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
藥材名稱:浮石
名稱出處:《日華子本草》
概況
異名:水花(《本草拾遺》),海石(《綱目》),大海石(《中國礦物藥》)。
基源:浮石(Pumic)為火山噴出的岩漿凝固形成的多孔狀熔岩。
歷史:最早記載浮石的是《日華子本草》。李時珍謂:“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抱朴子引交州記雲:“海中有浮,輕虛可以磨腳,煮水飲之止渴。即此也。”以上所述形態、質地用途等均與現今浮石相符;至於成因非李時珍所謂的,而是火山岩漿凝固形成的熔岩。有人認為火山口常為江的發源地,因而火山岩也常隨江水流入海中;另外,海底亦有火山爆發,因而在海中有一定數量的浮石。浮石曾收載於《中國藥典1977年版》。
形態:浮石屬於非晶質礦物。具有標準的多孔構造,形似蛀巢,有時具管狀結構。一般為灰白色、灰黃色,偶呈淺紅色。表面暗淡或具絹絲光澤。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而不沉。
產狀:浮石是一種由火山噴發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質構成(含火山玻璃量近95%),含少量結晶質礦物。
產地 廣東、福建、山東、遼寧、吉林等地。
生藥
採集:浮石全年可採,多以夏秋兩季自海中撈出,晒乾。
鑑別:浮石呈不規則圓塊狀。直徑1~7cm或更大。淡灰色、淡黃色、灰黃色及淡褐色。表面粗糙,具多數大小不等的石孔。體輕,質脆,易打碎,斷面疏鬆,有細孔;具絹絲樣光澤。氣微,味淡。投入水中浮而不沉。
加工炮製:常用的炮製品浮石,洗淨,晒乾,打碎;或將碎塊用水漂,至水無鹹味,取出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浮石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SiO2)[1]。含Si46.7%,O53.3%。經化學成分分析含S1O2為52.00%。CaO1.53%,Al2O314.517%,Fe2O34.58%,K2O4.00%,Na2O5.68%,Mg0.39%;並含(ppm)Be7.33,Cd2.6,Co0.10,Cr3.4,Cu5.8,La168,Mn834,Mo9.85,Ni18.5.P322,Pb120,Sr49.6,Ti2050,Ⅴ2.99,Zn95,As57.1,Y 85.2等微量成分[2]。
參考文獻
[1] 青藏藥用礦物.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43。
[2] 礦物藥學術會議論文集,1989:103。