱,所以“留”而不譯。

  虛詞:“其” 代詞,他,應代“石季龍”; “所”,應構成名詞短語 “??的東西”。

  本句未涉及特殊文言句式。

  錯答示例:當時季龍生病,不常見姚弋仲,季龍引見弋仲去當領軍,賜給姚弋仲住所和糧食。

  正確答案:

  來賓的:當時石季龍正在生病,沒有及時接見姚一仲,***讓人***把他引到領軍省,賜給他吃的東西。

  我認為:當時石季龍正在生病,沒有及時接見姚一仲,***讓人***把他引到領軍省,賜給他吃石季龍所吃的東西***御膳***。

  四、反饋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題後的題目。

  孟德傳[宋] 蘇軾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後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為候者所執,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德具道本末。..

  乃使為自告者,置之秦州。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

  ***2***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換了一把刀和十個餅,攜帶***這些東西***進入山中。 ***2***張安道正好執掌秦州,孟德託言有病,得以脫離軍籍成為老百姓。

  孟德,是禁軍神勇營的逃兵。年少時喜好山林,當了兵,“好山林”的志願沒能夠實現。宋仁宗嘉祐年間,戍守秦州,陝西關中名山很多。孟德逃到華山腳下,用他的衣服換了一把刀十個餅,拿著進了山。······後來孟德來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處死。商州知府宋孝孫對他說:“我看你不是壞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說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讓他作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張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稱有病,得以復員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來,也沒有其它奇異的本事。

  高中語文名著閱讀解析

  其一,所佔的比重較大,是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第24題採用選擇題的形式,分值為3分;第25題採用主觀題***微寫作***的形式,分值為10分。總分值為13分,佔整卷分值的近9%。顯然,這樣的比重會對教學實踐中經典閱讀的開展產生較大的推動力。

  其二,尊重學生學習的實際,體現了選擇性和開放性。今年《考試說明》所明確的考查的範圍為《紅樓夢》《紅巖》《吶喊》《邊城》《老人與海》《平凡的世界》,就實際情況來看,要求學生讀完所有的作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今年的名著閱讀題考慮到了教學實際,比如第25題不僅有三道題可以選擇,更重要的是這幾道題涵蓋了6本書,為沒有全部讀完這6本書的學生提供了選擇的空間。

  其三,考查體現出層次性。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名著內容之後能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礎上還倡導學生有個性化的體驗和思考。整體把握、理解、感悟、個性化體驗和思考就體現了考查層次的豐富。比如微寫作第③題,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點很巧妙。這道題需要學生對所選人物的經歷、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對雕像的設計上則完全可以有個性化的思考,為學生展現自我提供了機會。

  其四,強調名著閱讀與“讀”“寫”的結合。比如第24題和第25題的第①小題與散文閱讀結合,即將名著閱讀與散文閱讀勾連起來;而第25題為微寫作題,即將名著閱讀與寫作勾連起來。這樣的結合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於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五,立足於引導教學實踐中名著閱讀健康、有效的開展。今年的名著題倡導學生真讀名著、讀整本的名著、有體驗和思考地讀名著,而不是死記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細節,或者只讀一些縮寫本或名著梗概之類。從試題呈現來看,第24題立足於“環境”,第25題第①題立足於“情節”,第25題的②③題都立足於“人物”;很顯然,環境、情節、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關鍵的是,試題對這三個要素的考查沒有要求死記硬背若干細節,而是著眼於學生對作品內容的整體瞭解,進而考查學生在整體瞭解基礎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題的立意在於引導學生真正閱讀和享受名著,在於倡導將經典名著變成豐富的學習資源;而不是把經典名著瑣碎化、功利化、試題化,防止將經典名著變成新的應試負擔。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

  必多寫:思欲麗,筆磨禿。

  同學們學語文所為何事?我以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豐富心靈、明白事理、完美生活。這就是要鍛鍊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簡化為“思欲麗”:情感思想要富贍犀利!現實中,我們許多同學只會作題,從來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鍛鍊,其情思通常表現出兩個缺陷:一是“淺”:情感幼稚化,思維平面化,既無深情,也無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導致了關注的主題窄,既少閱歷,又缺大氣。要糾正這兩個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廣”,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同時,必得加上一個字:“寫”!“寫”可以醞釀和昇華情感,“寫”可以廓清和鍛造思想。“思欲麗”,必多寫!

  堅持寫日記,這是許多偉大成功者的良好習慣;至少要堅持每週練習寫作兩次:生活札記一篇,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鮮活素材;讀書筆記一篇,養成閱讀習慣,整理讀書收穫。三年裡,能寫到三至五萬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謂:“筆磨禿”。

  定多讀:破三春,匯九流。

  在你學習的這三年中,要下定決心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就叫“勘破三春”。閱讀時,要涵蓋古今,包舉文理,融會中外,首重哲學,這就叫“融匯九流”。

  舉凡人類心靈智慧的結晶,能開眼界、除迷狂、啟思維、美德行、富心靈者,均可大讀特讀。尤請注意:不要只讀文學作品,只讀中國作家。

  強積累:有詩書,有成竹。

  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樣***模板***應該是什麼呢?當然是前賢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紅樓夢》、蘇步青熟讀《古文觀止》的例證,當是大家熟知的。通過長期的艱苦的積累,在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語言正規化”,形成“興奮灶”,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腹有詩書”。

  運用這些“正規化”,模仿著“說”,模仿著“寫”,先求其“形似”,後求其“神似”,最後求其超越。這樣,就很容易有學習個充實感、成就感、條理感,就不會再感到語文學習空泛、無力、不可捉摸。這種狀態可以稱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載,想萬物。

  古詩云:“心有靈犀一點通”。怎樣才能作到對語文學習“心有靈犀”呢?首先,要廣見博聞***多讀***、反覆嘗試、積累正規化,因為靈感總是出現在辛苦勞動之後的彩虹;其次,要養成聯想和想象的良好習慣,力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決不壓抑、束縛自己靈感的飛翔;再次,要努力營造平和清明而又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沉浸其中,體驗品味,不急於求成;最後,要敢於相信自己的直覺,相信自己通過積累、模仿而形成的靈感思維的有效性。

  經過多次成功的靈感閃現,就要總結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條件,把它變成自己進一步學好語文的利器。

  細思考:學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記》也強調:慎思、審問、明辨,就是要謹慎的思考,審慎的發問,,明確的分辨。在語文學習中,欲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先要多思:不論哪個學習環節、何種學習任務中,決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經自己思考的東西,這樣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多讀有味,多寫有效,積累有益;次求深思:決不淺嘗輒止,而要多方追問,務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畢露;後求善思:不鑽牛角尖,而是隨時以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擾,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幫助,方可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建立起融通、靈慧、深刻、嚴密的思維個性。

  求精熟:啟而發,點而悟。

  語文學習欲求“精熟”,貴在得名師“點撥”,因此學生必須懂得一點教師“點撥”的道理。

  點撥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性格,教師會以相應的方法點撥他,或要言不繁,或鋪路架橋,或舉例引導,或反向激將,或重申基礎,不一而足;點撥之妙,次在得“時”:學生要積極思考,主動暴露自己,以便老師點撥在關鍵之時,教師則要善於觀察,瞭解學生思維狀態的外在表現,決不放過點撥良機;點撥之妙,還在得“度”:引而不發,導而不灌,開而不塞,撥而不代,只要學生有所感悟,明確了方向,就不再浪費其時間,不再代替你思考,讓學生真正去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