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大白菜種植技術

  大白菜在春季如何種植?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選擇地塊、倒茬輪作、減輕病蟲害發生

  選擇無汙灌史、無農藥殘留、周邊環境好,上風頭無“三廢”汙染源,排灌方便且耕層肥沃的地塊作為無公害春大白菜生產田。用前茬非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最好實行2-3年輪作制度。避免相同的病蟲害浸染。

  2、選用抗病蟲品種,減少農藥施用量

  選耐低溫、抗抽苔,耐病蟲害、高產優質、早熟、商品性好的春季專用品種。如陝春白1號、魯春白1號、春大將、春黃、強春、新金剛夏等雜一代種子。抗病優良品種的使用可大大減少噴藥次數,降低農藥殘留量。

  3、清潔田園,精細整地,減少或消滅病蟲源

  在前茬收穫後和種植前將黃、老病葉及殘枝,及時清出田間,予以深埋或銷燬,消除病蟲越冬或轉主寄主的滋生,以減少病蟲基數。在越冬前,對菜田進行深耕、冬灌,既可改良風化土壤,又可消滅土壤中的病菌及越冬害蟲。開春後結合整地,重施基肥每667m2施入充分腐熟的雞糞肥2000~2500kg,高效複合肥30kg,尿素10~15kg。然後整地作畦,做到地面平整,土碎無坷垃。採用平畦或高畦覆蓋地膜栽培。一般畦寬1m,高10~15cm,畦溝寬25~30cm。每畦種2行,行距50cm,株距30~40cm,每667m2 栽苗3000~3500株。

  4、適時播種,科學定植,實施早期保溫栽培,防止病蟲侵入和為害

  春大白菜是一種反季節栽培的蔬菜。在廣大北方地區,春大白菜生長的前、後期都易遇到不利的氣候條件,所以真正適合於大白菜生長的期限較短。如果播種過早,苗齡過長,苗期溫度長期低於12℃,極易誘導植株通過春化階段,而發生花芽分化,進而造成先期抽苔,影響商品品質。若播種過晚,大白菜生長後期處於高溫***超過25℃***長日條件下,與大白菜形成葉球要求的涼爽條件***大白菜結球適宜溫度12~18℃***相反,而造成包心不實或不包心,同時,因後期高溫多雨,面臨著病蟲害嚴重發生的危險,產量和效益會顯著降低。由此可見,除選擇良種外,還要合理地確定播種期、選擇適宜的栽培方式和進行精細的溫度管理等措施。使良種良法相互配合,達到豐產優質。

  4.1適時播種

  播期選擇,主要依據品種冬性強弱,當地氣溫變化規律和栽培設施條件。不同春大白菜品種耐抽苔性和生育期存在一定差異。如春大將、強春等冬性顯然比陝春白1號、魯春白1號強,但生育期均稍長。對這些冬性強,生育期稍長的品種,可早播。不同的栽培方式有不同的播期。據試驗,在正常天氣情況下,陝西關中地區,利用加溫溫室或塑料大棚內扣小拱棚育苗,定植在塑料大棚栽培的播期為2月上旬。用加溫溫室育苗,露地小拱棚定植或小拱棚內覆膜直播的播期一般在2月中下旬。這種方式投資少,上市早,普遍採用。露地地膜覆蓋直播或露地育苗栽培的播期為3月20日~4月10日。為了適當延長春大白菜供應期,在適期內,可以採取不同栽培方式分期播種,排開上市。

  4.2科學定植

  定植過早,易發生凍害和早期抽薹,定植過晚,影響產量和品質。定植期確定應使其生長環境的氣溫和5cm地溫分別穩定地通過10℃和12℃,方可安全定植。定植時適宜苗齡為20-25 d,適宜生理苗齡為4~5片真葉。栽苗時要保護好土坨,不要傷根,也不宜過深,否則影響幼苗生長,也易死苗。定植後立即澆水,縮短緩苗時間。定植後最好採用地膜覆蓋,因為地膜覆蓋能提高地溫、節水保墒、改善土壤的理化結構,從而加速植株生長,提早收穫。而且減少了用工和後期田間管理。

  4.3早期保溫栽培

  通過早期保溫栽培,能直接改善大白菜生產環境,避開外界前期低溫後期高溫多雨,在外界不利於病蟲害發生的條件下,提早定植進行保護性生產,不僅有效地避開了病蟲為害,而且使大白菜提早收穫上市,緩解淡季市場供應,達到增產增收。因此春大白菜栽培早期的溫度管理非常重要。育苗床的溫度白天保持在20-25℃,夜晚最低不低於12℃,定植後也要注意防寒保溫,儘量避免10℃以下的低溫出現。棚溫超過25℃要及時通風降溫。4月15~20日,自然條件下氣溫已回升穩定在15℃以上。即可全部去掉棚膜。

  5、科學施肥、合理灌水,提高抗病能力及其食用品質

  在無公害大白菜生產中,施肥方法上堅持重施基肥,基肥與追肥結合,輔之以葉面噴肥的原則,施肥種類上堅持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料為輔的原則。注意土壤中氮、磷、鉀及其它營養元素的養分平衡,控制氮肥用量。為減少大白菜中硝酸鹽的含量,禁止施硝態氮肥。春大白菜生長期短,不宜蹲苗,要肥水猛攻,一促到底。除施足基肥之外,追肥還應儘早進行,緩苗後追肥,每667m2穴施尿素10~15 kg。蓮座初期結合澆水重施包心肥,每667m2追施磷酸二銨30kg、尿素20~25kg、硫酸鉀10 kg,此期採用0.2%的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肥2~3次,更有利於葉片生長和葉球形成。結球中後期不必追肥。

  大白菜澆水要淺澆勤澆,保持地面見幹見溼,防止大水漫灌,減少軟腐病發生。如採用地膜覆蓋進行膜下暗灌、滲灌,不僅可以節約用水,而且還可以降低菜田溼度,減少病害發生。大白菜整個生育期只需澆水4~5次,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進行澆灌為宜。如直播應結合澆水施肥,及時進行中耕鋤草,促進根系發育。中耕時要細心,禁止機械損傷大白菜葉片及根系,避免誘發軟腐病。

  6、病蟲害防治

  春大白菜病蟲害少,以農業預防為主。如發生蚜蟲、菜青蟲為害,可選用高效、低毒、殘留期短的農藥防治。防蚜蟲可用40%樂果乳劑1000~15000倍液均勻噴霧,防菜青蟲可用Bt乳劑3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用辛辣蔬菜植株浸提液如取大蒜1000g,加水適量搗爛成泥,每千克原液加水5千克噴霧,防治蚜蟲、菜青蟲也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對於軟腐病除採取栽培措施綜合防治外,如需用藥可在大白菜包球始期,採用72%農用鏈黴素3000-4000倍液,或者新植黴素4000倍噴霧防治。如有其他病蟲害,可選用針對性的農藥進行防治。在農藥使用量和施用次數上要嚴格掌握標準,杜絕重複和超量用藥,嚴格執行安全隔離期。一般用藥安全間隔期為7-10d,連續用藥不超過3次。在農藥殘效期過後,才能採收銷售。

  7、及時採收

  一般定植後50d***直播60d***左右,白菜即可達到8成心,此時一定要及時採收供應市場。以防後期高溫多雨,造成裂球腐爛或抽苔,降低食用和商品價值。對生長整齊度較差,葉球成熟不一致的品種,可分2-3次採收,以保產量和品質。

  大白菜的歷史

  白菜是我國原產蔬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據考證,在我國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距今約有六千年至七千年,《詩經·穀風》中有“採葑採菲,無以下體”的記載,說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帶,對於葑***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為白菜之類***及菲***蘿蔔之類***的利用已經很普遍。到了秦漢,這種吃起來無滓而有甜味的菘菜從“葑”中分化出來;三國時期***公元三世紀***的《吳錄》有“陸遜催人種豆菘”的記載。南齊***公元五世紀***的《齊書》有“曄留王儉設食,盤中菘菜***白菜***而已”的記述***《武陵昭王曄傳》***,同時期的陶弘景說:“菜中有菘,最為常食。”唐朝時已選育出白菘,宋時正式稱之為白菜。宋代蘇頌說:“揚州一種菘,葉圓而大……啖之無渣,絕勝他土者,此所謂白菜。”明代李時珍引陸佃《埤雅》說:“菘,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鬆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

  明代以前白菜主要在長江下游太湖地區栽培,明清時期不結球白菜***小白菜***在北方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浙江地區培育成功結球白菜***大白菜***。18世紀中葉***康乾盛世***在北方,大白菜取代了小白菜,且產量超過南方。華北、山東出產的大白菜開始沿京杭大運河銷往江浙以至華南。魯迅在《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說:“大概是物以希***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

  大白菜是在明朝時由中國傳到李氏朝鮮的,之後成了朝鮮泡菜的主要原料。韓國電視劇《大長今》中有主人公試種從明國引進的菘菜***大白菜***的情節。

  20世紀初,日俄戰爭期間,有些日本士兵在中國東北嚐到這種菜覺得味道不錯,於是把它帶到了日本。目前在日本市場上出售的食品工廠生產的餃子,基本都是豬肉白菜餡的。

  今天,世界各地許多國家都引種了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